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0.0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是近代中国国家转型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自19世纪末被迫从王朝国家开始向现代国家转型后,近代中国在两种转型模式上有过多次交替的选择,所积累的经验构成了政协会议召开的历史基础。全书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为切入点,展开阐释了由此引发的国家转型、制度革命以及社会革命等。对现今国家的制度变革和转型等都具有历史的启示意义。
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引言 一、研究对象: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 二、历史视野下的政协会议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一章 国家转型与制度变革 第一节 概念 一、何谓国家转型 二、国家转型的启动 三、国家转型的路径 四、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几个研究视角 第二节 转型危机与国家转型的早期探索 一、王朝国家:中国传统政治 二、转型危机:紧迫性与复杂性 三、晚清五十年的制度变革 四、民国早期的革命与变革 本章小结第二章 国共两党国家转型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政党与国家转型 一、政党:主导国家转型的重心 二、民国早期的政党生态 三、党治国家:孙中山的理论 四、无产阶级专政与国家转型 第二节 国民党的实践:党国?军国? 一、党国早期(1924 1928)的政治制度 二、南京国民政府:党国到军国 第三节 延安道路:共产党的转型实践 一、苏维埃时代:1924—1934 二、“延安道路”:共产党的“党国” 本章小结第三章 前奏:第三方力量与宪政逻辑的回归 第一节 国民党的困境 一、以党治国的主体:“主义治国”还是“党员治国” 二、党治的阶级基础:国民党代表谁的利益 三、国民党:以苏俄建党模式改组的政党 第二节 宪政民主与制度变革:第三方力量的国家想象 一、第三方力量的形成 二、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 三、民主政团同盟成立与第三方力量的政治主张 四、美国的影响与战时第二次宪政运动 第三节 “联合政府”口号的三方解读 一、“联合政府”口号的提出 二、国民党:还政于民而非还政于党 三、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视野下的党派联合 四、第三方力量:现实与理想 本章小结第四章 政协会议的发起:政治角力的平衡 第一节 背景与政协会议的雏形 一、政协会议召开的三大背景:历史、主体和文化 二、联合政府与党派会议:中共的关键词 第二节 国共两党的政治博弈 一、赫尔利调处下的国共两党 二、短暂的共识:政治咨询会议 三、国共各自部署第二套方案 第三节 重庆谈判:确定召开政协会议 一、中苏条约的政治意义 二、重庆谈判:国共重回协商轨道 第四节 马歇尔使华与政协召开前的政治生态 一、杜鲁门声明:美国的中国转型方案 二、后重庆谈判时期的国共两党与第三方力量 三、政协会议召开前的政治生态——以国民党为重点 本章小结第五章 政协会议的召开:制度变革推动国家转型 第一节 政协会议的性质:制宪会议 一、人选:多元政治力量的表现 二、议题:构建国家的基本内容 三、政协会议是什么 第二节 协商与博弈:政协会议的过程 一、政府改组:一党训政到多党联合 二、施政纲领:专政向民主的过渡 三、军队问题:军党分离与军政分离 四、国民大会:旧代表与新格局 五、宪法草案:总统制到内阁制 本章小结第六章 政协决议的落空:重回武力逻辑 第一节 政协会议对国家转型的制度设计 一、协议体现的制度目标 二、协议达成的转型程序 三、政协会议后的社会评价 第二节 “和平民主新阶段”的稍纵即逝 一、国民党的反弹:六届二中全会 二、短暂的“和平民主新阶段” 三、政协决议流产 第三节 政协会议失败的原因 一、统治集团与既得利益 二、政治结构:两极而非多元 三、零和博弈的政治文化 四、外力与内在的紧张 本章小结结论: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意义参考文献后记
于秋兰编著的这本《制度变革与国家转型(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研究)》以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发生、发展和失败为视角,透视以制度变革为模式推动传统中国国家转型的合理性与可能性,为中国走向现代国家提供一种思考。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提出概念并梳理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探索。第二章分析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于国家转型的政治意识、制度构建及具体实践。第三章分析抗战末期宪政民主思潮的兴起和第三方力量的成长,前者加强了政协会议召开的政治文化基础,后者则是政协会议的政治主体之一。第四章着重梳理了促使政协会议召开的另一关键因素:政治主体的政治角力。第五章分析了政协会议的人选、议题、过程和决议。第六章分析了政协会议对于国家转型的制度设计、实现路径。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是近代中国国家转型史上的重要节点。于秋兰编著的这本《制度变革与国家转型(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研究)》回顾和梳理了近代以来国家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以制度变革与社会革命这两大路径选择为视角,对政协会议的发生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政协会议以政党协商、和平转型为原则,讨论了宪法、政府、国(民大)会、军队等构建现代国家的基本问题,在制度创设方面体现了极高水准。当时情况下,政协会议本可以成为中国的“制宪会议”,但最终由于国民党的反复及时局变化而不了了之。它的失败说明,在多元政治结构没有形成、变革方案没有经过充分博弈之前,制度变革推动国家转型很难成功。同时它也深刻影响了以后的政治进程,从《中华民国宪法》到1949年新政协,国家构建只有遵循它的精神才是合法的,是符合人民意愿的。【作者简介】于秋兰,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培训部教师,法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毕业,研究方向为政党理论与近代中国政治,曾在《探索与争鸣》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制度变革与国家转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208124295 《制度变革与国家转型》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制度变革与国家转型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91 ,K266.207 的主题关于 社会转型-研究-中国-近代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1946)-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