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49.0
《守望“和谐”的法文明》一书以中国古代法的“和谐”理念与制度体系为突出展示的“主线”,旨在用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来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中国古代法的全貌。全书分四大编,依次是“人物编”、“典籍编”、“法律体系编”、“司法制度编”,通过精心的体例设计和安排,一来可以丰富高校法律史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借此纠正一些法律史教材中普遍存在的误解,使中国古代法的合理性得到应有的承认,从而在现实的法治发展中能“盘活”古人留给我们的丰厚法律遗产;更期望其在更新、改造后成为现实法律发展的动力和平台,成为“国家将来滋长发荣之具”,以贡献于中国和世界。
人物篇 追求和谐,经世致用的法律理念与主张
一、先秦:从制礼作乐到百家争鸣
(一)明德慎罚、制礼作乐的周公
(二)儒家法律思想的奠基人孔子
(三)儒法合流的荀子
(四)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韩非
(五)道法自然的老子
(六)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子产
(开)阴阳家的代表邹衍
二、秦汉:从皆有法式到独尊儒术
(一)“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法律思想
(二)尊崇黄老之道的汉文帝
(三)新儒家神学思想体系的创建者董仲舒
(四)富有批判精神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哲学家王充
(五)酷吏与廉吏的代表:张汤
人物篇 追求和谐,经世致用的法律理念与主张
一、先秦:从制礼作乐到百家争鸣
(一)明德慎罚、制礼作乐的周公
(二)儒家法律思想的奠基人孔子
(三)儒法合流的荀子
(四)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韩非
(五)道法自然的老子
(六)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子产
(开)阴阳家的代表邹衍
二、秦汉:从皆有法式到独尊儒术
(一)“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法律思想
(二)尊崇黄老之道的汉文帝
(三)新儒家神学思想体系的创建者董仲舒
(四)富有批判精神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哲学家王充
(五)酷吏与廉吏的代表:张汤
三、魏晋南北朝:纳礼入律与不事礼法
(一)有“《左传》癖”的著名律学家杜预
(二)力主“复肉刑”的法制实践家刘颂
(三)天下奇才,治国明相诸葛亮
(四)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
四、隋唐:一准乎礼与宽严适中
(一)唐朝法律的奠基人李世民
(二)敢于直谏的魏征
(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柳宗元
(四)尊儒排佛的思想家韩愈
(五)主张刑、礼、道迭相为用的思想家白居易
五、宋元明清:从天理人欲到轻重之变
(一)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二)铁面无私的青天大老爷包拯
(三)“重典治国”政策的坚定贯彻者朱元璋
(四)起衰振隳的改革家张居正
(五)“惩贪抑霸”的一代清官海瑞
(六)心学大师王守仁
(七)重视”治人”的理学推崇者康熙
典籍篇 家国一体,礼法结合的法律典籍
一、设法立制,一准乎礼——国家法典与经文义理
(一)“礼治”时期——《周礼》、《仪礼》、《礼记》
(二)“法治”时期——《法经》、《韩非子》、《论语》
(三)“礼法合治”时期——《唐律疏议》至《大清律例》
(四)“礼法重构”时期——《大清新刑律》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法律体系篇 “礼乐政刑,综合为治”的法律体系
司法制度篇 “情理法并存,宽严相济”的司法体系
附录 图片来源
后记
本书用大量翔实的文字图片资料尽可能客观地描述了那个被今人误解了的“中国古代法”,借以告诉读者: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以刑为主”,中国古代并非是恐怖的“有刑无法”的社会。事实上,中国古代法律独树一帜,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中具有无可争辩的合理性并在历史上发生过巨大的影响和积极作用。从“和谐”的角度切入,通过“故事”将传统法的理念娓娓道来,本书表达这样一种理念:现实和未来的法律发展,必须凝聚着传统法的精华,为了现实和未来,守望中国古人造就的法文明,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对中国古代法在未来的作用也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古代法形象被想象成“以刑为主”,以至于中国古代社会也相应地被认为“有刑无法”,甚至成为“刑罚恐怖的国度”。在我们如今所处的“读图时代”,这些在网络、书籍中仍容易找到的形象载体,也极其微妙地影响着对当代中国人对中国古代法的理解。本书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以其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法故事”,从“和谐”的角度切入,再现了“以礼为主”的中国古代法理念,从而就先前被曲解的中国古代法形象进行回复性的重塑。若求从传统中发掘法律现代化的资源,首先就必须恰如其分地全面理解中国古代法的理念与特点,本书正是这样的一个尝试。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守望“和谐”的法文明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1148839 如需购买下载《守望“和谐”的法文明》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421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