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2.0
本书提出了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制度创新的基本方向,描述了未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及经营方式的新特点,探索了农业企业化的制度变迁机制及变迁方式,并对农户企业化的组织模式进行深入剖析。
总序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的研究成果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制度分析法
1.4.2 社会调查法
1.4.3 统计分析与计量研究
1.4.4 典型调查和案例研究
1.4.5 比较研究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基础性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概念界定
2.1.2 农业企业化经营组织的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2.1.3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内在规定性
2.2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理论基础
2.2.1 农户理论
2.2.2 专业化及分工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2.4 制度变迁理论
2.3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阶段性
2.4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行为基础
2.4.1 农业企业化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4.2 农业企业化的劳动组织
3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的演进路径
3.1 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轨迹
3.1.1 1949年以前的农业经营制度
3.1.2 1949—1952年的农业经营制度及其绩效
3.1.3 1952—1978年的农业经营制度及其绩效
3.1.4 1978年以后农业双层经营制度及其绩效
3.1.5 对双层经营体制的创新实践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
3.2.1 土地改革时期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特点
3.2.2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特点
3.2.3 1978年以后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特点
3.3 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变迁的未来选择方向
4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国际经验
4.1 国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经验及发展动向
4.1.1 美国的农场制与一体化经营
4.1.2 法国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构成及发展动向
4.1.3 日本农业法人化经营动向
4.2 美、法、日三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共同特点
4.2.1 农业家庭经营组织是现代农业的经营基础和细胞
4.2.2 农业企业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4.2.3 建立农业从业人员资格确认制度,提高农业的人力资本
4.2.4 对农业经营组织的设立进行规范和引导,防止非农化
4.2.5 政府的农业政策取向和财政扶持是关键
4.3 美、法、日三国农业企业化经营对发展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启示
4.3.1 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企业化经营组织的创设与发展
4.3.2 必须明确企业化经营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4.3.3 以企业化经营机制为中心,提高农业的一体化程度
4.3.4 培养现代农民,为农业企业化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
4.3.5 为农业企业化经营组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创新方向
5.1 农业双层经营制度存在的制度缺陷
5.1.1 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具有改革的不彻底性
5.1.2 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问题愈加突出
5.1.3 社区集体经济服务功能缺失,难当“统”的责任
5.2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创新的线索与方向
5.2.1 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环境发生显著变化
5.2.2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创新的基本线索及方向
6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制度变迁机制
6.1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内在制度变迁机制
6.1.1 农产品的生产特性
6.1.2 农产品的交易特性
6.1.3 农产品特性对经济组织的要求
6.2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外在制度变迁机制
6.2.1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制度需求诱因
6.2.2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制度供给因素
6.3 农业企业化的变迁路径选择
6.3.1 制度变迁的两种思路
6.3.2 两种制度变迁思路的调和
7 农户企业化的实现机制
7.1 农户生产经营企业化的特征
7.1.1 调查基本情况
7.1.2 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特征描述
7.2 农户生产经营行为企业化的影响因素
7.2.1 农户企业化经营行为决策的理论模型
7.2.2 影响农户企业化经营行为的主要因素假设
7.2.3 实证分析及结论
7.2.4 政策含义
7.3 农户企业化的组织模式
7.3.1 农户作为农业企业化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组织模式
7.3.2 农户作为农业车间的一体化组织模式
8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化的实现机制
8.1 传统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化的制度障碍及企业化改造
8.1.1 传统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缺陷
8.1.2 传统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化的目标模式及操作重点
8.2 新型社区集体股份合作制食业的产权问题及对策建议
8.2.1 新型社区集体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产权问题
8.2.2 社区股份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9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制度环境优化
9.1 农业企业家生成制度及其环境优化
9.1.1 农业企业家的定义
9.1.2 农业企业家生成的障碍因素
9.1.3 农业企业家生成和成长的制度环境优化
9.2 农地规模经营制度及其环境优化
9.2.1 现有农地经营制度及其对农业企业化的影响
9.2.2 积极推进农地规模经营,为农业企业化奠定物质基础
9.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环境优化
9.3.1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9.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业生产经营问题
9.3.3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业企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9.4 农村融资制度创新及其环境优化
9.4.1 现有的财政支农模式及其对农业企业化的影响
9.4.2 农村正规金融与农业企业化经营主体
9.4.3 农业企业化的民间资金来源不足
9.4.4 建立支持农业企业化的多元农业投融资体制
10 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含义
附录
附录一 农户企业化经营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二 农业企业化的典型实践:神农园果业有限公司
附录三 凤岗镇雁田股份经济联合社章程
附录四 东莞市凤岗镇雁田经济联合社土地股份合作制章程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制度分析/河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论著》认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是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不断调整的过程,是对我国基本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围绕这一命题,《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制度分析/河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论著》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即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在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基本内涵、行为基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美国、法国、日本的农业企业化的国际经验及趋势,以及现行农业双层经营制度的缺陷,指出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的基本线索,提出农业企业化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创新的基本方向。
第三部分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制度变迁机制进行分析,认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包括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内在机制主要通过对农产品的生产特性和交易特性变化的分析,认为网络型组织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基本形式。从生产特性看,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越来越小,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使得劳动的计量和监督成本也逐步降低,加上农村熟人社会特质,使农业组织较大规模劳动的代理问题得到削弱,这就为突破小农家庭组织的边界提供了可能。但由于农业本身是一个以一种生命体适应另一种生命体的过程,以及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在一段时间内,农业生产组织仍然以农户家庭为基础,但农户行为具有了典型的企业化特征,如专业化生产、土地适度规模化、利润导向、雇工经营等。从交易的三个维度看,伴随农业生产专业化和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资产专用性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农产品生产突破季节性的限制,农产品交易频率也逐步增加;农业的市场风险不断增加导致其不确定性增加。这三方面的综合作用也提出了以企业替代市场来组织农产品交易的命题。总之,农产品的生产特性和交易特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该是一种以企业为网络核心、以农户为网络成员,二者之间组成一种契约或产权关系,实施企业化经营的网络型组织。外在机制通过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以及工具理性主义和演化理性主义制度观的分析,提出我国农业企业化需要实施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推进中要充分考虑制度的潜在需求,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供给方面的导引作用,强调国家在宪法和政治领域上提供制度供给来推进农业企业化,并为制度变迁起到支持和保障作用。作为制度创新的初级主体应该是社区集体经济组织。
第四部分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制度实现机制进行分析,认为农业企业化的实现需要沿着农户企业化和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化两条线索,并以农户企业化为中心,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化与农户企业化协同演进。
农户企业化包括农户生产经营行为企业化和农户组织企业化。现阶段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具有如下特点:土地经营规模较小,土地细碎化程度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对社会化服务的依赖增强,雇工经营有了一定的市场。总的来看,农户生产经营企业化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已经进入农业企业化的成长期。农户生产经营行为企业化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按照各因素影响程度重要性不同依次是农户的技能、政府对规模经营的支持程度、农户家庭收入结构、七地调整频率等。
农户企业化的组织模式按照农户是否具有独立性可分为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模式和农户作为农业生产车间的一体化模式,这两种模式的适用范围不同,演进路径也不一样。家庭农场在专业化基础上逐步走向合作化,建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演变为农业企业,这种路径可概括为“农户+公司”模式。它可能对于二、三产业相对比较发达,大多数农户已经退出农业生产,不再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地区是可行的。一体化模式通过“大农”对“小农”的带动,将农业生产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开,经营职能留给“大农”,而小农自己已被企业化进“大农”的管理系统,按照“大农”的统一部署从事农业生产,农户与农业企业之间通过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结成共同体,可概括为“公司+农户”模式。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户还以农业为主,推行这种“大农”与“小农”并存的二元经营格局可能是现实的选择。
我国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在各地发展极不平衡,既有传统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又有新型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传统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着明显的制度缺陷,如多重目标性、非法人主体性、产权模糊性等,越来越成为农户企业化的障碍,必须对其进行企业化改造。改造目标和方向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建立产权相对清晰、治理结构合理的股份合作社。新型社区股份合作制虽然在产权结构上较传统社区经济组织更加合理,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产权问题,主要表现为:集体股的设置容易导致产权模糊;个人股权仍不完整性;产权设置的福利和公平取向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新型社区集体经济功能的发挥,需要对其进一步完善,如减持或取消集体股、开放股权、增加个人股的流动陛、促进社区型向企业型合作社转变等。
第五部分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制度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了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为核心,包括了农业企业家生成、剩余劳动力转移、农地规模经营和农业投融资制度的政策体系。农业企业家的培育是农业企业化的发动因素,农地规模经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将成为农业企业化的主要限制因素,同时农业企业化也对农业的投融资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国农业企业家供给严重不足;现有的农地制度不利于农业企业化经营;不完全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也限制了农业企业化进程;农业投融资制度也不利于农业企业化。需要从一个战略高度,结合世界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国际经验及发展趋势,科学地认识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演进的基本规律,以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为工作主线,将农业企业化作为农业政策的核心目标,构建有利于农业企业化的制度框架,将农业企业家生成、农地规模经营、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投融资制度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通盘考虑,为农业企业化的顺利推进铺平道路。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制度分析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109134454 《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制度分析》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00 | 印数 | 2000 |
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的制度分析是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09.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321.42 的主题关于 农业合作组织-企业管理-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