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脉

城脉

刘一达,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书以纪实方式全景记述北京的交通状况,包括老北京是怎样的,新中国建立之后,城市交通发展的脉络,存在的问题,以及时下如何解决交通拥堵的方案、措施等。

作者介绍:

刘一达,北京晚报专版主持人、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曾荣获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和全国“报刊之星”称号。从1g80年起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纪实文学40多部。作品多次获奖。刘一达的创作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代表作品:《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大酒缸》、《头火》、《北京爷》、《画虫儿》等。其中《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等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播出。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眼系列《皇天后土》、《苍生凡境》、《凭市临风》以及《爷是玩家》、《开眼》、《城色》等,在图书市场畅销一时,受到读者的好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交通: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城市大动脉

衣食住行,行与不行

一场秋雨,给京城添堵

连夜给城市“肠梗阻”把脉

城市交通得了“心脏病”

700万辆汽车的阴影

北京的小轿车在全球是最“累”的

北京月均拥堵成本高达60亿元

京藏高速路上大拥堵的原因

跳不出去的都市“怪圈”

北京已经进入“汽车时代”

发展公共交通是出路

北京的城市格局发生巨变

老百姓为“一卡通”拍巴掌

“汽车时代”的困扰

第二章 时光流影:北京曾是自行车“王国”

老北京人出门一般是“腿儿着”

轿子并不是老北京人的交通工具

李鸿章出行也不敢坐八抬大轿

当年的轿夫不是省油的灯

北京的胡同不是按走轿车设计的

老北京的路面刮风像风箱,下雨像墨盒

最早的洋车是慈禧坐的铁皮车

袁世凯总统府的“洋车队”

祖孙三代洋车夫

洋车成为老北京人的交通工具

北京最早的自行车

老北京的“板儿爷”

“老佛爷”把汽车当“怪物”

北京最早的汽车行

老北京汽车行的兴衰

从南京调车调人救“驾”

老北京的公交“铛铛车”

第一辆国产无轨电车诞生

刚解放时,公交车只有9条线路

五十年前的京城还是个悠闲和幽静的城市-

城市规划与否定“梁陈方案”

为修路,不得不拆牌楼

用拖拉机拉着大炮接受检阅

木质车厢的公交车上了路

学开车要查祖宗三代

到郊区,坐车得大半天

周恩来总理批示14路不绕行

20世纪50年代,北京就想修地铁

城市工业化为交通紧张埋下伏笔

车票涨5分钱也要惊动国务院

北京人的自行车情结

吴冠中把自行车当“宝马”

“老外”愣不敢骑车上街

存车处“爆棚”

丢自行车见怪不怪

第三章 城市焦虑:公交车里挤出来的叹息

城市大小动脉遭遇梗塞

各种车辆路上争雄

喝醉了都敢开车上路

民工潮对城市交通的冲击

快把人挤成“相片儿”了

那会儿的公交车太少

一平米站了12个人

战“冬运”与温缸加水

脑袋卡在了驾驶“楼子”上

司机出车得求爷爷告奶奶

增加公交车谈何容易

把公交推向市场

售票员在站台卖苹果

扭转局面,及时转舵

全面出击缓解“乘车难”

“首汽”独占鳌头

“北汽”脱颖而出

京城出租车的“六统一”

满大街跑“蝗虫”

交通的困扰

第四章 放开眼界:从交通的点线到一个体系

城市的交通就像一条整鱼

不能以多修路来应对车流量

交通人才奇缺

第一次出行规律调查

走出国门去取经

从城市结构来优化调整交通体系

解决交通问题的科学战略决策

第五章 历史机遇:奥运让北京道路建设提速

几代人的“奥运”梦想

交通保障是申奥条件之一

贷款也要修四环路

获得举办权水到渠成

三年三大步

申奥北京的交通没丢分

道路建设速度令世界瞩目

北京交通事业大发展

第六章 通途良策: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交通主角

私人轿车的普及如洪水猛兽

汽车时代的来临值得欢呼吗

城市无法承受汽车之“重”

谁也无权让老百姓不买车

堵车让市长着了大急

机动车得照着五六百万辆发展

老教授舌战群儒

谁也拦不住老百姓要买车

城市发展的忧虑

对机动车采取限行措施

买车要付出公共道路的成本

靠修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

出路是发展公共交通

重要的是调整交通结构

开辟公交专用道

私人轿车的出驶率高于发达国家

交通观念的大转变

发展公交得动“真章儿”

公共交通投资占整个交通投资的一半以上

为什么难以做到公交优先

“两定四优先”见成效

治堵要出“组合拳”

一年拿出120亿元投入公交

北京公交大换车

公交车型结构大换血

环保车成为公交主力

天然气公交车保有量世界第一

无轨电车摘“辫子”

公交车大量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

北京的公交车坐着舒服了

公交车“长”得好看了

地面公交线路全国第一

有了无障碍公交

公交车票牵动百姓神经

票价涨了一半也不够运营成本

北京公交告别纸质车票

低票价让百姓叫好

老人坐公交车不花钱了

北京公交一年要拉45亿人次

“老公交”抚今追昔谈变化

坐着公交车看电视

城市文明的“窗口”

周总理坐公交车感动了一代“公交人”

北京人的形象

第七章 地下天光:轨道交通的火红年代

当年的“铛铛车”回来了

最早的地铁让人很害怕

一边打仗一边修地铁

背着背包到地铁报到

接车时要挥“红宝书”

外国元首来华访问也要参观北京地铁

北京地铁最早是军事化管理

北京修地铁一年投入500亿元

发展轨道交通是最佳选择

6条地铁线路同时开工

北京地铁要达到561公里

地铁线上的“两个中心”

北京地铁进入网络时代

一天之内全部实现刷卡进站

3条地铁线同日开通

80亿元给两条地铁线大换血

地铁也有老的时候

给老地铁“换血”得有点胆儿

地下作业的“夜猫子”

敢在运营线上动“土”

1号线、2号线的信号系统全部更新

老线用上了新车

在细节上较真儿

地铁“大脑”的移植“手术”

地铁站的华丽“转身”

在北京坐地铁心里踏实

不但消了隐,而且换了车

坐地铁更舒服了

无障碍与停车场

出门首选坐地铁

上班坐地铁最合适

一样的地铁,不一样的车

发车间隔达到1分50秒

上地铁工作得是大专以上学历

北京人的地铁情怀

老员工倾吐心声

世界上地铁票价最低的城市

地铁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地铁让北京南部经济腾飞

新西城区打造天桥演艺园

新东城区规划天坛文化圈

大兴区要直通中心城

房山区要跟“杜大爷”告别

丰台最牛,要打造金融不夜城

北京地铁的运营能力国内第一

城铁安上了消音器

新线的技术设备在国内首次使用

磁悬浮技术上了地铁线

3G信号覆盖北京地铁全线

新线换乘走不了100米

地下地上场站接驳同步建

95个“节能坡”

等车时间按秒来计算

在全线设置“逃生平台”

轨道交通将成为北京的主动脉

第八章 铸造辉煌:奥运交通为国人争光

举办奥运千载难逢

北京交通对奥运会的承诺

“中国速度”让国际奥委会的专家吃惊

布勃卡的疑虑

罗格说北京奥运会办得无与伦比

奥运会是对北京交通的一次大检阅

23条奥林匹克专用道

机动车单双号,北京市民没得说

“绿色通道”保民生

临时性交通管制措施被市民认可

开闭幕式的人员疏散只用了70分钟

创造地铁45小时不问断运行纪录

开设34条奥运公交专线

调动人马在地铁站安检

确保奥运会的安全万无一失

动用警犬嗅机车

保证老百姓的正常出行

奥运会用车之多前所未有

八千司机齐上阵

运筹帷幄,组织“两年新”大巴

残奥会北京地铁的“点对点”服务

千名调度员为奥运交通解忧

招募志愿者司机

司机统一留“毛儿寸”

热诚感动外国记者

“首汽”的“一杯水”功夫

萨马兰奇为“首汽”司机竖起大拇指

克雷文给“北汽”司机授勋

关键时刻UPS物流公司掉了链子

北京交通的“王牌军”应急受命

六次“转场”惊心动魄

转场运输方案改了20稿

120部车转运开幕式的舞台

制作爬梯巧运缶

连续60多个小时司机没下车

一笔无形的“遗产”

第九章 谱写新篇:为新中国60周年庆典保障交通

阅兵和群众游行盛况空前

60辆彩车走过天安门

一面国旗600平方米

在天安门广场拼出2万平方米的巨幅“国画”

交通保障准备了7个月

车接车送,一个人也没少

保证受阅军车安全通行

市委书记亲临现场指挥

为临时增加的游行方阵演练调整车辆

北京公交集团再立新功

京承高速路全线通车

地铁4号线开通

日客运量达31853人次

十多万人戴红箍上街为交通“维稳”

在北京站开设摆渡车线

为“花博会”开通3条公交专线

国庆交通人民满意

第十章 科技造化:智能谱写北京交通历史新篇章

北京交通进入智能化时代

公交的IC卡已达2800多万张

一个平台七个应用领域

一抬脑袋就知道车啥时到站

3万科技大军给交通换“脑”

九大地面公交运营服务应用系统

1535个路口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全覆盖

28万条废轮胎“铺”在了高速公路上

城区90%以上的道路实现了路况监控

建成交通三大基础数据库

动态导航终端将达100万台

交通智能化,北京有优势

九条线路的调度一起办公

进出高速路收费站不用停车

GPS装置帮出租车司机逃生

“交通流”的信息收集

动态信息5分钟刷新一次

智能交通前景广阔

第十一章 展望未来:公交城市成为现实

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的六次城市总体规划

两个规划方案被否决

新规划首次提出“宜居城市”的概念

什么叫“两轴两带多中心”

建设11个“新城”

各村都有规划蓝图

“两带”与“两轴”连接要靠交通

五环内通勤出行不超过一小时

优先发展公交成效显著

轨道交通将达到561公里

将解决公共出行效率偏低的问题

轨道交通日客流量将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

出门500米能坐上公交车

要建13个大型公交枢纽

打造无障碍交通出行网络

新能源车达到5000辆

让一半的北京人上班坐公交车和地铁

形成1—1—2小时交通圈儿

拥堵变通途,人们期待的城脉

第十二章 面对现实:城市交通任重道远

前景光明,现实严峻

堵车引起“迁都”危言

迁都可不是张嘴那么一说的

没车位不给新车上牌照的争议

别一着急就下“战书”

德黑兰的教训

城市化发展快得惊人

“城市病”是城市人自己找的

在东京感受堵车

怎么立交桥会成了堵点

老爷子与立交桥的故事

立交桥的设计要有前瞻性

交通事故是造成拥堵的一个原因

谁是“马路杀手”

莫斯科新市长一上任就治堵

开车进城得交钱

政府奖励市民少开车

国务院支持北京治堵方案

年末北京车市最后的疯狂

北京交通治堵新政出台

北京的洽堵方案“三管齐下”

机动车轮号限行是权宜之计

进城收取拥堵费势在必行

收取拥堵费各国都有各国的高招

韩国每周少开一天车,减免汽车税

在日本坐公交车比开车方便快捷

日本市区没有路边停车场

纽约曼哈顿的市民平时不开车

美国的弹性工作时间是治堵良策

德、法两国用税限制车流

缴交通拥堵费冤不冤

世界各大城市都在打发展公交这张牌

日本把发展公交当国策

伦敦的公交线路有700多条

加拿大的公交网与公交专用道

坐公交和地铁省钱省时省心

公车改革大势所趋

美国的公务车管理极为严格

日本局级干部的公车只管接送到地铁站

首尔市政府只有4辆“官车”

德国司局长愣没专车

伦敦市长午夜骑车救“美”

绿色出行别无选择

内容摘要:

交通是眼下老百姓非常关注的话题。老北京的交通什么样?现在北京交通拥堵的症结在哪儿?今后北京交通会有怎样的发展?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本报资深记者刘一达的新作《城脉:都市交通大写真》,为读者做了详细的描述、分析和解答。
《城脉:都市交通大写真》是刘一达继《城色》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力作。在这部25万字的作品中,刘一达用敏锐的新闻视角和娴熟地道的京味儿语言,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一个世纪北京交通的发展状况。从轿子到马车,从洋车到铛铛车,从自行车到私人轿车,从自行车的王国到汽车轮胎上的城市,从悠闲恬静的古都到喧嚣热闹的世界都市,《城脉:都市交通大写真》堪称是都市交通全景式的扫描,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百年交通具象式的画卷。

编辑推荐:

《城脉:都市交通大写真》作者刘一达搜集调查了北京交通大量的资料,语言如此生动,真是把交通给写活了。作为一个长期居住在北京的作家,能够用冷静的思维,轻松流畅的文笔,全面地阐述交通的演变过程,并表达出许多颇具交通专家的看法。在北京交通出行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城脉:都市交通大写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非常具有参考价值,而书中的丰富知识,对于人们了解城市交通,大有帮助,具有难得的史料价值。此外,书中大量的照片,直观生动地唤起读者对每个时代的亲切回忆。
刘一达从2008年开始,历时3年,深入北京交通系统的各个部门,从北京市的副市长、政府副秘书长、交通委主任到普通的公交司机、售票员,从交通专家学者到普通市民,先后采访数百人,记录了他们对交通问题的见解和亲身感受,也融入了作者对城市交通问题的思索,对“城市病”根源的剖析,对交通拥堵痼疾的反思,对私家车出路的探寻,对大都市未来的展望。尽管交通问题细说起来显得枯燥,但经过刘一达用京味语言的描述,变得生动有趣,诙谐幽默了。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城脉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8734866
如需购买下载《城脉》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城脉是中国社会出版社于201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5 的主题关于 纪实文学-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