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饭思

茶饭思

老车, 著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3.0

书籍简介:

本书为作家老车(车前子)的新近随笔作品集。

书籍目录:

前言

辑一

茶意帖之一

茶意帖之二

茶意帖之三

茶意帖之四

茶意帖之五

好事成双

香艳小说

蒸青闲笔

除夕夜茶

橄榄札

茶梅

茶渍记

茶渍又记

在半园喝茶

在虎丘喝茶

在紫金庵喝茶

碧螺春片段之一

碧螺春片段之二

碧螺春片段之三

碧螺春片段之四

碧螺春片段之五

上茶

于是我们就在一起喝茶

辑二

豆汁及其他

芥茉

圆顶建筑

落花生

吃扁豆时候的习惯

鲽鱼头

名字与绰号

说鸡

山药书

立秋

莴苣

深棕色的糖纸,那种红

木奴

说白了

喝杨梅酒的青年

奶饽饽及其他

紫色学

百花漾

万年桥畔

山西的面食

菜饭好吃,炒饭好吃

薄荷小院

学问太大做不了

福州会馆

莲藕记

松鼠鳜鱼

花菜进城

北京烤鸭

富贵衣,叫化鸡

云想衣裳

石榴虾

玫瑰竹夫人

甜驴肉和梨

热爱甜食的人

辑三

一天

开花

软糖

先生

主客与捧剑仆

杂记

未尽

湖色

真气饱满

雪之卷

雉尾生

年画

欧阳修的生查子

陈与义的临江仙

在英国梦游

回忆茉莉花和茉莉花田

回忆怡园与沧浪亭

文章聊天

全是闲笔

佛手乎

后记

前言

我喝茶鼎盛时期,家里有几十种茶叶,我觉得茶叶的味道隐秘地通向展开的携香的色谱,有的茶味桃红,有的茶味雪白……我把不同的颜色组织到画面上。一天喝几种茶,这几种茶味的搭配,就像画家把不同的颜色组织到画面上。

也像诗人的遣词造句。

有时候简直是负担。绿茶要新,不能隔年,我得抓紧喝,几乎成水厄。

后来我去茶园转转,茶农劳动,大辛苦。我也学习采茶,学习炒茶,真是苦不堪言。于是不挑剔了。只要农残不超标的茶,我都能喝。

茶无贵贱,这才是喝茶的精神。

我原先想写一本喝茶的书,渐渐觉得能力还是不够。最近广丽要给我编一本散文随笔集,我拿出一部分作为一辑。茶的学问真是深,于是出版之前,我把这一辑请我的老朋友汤泉把把关,免得错误百出。我还从没这么谦虚过。汤泉是国家一级评茶师、江苏省茶叶协会副会长,他是一个外地人,却对碧螺春的生产和发展情有独钟,使我这个苏州人汗颜。他给我的回信:老车:你好,拜读你的大作,从来都是一种享受。这次你写茶的文章,处处能感受到的是,不时的有灵光乍现,令人赏心悦目。再去看其它一些有关茶文化的文章,就像刚喝一杯香气浓郁的好茶,再去喝茶末制成的袋泡茶而索然无味了。至于从技术的角度能否立脚,我看有以下几处问题可商榷:一是《茶意贴之二》中的香气和滋味的关系,香气是茶的灵魂,香气好的茶滋味必定好(特别是绿茶,当然花茶例外),两者同一,不能厚此薄彼。另外是苦和涩的关系。涩通常就是茶业专门术语的收敛性,主要是由于茶叶里面的化学成份茶多酚在口感上所起的作用,而苦则是茶叶化学成份的咖啡因在口感上所起作用,而并非苦就是好,涩就是不好。茶叶的品质,从感官审评来讲,主要是形、色、香、味,从生态来讲主要是茶叶的持嫩度,从生物化学角度来讲,主要是各种化学物质的配比适宜度,也就是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等化学成份的比例适当,同时可以根据酚氨比来判断适制何种茶类,并非某一指标高就是好,这就是茶叶有效生化物质客观上所要求的平衡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和”吧。其二是所谓的水仙单枞中有青苔香,这恐怕有点玄乎吧。青苔是否有香,在茶叶烘干的过程中这种香气又是怎么体现出来的,真是闻所末闻的事情。其三是在《香艳小说》中说到红茶火气大,这也不确切。红茶经过全发酵后,应当相对醇和,虽然有暖胃的作用,但并不上火。其四是在《除夕夜茶》中讲到了有十三年的铁观音,这也不敢苟同。铁观音应有它特有的香气和滋味,在制作乌龙茶的过程中,有看茶做茶这一说,也就是说不同品种有不同的做法,只有经过不同做法,才能把该品种特有的香气和滋味体现出来,否则做的再好,也不叫成功。茶叶由于它自身具有的水份,加上外部环境的湿度、温度,随着时间推移,它必然是一个陈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酶促氧化的过程。由于铁观音属半发酵茶,酶的活性仍然存在,由于酶的活性作用,茶的陈化过程,也是茶叶里面的有效生化成份发生转化的过程,因此香气、滋味、汤色都要发生变化。铁观音放了十三年是否仍旧保持原有的香气、滋味及汤色,我的看法是不能的。既然铁观音特有的香气、滋味和汤色不能保持,那么,该茶是否还是实际意义上的铁观音,是有疑问的。以上所述主要是从茶叶加工技术的角度来讲的,当然科学技术讲的是理性和思辨,而文学则是体验和感悟,你从审美情趣出发,得出对茶的体验和感悟,境界之高,已在天堂人间,你叫我从技术角度上帮你把关,实在是不敢当,管窥锥指,只能权当参考。

汤泉2006年11月27日我把这一封信照录这里,他指出我文章里的错误,我也不更正了。我用心学茶写茶,还有如此错误,由此可见茶文化的深奥。

我在《好吃》出版后,又写了一些有关吃的文章。常常是在朋友的鼓励下写的。朋友照顾我的生活,约我开个专栏什么的。因为我已没了写吃的热情。这一辑里的《圆顶建筑》《吃扁豆时候的习惯》等几篇,要比《好吃》写得好。看来写作不是光凭热情。这一辑里的文章我改动得比较多主要是删,当初有了灵感,我一眼望去,是五六百字的模样,但专栏一般是千字文,我就得凑字数。趁着此次出版,我“主要是删”,也作了点保留:劣迹也有存在的理由。

除非迫不得已的应酬,我决不会主动去饭店吃饭了。我觉得所谓好的饭店,无非用的是品牌味精鸡精;差的饭店,用的是从开在城乡结合部的农贸市场批发来的装在蛇皮袋里的味精鸡精。他们的差别就在这里。我每次在饭店吃了饭,总会不舒服一两天。有人说我有精神上的洁癖,也有人说我的写作(尤其是诗歌写作)是洁癖写作,这,我倒没觉得。我觉得的是我在身体上有洁癖,况且就那么小小的一个部位我的舌头有洁癖。我自制了舌刷,用泡开的茶叶包在纱囊里,我每次在饭店吃了饭回家,我就用舌刷刷一遍舌头,临睡前再刷一遍。很不雅观,像刷皮鞋似的。

我现在对吃的热情,就是天天晚上要有一碗粥在我眼皮底下冒热气。

熬粥的时候,我寸步不离灶头,时时观察火候。我已四十好几了,人在江湖,不能没有一技之长,我的一技之长就是熬粥。

散文随笔写了多年,疲倦是有的,好像还没有厌倦。散文写作对我而言,是一次逆流而上的旅行。我希望我这一生能见到明清的护城河、唐宋的湖泊、魏晋的泉水井水、秦汉的河流。我希望我这一生能见到先秦的大海。

身前是浩瀚的夜空,繁星在天。而身后的夜空更浩瀚,却只有一头月亮凄清、孤寂又一脸的诡谲坦腹东床。

拉拉杂杂写前言,不是我还要给这本书画插图,我还想写下去。一想到要画六十四张插图,还要抄上句子,我的头都大了。

2006-11-28,上午

后记

一个人痴迷于某些事物,会到茶饭不思的地步。

王羲之痴迷于书法,王太太端上饭食,他不吃不喝像神仙。王太太说你总得吃点喝点,我特意准备了你爱吃的大葱蘸酱。王羲之听说大葱蘸酱,好呵,好呵,他拿起大葱,蘸的却是墨汁,他把大葱当毛笔了。

孙悟空痴迷于武术,孙太太端上饭食,他不吃不喝像神仙。孙太太说你总得吃点喝点,我特意准备了你爱吃的大葱蘸酱。孙悟空听说大葱蘸酱,好呵,好呵,他拿起大葱,高叫三声“变变变”,他把大葱当金箍棒了。

这就是书圣大圣那些圣人们的茶饭不思,比餐风饮露的知了厉害。知了从来没有茶饭不思过,即使是一只失恋的知了,它爬到大柳树往下跳之际,还要叫上一盒热风盖浇饭,点上一杯冷露袋泡茶。

而坐在圣人们对面的我们这些凡俗之辈,是很少有机会交上茶饭不思运的,传说比交上华盖运、狗屎运、桃花运还要困难。这是定下来的事。

一个人痴迷于某些事物,会到茶饭不思的地步。

我好不容易有点痴迷,也以为自己快超凡脱俗了,结果还是没到茶饭不思的地步,虽然我的确痴迷于某些事物,但某些事物恰巧是茶饭。

如果一个人痴迷的只是茶饭,能到的也就是茶饭思的地步。于是我断了茶饭不思的念头,茶饭思,茶饭思,一茶一饭,当思吃喝不易。

这是此书名《茶饭思》的由头。另一个由头是:此书编为三辑,第一辑与喝“茶”有关,第二辑与吃“饭”有关,第三辑是杂记随笔心猿意马,用一个“思”字倒也能概括。

老车2006年11月27日星期一,下午,北京,目木楼

内容摘要:

  本书为著名作家老车(车前子)的新近随笔作品结集。全书分为三辑,写的大多是品评阐发中国茶文化、饮食文化与书生冥想的文字,浸透作者生活心态与感悟,读来犹如饮茶,引时宁静而茶香飘溢,引后耐人寻味。本书配以六十多幅老车亲自创作的文人插图,增添了阅读情趣。  本书是一本随便散文集,编为三辑,第一辑与喝“茶”有关,第二辑与吃“饭”有关,第三辑是杂记随笔心猿意马,用一个“思”字倒也能概括。作者简介:  老车,原名顾盼,又名车前子,1963年春生于苏州,现居北京。曾以“车前子”为名出版过诗集和散文随笔集《纸梯》《怀抱公鸡的素食者》《明月前身》《手艺的黄昏》《偏看见》《云头花朵》《江南话本》《缺一角的拼贴画》《鱼米书》《好吃》《品园》等十七种。从2006年10月31日星期二起,改名“老车”,用“老车”为名将出版《茶饭思》《目木楼笔迹》等诗、散文、戏剧与水墨合集。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茶饭思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063964
《茶饭思》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远东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3.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茶饭思是上海远东出版社于20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1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