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26.0
“中国形象”是一整套隐喻符号系统。西方文艺作品中所想象和构造的“中国形象”并非是中国本来的面貌,而是西方文化所“需要”的样子,中国在其文艺作品中的形象也折射出了西方文化的欲望和恐惧。本书从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历史流变入手,对个案——《中国面孔》和群像——“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镜头下的中国形象”进行文本细读,揭示出隐藏于这种表征背后的西方关于中国的一系列想象和构造系统。在“个案”分析中,将文本所涉及的意象大致归纳为塔和庙、残破的宫殿和城墙等七个“场景”,结合历史背景以及个人角度来说明电影中的“中国面孔”如何被呈现为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文化对象。 在群像分析中,主要论述20世纪80年代后某些中国大陆电影人在西方把持国际电影界的情况下,选择了模式化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段,塑造了小脚女人、深宅大院等西方文化所熟悉的“中国形象”。他们将中国的民族电影送入了世界影坛,同时也不得不拍摄西方人“成见中的、愿意和喜欢”看到的“中国”。最后,探讨了新世纪“中国形象”的变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形象”已从原先那个僵滞的、无生命力的形象变成一个鲜活的、蓬勃的、积极的形象。
引言
第一部分 想象和构造的“中国形象”
第一章 “中国形象”的定位
第一节 “中国形象”:符号性的建构物
第二节 “西方”与“中国形象”
第二章 “中国形象”的历史和变更
第一节 乌托邦与桃花源——最初的“中国形象
第二节 “天堂”谢幕——梦的破灭与多重隐喻
第三节 艰难的转变——国人“自述”
第三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
第二部 分个案分析:摄影镜头下的“中国形象”
第四章 真实的谎言——摄影镜头中的“中国面孔”
第五章 《中国面孔》定格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塔和庙:被“主”遗弃的“异教徒”
第二节 残破的宫殿和城墙:断裂的“乌托邦”想象
第三节 战争:破败腐朽的帝国
第四节 肮脏的城市和贫困的人民:地狱、黄祸、劣等人
第五节 男人和女人:怪诞的“双面人”
第六节 “中国奇观”:异国情调
第七节 中西面孔的杂混:魔王与救世主的并置
第六章 笑与反讽——兼与萨伊德《最后的天空之后》对比
第七章 多重文本——凝视与构造之外的不和谐音
第三部 分群像研究:电影镜头下的“中国形象”
第八章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大陆电影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西方视域中的中国
第二节 中国本土电影中的中国
第九章 “大陆电影群”定格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旧民俗”化的中国形象
第二节 “新都市”化的中国形象
第三节 “武侠”化的中国形象
第四节 大陆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走向和未来
结语21世纪更为复杂多变的“中国形象”
附录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形象”是一整套隐喻符号系统。西方镜像作品中所想象和构造的“中国形象”并非是中国本来的面貌,而是折射出西方文化的欲望和恐惧。同时,中国在其镜像作品中的“自述”,也有意无意地受到了该形象的巨大影响。
《镜头定格的“真实幻像”: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构造》从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历史流变入手,对个案——《中国面孔》和群像——“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镜头下的中国形象”进行文本细读,揭示出隐藏于这种表征背后的西方关于中国的一系列想象和构造系统。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镜头定格的“真实幻相”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青年学术丛书 | ||
9787010096902 如需购买下载《镜头定格的“真实幻相”》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镜头定格的“真实幻相”是人民出版社于20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 的主题关于 国家-形象-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