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42.0
本书作者对法律方法论的意义、法律思维方式、法律解释方法、法律论证方法、利益衡量方法、漏洞补充方法、法律推理等分别进行了专章的论述,并在本书最后对法律方法论进行了反思,以期能够获得更大发展。
导论:法治与法律方法论
一、法律方法论的意义
二、法治与法律智慧
三、法律研习的智慧之窗
第一章 法律方法纵论
一、“法律方法”用语辨析
二、“法律方法”的概念
三、法律方法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章 法律思维
一、法律思维的逻辑基础
二、法律思维与日常思维
三、法律思维模式
第三章 法律渊源与法律发现
一、司法视角的法源理论
二、法律发现方法
三、法律发现的过程
第四章 法律解释方法
一、文义解释方法
二、目的解释方法
三、体系解释方法
四、历史解释方法
五、社会学解释方法
第五章 法律论证方法
一、法律论证:作为一种法律方法
二、法律论证的形式
三、法律论证形式的理性重构(rational reconstruction)
四、法律论证的结构:内部证立与外部证立的区分
五、三段论推理在法律论证中的运用
第六章 裁判中的利益衡量
一、利益衡量方法的知识背景
二、利益衡量方法的必要性证明
三、利益衡量方法的运用
第七章 法律漏洞补充方法
一、法律漏洞的语境分析
二、法律漏洞的成因分析
三、法律漏洞的种类
四、法律漏洞之填补
第八章 法律拟制方法
一、法律拟制方法纵论
二、法律拟制对司法的意义
三、法律拟制方法的个例分析
第九章 法律分析方法——以法律关系为例
一、法律关系的根源及其重要性
二、法律关系的一般理论
三、法律关系的逻辑模型
四、个案演示——根据法律关系原理的分析
第十章 法律推理与逻辑分析方法
一、法律推理的含义和特点
二、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
三、法律推理理论的历史考察
四、法律推理的过程
五、法律推理的目标
第十一章 对法律方法论的反思——以法律论证为例
一、法律论证从何而来?
二、案件争议中的法律论证
三、交流可以消除道德分歧吗?
四、“理性辩论规则”可以检验司法程序吗?
五、不是共识,又是什么?
六、问题还出在哪里?
《法律方法论》是“山东省法律方法论研究基地”集体研究的又一成果。该书系2001年我们申报的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的完成稿。此前我们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法律人丛书之《法律解释学》(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一书,并在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法律方法》(1-6卷)。对法律方法论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司法部社科基金、山东省社科基金、山东大学学科发展基金的赞助。特别是霍宪丹、贺卫方、李传感、李怀德、张越诸位先生对我们研究的肯定,使我们倍受鼓舞。
写出对中国司法实践有实用价值的作品。但由于目前关于法律方法论的研究还没有较完整的体系,学者们基本上还都在探索基本理论问题,对实践的关注也基本上是一种姿态,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没有真正地开展。尤其是《法律方法论》的作者们,基本上没有投身到司法实践中去,理论研究的进展仍然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所以,从整体上看《法律方法论》仍属于理论作品。最多按项目申报的分类来说属于“应用理论研究”。但我们在努力:努力使我们的研究“脱离”实践但又面向实践,为司法活动提供更多的方法论选择。我们很清楚,理论与实践是社会分工不同的两个领域,并不能使二者截然分开。在人的大脑里,理论与实践都属于思维决策的同一过程。但对一个个体来说,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都有自己关注的“重要”领域。法官、律师、检察官和法学家虽然都属于法律职业,但又有不同的分工。我只想使我们的研究面向并贴近司法实践,而不是代替其他法律人的活动。这种面向只要能对法律人思考法律问题有所启发,那我们的目的就算达到了。在统稿结束后,我对整篇著述进行了反思,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注意到读者,只注重了学者层面的思索。这也许是法学著述的共同弊端。我们往往只注意尽情地阐发自己的理论学思,而没有考虑读者的接受情绪。生硬的法学文字已经使很多人产生了厌恶,我们没有办法像畅销书那样赢得广阔的市场。这可能是法学研究者目前还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对法律方法的理论探索还远没有完成,许多原理与具体案件的结合点,我们还没有找到。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法律方法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2030614 如需购买下载《法律方法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