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0.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项目的政策效应分析”系列成果之一。采用田野调查及“口述史”方法研究农民工的生存状况。
在深圳的两年
我想从头再来
好日子是过出来的
十七年的打工经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我是个自由职业者
拒绝二奶
打工三十五年
做出更好的霓虹灯
我被重男轻女的思想害了
为了孩子读书
我选择重新读书
《平凡的世界》给我力量
妈妈,您的艰难和付出,我懂!
开书店
不要家的慧
拾荒的爷爷奶奶
要生儿子的老李
我从来不想家
心态不能因为贫穷而贫穷
社会像一本百科全书
标点符号般的人生
因为没有多读几本书
来生要完成爸爸的心愿
收音机给我们带来欢乐
选择充电
南方是别人的
后记
编辑后记
前言
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影响中国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便是农民流动。
我们对农民流动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将农民牢牢地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因此不仅成为职业,而且成为身份性概念。这是“农民工”的制度基础;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有限放开。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解放,农民可以走出土地进城务工,但体制性障碍使他们的流动仍然受到诸多限制,所谓“农民工’’的词语便是这一特定历史的产物;第三阶段才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打开城门让农村人口进城工作,开始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农民工”正在成为历史。
认识的转换来源于事实的存在。农民流动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其一是经济增长贡献。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由一个只有很少外汇的国家变为当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农民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二是政治稳定贡献。发展政治学大师亨廷顿将发展中国家的农民视之为国家稳定抑或动荡的社会根基。20世纪90年代中国尽管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但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政治动荡,其重要奥秘就是农民流动。如亨廷顿所说“城市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农村革命的一种替代”。因为城市化及其流动,使堆积在土地上的数量极大的农民有了出路。
其三是制度创新贡献。农民流动冲破城乡隔绝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早在90年代开始,农民就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进行“以工补农”了。农村的产品和劳动力“进城”,城市的商品和信息“下乡”,大大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经济交往,改变了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
但是,历史整体的巨大进步,往往是同历史中个体的努力与艰辛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民流动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被深深地卷入到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之中,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都日益社会化。而在一个迅速社会化的时代,货币成为他们与社会交往的动力和压力。对于社会化的小农而言,货币化支出压力急剧扩大与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成为他们流动的基本动因。其货币支出压力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税费支出扩大、医疗、教育费用增长、日常生活开支增多(生活方式城市化)、人情往来消费增长(农户经济引发)。而有限的土地造成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业现金收入增长缓慢。
因此,对于走出土地的农民来说,外出流动既有寻求一种新生活的兴奋,同时也夹杂着许多无奈。他们的生活现实是那样的丰富与艰难,他们的精神世界是那样的复杂与痛苦。数亿流动着的农民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流动性社会。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流动性社会却缺乏深入的了解。尽管有相当多的论著,也有大量的数据,但毕竟看不见农民工这一主体的个体活动,特别是他们内心的感受。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以口述的方式,以农民工为主体,让他们讲述自己走出乡村土地后的兴奋、新奇与收获,也讲述其艰辛、痛苦与迷惘。这部书为我们展示出一个丰富的农民工群体社会。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在流动中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他们出于种种原因走出熟悉的乡土,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完全凭借他们的艰辛努力开创自己的新生活。他们中有相当多数的人得到了土地完全无法给予的收获。在近些年的春节期间,你会发现飞机上有许多农民工模样的乘客,从中我们就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真的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也不可忽视,走出熟悉的乡土之后,农民工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制度赋予的基本地位,只能与命运苦苦挣扎,独自承受社会给予的一切。无须讳言,在当今的城市,正在出现一个由流动人口构成的一个边缘或底层社会群体。他们犹如一股巨大的潮流,没有他们,城市会陡然失去活力,与此同时也会泥沙俱下,造成社会的不安宁感。
无论如何,农民工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存在。由他们所构成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生活世界。而且他们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如“80后”的“农民工”便不好再以“农民工”的字眼来称呼。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从未干过一天农活,刚一毕业,甚至辍学后便早早走出家门流动在外。他们没有基本的乡土记忆,又缺乏城市经验,是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也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新兴群体。本书中的很多口述者正是这一部分人。通过这部分人的讲述,给我们展示出一个新兴而复杂的世界。
无论从选题,还是方法,本书都具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关注农民工,就是关注国家,关注我们自己,也是关注未来,因为我们的生活在相当长时间离不开农民工。尽管从历史的眼光看,农民工一词最终要进入历史,但是历史正是由当下而构成的。农民工的口述也将成为活生生的历史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感谢口述者以及本书的编者们。
徐勇
后记
摆在读者手上的这本书,收录的是关于农民工的口述文章,共有27篇。在书中,口述者讲述了他们外出打工前后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过程。
在审读书稿的时候,编者一直被口述者的经历所深深地感动。书中收录的农民工口述者虽然只有三十多位,但他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代表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的身份普通而“卑微”,但他们的付出,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应当被轻视与低估。这是因为:
第一,农民工对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发端于农村,中国的农民,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如同徐勇教授所讲:“农民流动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无论是经济的增长,政治的稳定,以及制度的创新,农民工都作出了贡献。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农民外出打工,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无法想象的。
第二,农民工的拼搏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农民工打工的经历,充满了艰辛、忍耐、汗水甚至泪水。他们任劳任怨、不折不挠、顽强地奋斗,求得了自身的生存和家人的未来。这些令我们同情,让我们感动。同时,他们展示出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敬佩!他们的奋斗经历,如同当年闯关东、走西口的故事,一定将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不畏困难,奋勇向前。
第三,农民工的口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农民的外出打工,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少有“写作与发表能力”,“记录他们的经历”,我们便可以留下一份“信史”,一份真实的记录。这些材料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学科来讲,比如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对于它们今后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书稿原本是吕国光博士以课题成果的形式交到我社的。同吕博士商量之后,决定以现在的书名面世。书稿的内容基本予以保留,根据出版的要求,内容上只做了少量的删减。在形式上为了体现口述著作的特点,对绝大部分的篇名、标题作了处理。目录中加上了口述人的姓名,而编写者则由主编在后记中加以说明。为使本书的形式更加丰富,增加可读性,我们配上了十几幅由法国青年摄影家BenoitCezard所摄的有关农民工的图片。
本书也有一些不足或需要说明之处。第一,本书所选农民工的籍贯地多为湖北省和中南地区,他们从事劳动的行业也并不完整,如缺失钢铁、机械、电子、汽车制造等大工业行业,外出打工的时间多数为近几年这一时间段等,这也许使得本书在完整反映农民工群体时会有所局限。第二,在写作过程中,有些地方记录者并没有完全注意使用农民工本人的语言和词汇,对于这些问题,责编尽量进行了处理,但也没能使问题完全解决。第三,在采访口述人的时候,编写者已经接触到了农民工过去的一些实物材料,如作业和奖惩记录、车票、收支记录、照片等,可惜没能将它们在书中反映出来。若能图文互证,本书的效果则会更佳。
瑕不掩瑜,我们相信,本书的价值会随着时问的流逝而更加宝贵。
当本书即将付梓之时,在我们的心底里,期望着农民工兄弟姐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将会更好,如他们离开家乡时在心里所憧憬的那样。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会是这样。
2008年12月17日
本书以口述的方式,以农民工为主体,让他们讲述自己走出乡村土地后的兴奋、新奇与收获,也讲述其艰辛、痛苦与迷惘。这部书为我们展示出一个丰富的农民工群体社会。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在流动中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他们出于种种原因走出熟悉的乡土,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完全凭借他们的艰辛努力开创自己的新生活。他们中有相当多数的人得到了土地完全无法给予的收获。 《农民工口述史》一书,收录的是关于农民工的口述文章,共有27篇。在书中,口述者讲述了他们外出打工前后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过程。在审读书稿的时候,编者一直被口述者的经历所深深地感动。书中收录的农民工口述者虽然只有三十多位,但他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代表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的身份普通而“卑微”,但他们的付出,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应当被轻视与低估。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农民工口述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216056946 《农民工口述史》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武汉 | 出版单位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农民工口述史是湖北人民出版社于2008.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422.7 的主题关于 农民-生存-状态-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