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
本书是一部关于郑小瑛的传记,翔实记录了一个著名女音乐家的音乐历程。
一、寻根谒祖闽西行1
1.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1
2.“客家女”与交响诗篇《土楼回响》5
3.父母眼中的女儿12
4.女儿郑苏19
二、觉醒与前进26
1.抗日战争的洗礼26
2.“淑女摇篮”的震荡32
3.奔赴解放区37
4.艺术源于人民、服务人民41
5.走进大苗山、大瑶山47
三、走上指挥之路54
1.恩师杜马舍夫54
2.留学苏联61
3.首次登上外国歌剧院指挥台69
4.歌剧《阿依古丽》的无奈75
5.遭遇京剧,认真学习79
四、艺术生命的第二个春天84
1.从“废墟”上重建歌剧院84
2.东瀛飞来的《夕鹤》89
3.与《卡门》结缘92
五、“阳春白雪,和者日众”100
1.从“20分钟歌剧音乐讲座”到“郑小瑛模式”100
2.为播撒爱乐种子辛勤奔忙116
六、世界的召唤133
1.把《敦煌梦》带到了澳洲堪培拉133
2.两次赴美国讲学137
3.访歌剧故乡——意大利141
4.中文版西洋歌剧轰动港澳144
5.盛典“马可波罗归来”148
6.“大将风度”再现香港151
7.两岸三国演绎《奥尔菲下地狱》154
8.日本版《魔笛》在北京‘157
9.执棒英、法、比。158
10.重访俄罗斯161
11.三访泰国171
七、与北欧的音乐缘175
1.在芬兰古堡里演出中文版《卡门》175
2.“皮包剧院”的《蝴蝶夫人》183
3.瓦萨的《卡门》明星191
4.《波希米亚人》在北欧四国巡演194
八、指挥教学五十年198
1.指挥教学基本理念198
2.“拼命三娘”吴灵芬202
3.培养交响乐一歌剧指挥206
(1)歌剧指挥高伟春207
(2)敢闯敢干的王进208
(3)不忘师恩的吕嘉210
(4)立足祖国的俞峰214
(5)愿扛大号的陈冰216九、与中外女指挥家的友谊219
十、低谷中的鲜花——“爱乐女”228
1.应需而生的“爱乐女”228
2.乐于奉献的“爱乐女”们231
3.“爱乐女”室内乐团名扬西欧239
4.在“爱乐女”的舞台上迅速成长243
5.“爱乐女”交响乐团为世界妇女大会增光245
6.爱乐者的深情250
十一、战胜病痛重登舞台255
1.向生命的极限挑战255
2.戴着假发登上国际指挥台258
3.激动人心的《卡门》之夜260
十二、艰苦创业——“厦门爱乐”勇敢尝试新体制265
1.厦门爱乐乐团在风雨飘摇中诞生266
2.创建全新体制的交响乐团277
3.按艺术规律建团,海纳百川、强学博览281
十三、扎根厦门——“厦门爱乐”积极为厦门服务286
1.庆祝厦门海沧大桥通车,唱迎新千年287
2.迎归厦门鼓浪屿音乐后代290
3.西欧歌剧音乐初登厦门岛291
4.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厦门首演成功294
5.《毛主席诗词交响组歌》在鹭岛唱响296
6.为八闽大学生“扫盲”交响乐欣赏297
7.用爱心为孩子们打开“音乐之门”300
十四、面向全国——“厦门爱乐”努力推动中国交响乐事业309
1.“中华魂,八闽情”309
2.“金钟奖”提升“音乐之岛”鼓浪屿312
3.“钟鸣盛世”轰动首都315
4.“土楼”在祖国大地上回荡320
(1)“土楼”在最大的直辖市重庆“回响”321
(2)“土楼”在古都西安上空“回响”324
5.在香港获厦门乡亲慷慨解囊326
6.参加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327
7.不尽长江滚滚来——记《三峡回响》亮相北京329
十五、走向世界——“厦门爱乐”让世界了解闽厦,了解中国334
1.“土楼”在日本的“中国文化年”回响334
2.挑战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大赛343
(1)迎接新的挑战344
(2)笨鸟先飞——“郑小瑛第二模式”345
(3)辉煌的开幕式350
(4)“你成功地帮助了每一个选手!”352
3.“土楼”在美国威斯理安大学里“回响”356
十六、地利人和——“厦门爱乐”方便搭架海峡两岸音乐之桥362
1.两次台湾行,编织海峡情362
2.“厦门爱乐”情深金门368
十七、有求必应,只要是为了中国373
1.黄河边上演《黄河》373
2.卡内基音乐厅和硅谷的欣慰377
3.伏尔加河畔的萨拉托夫379
十八、知音们的深情厚谊3821.来自国家领导人的知音382
2.厦门市领导的知音384
3.“爱乐人”——最贴近郑老师的知音387
4.爱乐之友的情谊396
5.“我是美国的客家人!”401
6.99朵红玫瑰406
7.白发乐迷的故事408
8.承载着深情厚谊的纪念品412
9.鼓浪屿海滩上的革命歌声416
十九、走近郑小瑛422
1.性情中人422
2.“难得他能忍受我!”426
3.亲密好友——电脑429
4.“自己动手,其乐无穷”430
5.“我爱爬山!”433
(1)难忘儿时老君洞434
(2)夜攀华山436
(3)登武夷、战“黄龙”、游庐山438
后记4432005年金秋时节,在“音乐之岛”厦门点缀的海滨绿阴大道上,新建了一座群雕,那是2003年由厦门市民推举为十位感动厦门的人物之一的厦门爱乐乐团的艺术总监、享誉中外的女指挥家郑小瑛和由她率领的厦门爱乐乐团。来自海内外的游人在这里驻足观望,当有人认出那就是在电视上常见到的郑小瑛教授时,大家都会围过来在群雕前留影,这组群雕成了风光如画的鹭岛的又一条风景线。我曾在电视上多次领略过郑小瑛的指挥风采,聆听过她的音乐讲座和被媒体称之为“郑小瑛模式”的演出前的讲解。这位站在指挥台上年过七十的“客家女”,依然是那样激情澎湃,光彩照人,完全不像前些年才生过一场大病的老人。几十年来她为普及高雅音乐竭尽全力。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持这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外指挥台上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女指挥家在晚年还要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厦门创办一个全新体制的交响乐团?1999年初夏,在乐团创办之初,我决定去采访这位心仪已久的女性。当我踏上绿树环绕的“钢琴之岛”鼓浪屿,按响了郑小瑛的临时寓所的电铃,出来开门的,正是我在电视上见过无数次的女指挥家。她望着眼前这位年纪不轻的陌生人愣了一下,问明来意,才把我迎进了门。她接过我送她的随笔集,看了看书的扉页的照片,然后抬起头望着我,像是要辨认一下照片上那位朝着她微笑的女士究竟是不是站在她面前的我。“对不起,这会儿我正忙着打第一个音乐季的节目单,我们前不久才和妹妹小雏去老家永定寻根谒祖回来,你还是先与她谈谈吧。”她转身朝里屋叫了一声:“妹儿,来客口罗!”一口地道的四川话。“您是四川人?”我也用四川话问。“不,我出生在上海,爸爸是福建永定人,妈妈是四川人,我们姐妹是抗战时期随父母逃难到四川的。”“哦,小时候我也随爸妈逃难到过四川。”她只“噢”了一声,这一问一答的对话,仿佛一下子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她接过妹妹递上的一杯清茶,在我对面坐下来,便开门见山地对我说:“办这样一个乐团,一切得从零开始,刚开了一个头,就碰上了各种各样的麻烦。我看,你的采访计划同样会遇到很多难题。你能耐得住寂寞,愿意和我一起走后面的路吗?那可是一条坎坷的新路啊!”她脸上流露出一丝真诚的歉意等着我的回答。“我相信您一定能成功!”我凭着媒体上的介绍对她的了解,毫不犹疑地回答。也许是我们年龄相差无几,也许是彼此有过一些共同的经历,也许是我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打动了她,她想了一想才说:“那好吧,我们一起试试看。”此后六年多来,在她演出间隙难得的休息日,我俩漫步在海涛拍岸的环岛小路上,一次次倾听她对音乐家、对经典作品的诠释和对人生理想追求的心路历程,被她热情、率真、质朴的个性和献身音乐那种坚定、执著的事业心所打动。2000年春,趁厦门将举办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于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之机,我随她到北京的寓所里,她打开一排书柜底层的门。指着一摞摞发黄的剪报告诉我,那都是由爱乐的朋友们自愿为她整理、剪贴的一本本旧报刊资料和学生们的来信。三天以后,她就要赶回厦门去,行前,一脸歉意地对我说了声:“真对不起!我得先走了。”然后给了我一本在京的朋友和学生的电话号码,就匆匆地登上了南下的班机。我只得独自留下,静下心来,阅读那些记录着她半个世纪指挥艺术生涯的图文资料,找到了与她共事的朋友、学生以及热爱她并长期追随她的爱乐者,倾听他们讲述这位亦师亦友的指挥家对音乐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学生、朋友的无私关怀、帮助的真诚友谊,一步步窥见了她的内心世界。她把“我热爱音乐,我愿为它献身”作为自己终身的座右铭。当我翻看那些记录着她一生奋斗历程的图文资料时,好像在阅读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使久存于心的对音乐、对人生的见解,得到从书本找不到的答案加以印证。我满怀由衷的敬佩之情,记下了她人生之旅的一个个精彩片断,奉献给所有热爱她,热爱音乐和热爱生活的人。
郑小瑛,一位具有国际声望的指挥家,一位新中国自己培养的指挥教授,一位几十年来普及古典音乐走的路最多的人,一位年愈古稀从病魔的手掌中重获新生的老人,一位颇具人格魅力的客家女。这是第一部关于这位伟大女性的人物传记。
在半个世纪的国内国际音乐舞台上,她是如此活跃。如此的光彩照人!把西方古典音乐引进来,把中国交响乐本土题材的作品介绍出去,这是音乐家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还活跃在舞台上、为理想而不懈追求的新中国第一代音乐人,郑小瑛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爱乐女”室内乐团之母,厦门爱乐乐团总监、”郑小瑛模式”的普及讲座等等……在她身上综合地体现和展示了我们当代音乐生活的艰苦历程和缤纷细节。
作者简介:
杨荔(原名杨力)1932年7月生于湖南长沙。抗日战争时期,就读于涪陵女子小学、江津国立九中及重庆清华中学。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5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任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记者、厦门大学中文系教员。1979年后从事侨情调研工作,主编《福建地方志-华侨志》(国外卷),并任《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闻卷)编委。著有《海外华文报业研究》、《东南亚的福建人》及随笔集《闽南掌故》、《旅澳散记》。1999年新闻特写《人民币在东南亚》获国务院新闻办、国际新闻学会颁发的国际新闻奖。2000年后致力于指挥家郑小瑛、陈佐湟,钢琴家傅聪、殷承宗等音乐家人物传记的写作,并入选年度最佳传记文学选集。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郑小瑛传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3930348 《郑小瑛传》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语种 | 简体中文 |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