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的蝴蝶

黑夜的蝴蝶

(法) 儒弗瓦,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4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本讲述20世纪20年代巴黎艺术思潮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书。作者是法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文艺批评家阿兰·儒弗瓦,他在早年曾参加过超现实主义团体,结识了十几位当时的风云人物,本书即在多次与之接触、访谈以及回忆的基础上写就。但这并非是一本历史研究著作,而是作者根据本人角度对当时情景的一个记录和回放,故也可称为一本艺术史小说。

书籍目录:

中译序

从世界大战到达达:不眠之夜,

“新生活从此开始”

吉吉、荒唐征服巴黎的民族、贱民苏丁和“沐浴在革命

曙光中”的诗人们

自我否认的权利

颠覆世界的机器

黑夜的鸟与蝴蝶无穷无尽

西方现代思潮

慷慨的后果

事已至此!

从漫漫长夜到“阳光普照”,一直是白天与黑夜

归根结底,人们对这一切都一无所知

日以继夜的革命

世界的召唤

飞鸟的心理重负

人名译名对照表

前言

进入20世纪,提到“艺术”,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巴黎,想到巴黎蒙帕纳斯周边街巷的咖啡馆、小酒吧……这里被誉为是现代文学与艺术的摇篮,孕育了一批后来影响整个世界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如何践行个体的自由?又给人类文化艺术带来什么样的奇迹?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就是对这场“艺术大爆炸”的真实记录。

当毕加索、阿波利奈尔、科克托他们已经名满巴黎,当瓦莱里、纪德等人已经成为法国大文豪,新生代的文学艺术往哪里去,成了一个革命性的命题。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欧洲的人文价值体系已经发生史无前例的崩溃与裂变,作为一个最为敏感的群体,艺术家们感觉到了个人在时代生活中的黑暗:只有“重塑生活”,才可能走出瘟疫般的绝望,走向一个能够由个体内心的自由和力量来展拓未来的新世界。

1920年1月,热爱诗歌的莫迪利阿尼悲惨地死在慈善医院里,拉开了这个“大爆炸10年”的序幕。莫迪利阿尼曾说:“生活是少数人给多数人的馈赠”,他认为,只有诗人、艺术家才拥有生活、懂得生活,因为他们创造这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馈赠给没有生活也不懂得生活的同时代人。这番爱与诗的心肠和抱负,可以被看作那个10年里所有风头浪尖人物最根本的行为出发点。

这场“大爆炸”的核心,便是“超现实主义”运动。发生在法兰西本土的这一场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革命”,不仅开20世纪现代派文学先河,其影响所及,几乎包括了绘画、雕塑、戏剧、电影、舞蹈、音乐等各个领域,波及欧洲之外的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乃至亚洲。超现实主义在世界文坛所引发的轰动效验,直到今日依旧是一个“奇迹”的话题,或褒或贬,从未止息过。

本书作者阿兰.儒弗瓦1928年出生于巴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其父是托洛茨基派,从小受到一种“革命思想”的熏陶。18岁那年,他与布勒东相识,在后者鼓动下,开启自己的文学生涯,成为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一员,结交了不少名重一时的前卫诗人和艺术家。20岁那年,儒弗瓦被开除出超现实主义小组,此次心痛的经历,使其意识到个性独立的重要性,促使他在艺术探索中努力寻找“参与集体运动和保持独立创作之间的平衡”,为日后确立、彰显“革命个人主义”说作了精神准备。

上世纪50年代,儒弗瓦与《艺术》和《眼》密切合作,他的文学创作和艺术批评都获致首肯。60年代是儒弗瓦思想艺术发生转折的时期。作为超现实主义的一种回应,他于19601961年问组织了“反诉讼运动”,倡导对一切论断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开始对前卫艺术产生影响。1965年,他推出一部“垮掉的一代”诗选,是当时将波普艺术和“垮掉的一代”诗人介绍到法国的先行者之一。随之,他与安德烈.布勒东重修旧好,在其主持的伽利玛袖珍诗丛,首次收录超现实主义诗歌。他和路易.阿拉贡过从甚密,后者给予他极大自由编写《法国文学,使之得以力推叙事具象画家和年轻诗人的作品,重振十年内被破坏的创造性。在60年代下半期至70年代后期,他与友人一起先后开设“海外出版社”,建立“作家联盟”,创办《国际作品》、《20世纪》学术杂志。1968年“五月风暴”,他曾带领作家联盟跻身其问,但“五月风暴”过后,他又长时间远离巴黎知识分子圈,“重拾自我的独立”,走向“独思”。

80年代是儒弗瓦创作和思想又一次断裂的时期,亦是他与远东文明近距离接触的时代。19831985年,他被任命为法国驻日本使馆文化参赞。期间。他组织了两次法日文化高峰论坛,对东方禅宗产生浓厚的兴趣。返回故国后,儒弗瓦与友人在文艺界创设“俱乐部”,一度聚集了几十位艺术家和作家,他们中不乏与众不同的创作,虽使儒弗瓦大开眼界,但他本人仍远离知识界,守望独立、孤寂的探索:一方面与远东世界保持着积极的对话,另一方面,将思考的焦点集中在继承了尼采和兰波精髓的诗歌美学探讨,试图在“前一后”运动的年轻一代作家身上找到新的精神共鸣。迄今为止,儒弗瓦已发表诗集、小说、散文、评论等近120部且有多部电影问世,并获龚古尔诗歌奖。

《黑夜的蝴蝶巴黎20年代艺术大爆炸》初版于1982年,2004年再版。儒弗瓦作为和超现实主义血气相通的“过来人”与独立自主的同路人,他在重温过往的岁月,重议自己似曾信奉的“主义”这一话题时,有他独特的追求、独立的叙述角度与方式,他赋予描写对象以不同的基调和色彩,注入自己的激情和思考,从而成就了这样一部充溢个性的巴黎(20年代)的艺术史。

这是一部不写史而胜似史的历史著述。倔然儒弗瓦申言他“不是历史学家,也不希求成为历史学家”,但从作品所描述的超现实主义运动萌生、爆发的历史进程和场景来看,读者不能不惊叹,这确实是一部难得的描写同类题材之血脉充盈、气韵生动的历史著作。作者以一次大战后的巴黎作为叙事展开的中心地点,以蒙帕纳斯及其周边街巷的咖啡馆、小酒店为舞台,生动地描述了“一战”硝烟刚散尽,流落在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族类的年轻艺术家,怎样从四面八方涌进巴黎,汇集到蒙帕纳斯:先是意大利犹太人画家莫迪利阿尼,接着是古巴血统的艺术家毕卡比亚,再是“达达运动”的首领罗马尼亚诗人查拉,手持“破坏一切”、“反抗一切”的造反大旗,从瑞士苏黎世赶来,与巴黎文学前卫的“三剑客”布勒东、阿拉贡、苏波汇合……,作品一开头就拉开了巴黎20年代文化生活的历史大幕,这些饱经战乱之忧,身怀“绝技”,心怀抱负、焦虑不安的诗人、画家、雕塑家、摄影家、梦想家、冒险者、男人和女人,便一个个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蒙帕纳斯策动着一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爆炸性革命,创造着令后世难以拒斥,也难以忘却的历史:大吵大闹的“达达晚会”、“达达狂欢节”、“巴雷斯审判”会,究竟是怎样的?高扬“自动写作”的《超现实主义宣言》和《超现实主义革命》刊物是如何横空出世的?作为超现实主义在梦境中写梦境,在幻觉中写幻觉,所谓“自动写作”的开山之作《磁场》和布勒东的《娜嘉》是怎么创作的?所谓“德斯诺斯的催眠”实验是怎么一回事?那个聚嚣于街头、争吵于会堂、酒馆,以摧毁旧传统、创造新世界为己任的革命团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组合一分裂一再组合的历史进程?儒弗瓦把历史和历史背后的意义一一呈现于我们的面前,使读者对发轫于20年代巴黎的超现实主义那一“爆炸”的历史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部历史小说,是为超现实主义先驱者“立传”的著述。作者采用了创作小说的方式,即不同于史学的、另一种“触及、把握真实”的方式,力图重现巴黎20年代艺术界的那段历史生活。他和20年代20余位作家、艺术家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倾听他们的声音,目睹他们的是非,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这些幸存者的朋友。他竭力表现出主人公的心理个性,赋予本书以“自传”的特质,“蕴含着各种声音的自传”:从优雅享乐、轻松随意的苏波,到幽默谦逊的恩斯特、孤独执著的帕金斯;从拥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灵魂”的马松,到“对伊甸园过度渴望”的米罗;从“反抗愚昧、反对向往富人生活”的南希,到“游荡的灵魂”蒙帕纳斯的吉吉……所有这些活跃于当年历史舞台上的男女主角,都以他们各自鲜明的个性和清晰的身影,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一部真实的生活教科书,革命教科书,它倾注了作者的人生激情和生命反思。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发起者和参加者不仅是文学艺术上开创新潮的先驱、旗手,也是那一时代以改造社会、改造生活为己任的革命家,它的主要领导人后来不断介入国际政治斗争和社会民主运动,有的还一度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加入法共,如阿拉贡、布勒东、艾吕雅,有的还为反法西斯斗争献出了生命,如德斯诺斯。作者通过对超现实主义革命团队的思考和描述告诉我们,不管这些团队成员有着怎样不同的来历、不同的个性和气质、不同的天分和智力,他们骨子里都是孤独的个人主义者,孤独是他们共有的精神特质。迈向革命的第一步便是走出孤独。于是,结社、抗议、革命。

1920年到1925年,革命先驱布勒东和他的团队就这样“试图颠覆奴役着无力的男人女人的秩序”,但他们所表现出的革命自发性却是极其幼稚和脆弱的。那么,革命如何提升?超现实主义“爆炸的革命”留给人们最宝贵、最富有思想价值的教训是什么?儒弗瓦给出了答案:“革命个人主义”。在他看来,所谓“革命个人主义”,不是某种“哲学思想”,而是一种“伦理手段”,“是一种无意识的策略,20世纪所有思想、诗学、艺术的创造者的史诗都建立于这种策略之上”。对一个革命者来说,“革命个人主义是孤独的武器”,是“个人和集体的工具”,是反对“伪智慧”,坚守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行动的自由与信念,是一种态度和立场。他认为,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遭到了动摇、普遍主义失去了威信的时代,“革命个人主义是最适合采取的学术、政治和实践态度。这曾经也是超现实主义者最初的态度”。

从这个意义上看,超现实主义团队所有成员革命性的嬗变、跨越和提升,差不多都集中在“革命个人主义”这一态度和立场的获得,并且载人法兰西知识分子介入生活、参与革命的史册。作者还特别强调指出,2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先驱们,“作为革命的第一批人所突显出来的能量,并不仅仅局限在历史的一个时期。”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这些先驱尽管受到各种各样的误解和曲解,“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指导我们,使我们的影像与他们近似。”千真万确,我们在1968年“五月风暴”的勇士和挑战新潮的《如是》派先锋作家身上,不是清楚地看到了这些先驱者身影吗?末了,我想用儒弗瓦在本书的结尾一段话来作结语:我希望所有我的回忆和他人的回忆、我的想象和他人的想象、我的研究和他人的研究带给鲜有成见的男女读者们不受约束的全新意识……让思想的甘露挥洒心头。不过,我也希望读者能自由地走进我的书中,然后更加自由地走出来,在没有绪局的结尾中得不出任何结论,却能令结论像无名的游牧民一样重新散居世界各地。是为序。

钱林森2007年6月1日,南京大学

内容摘要:

  进入20世纪,提到“艺术”,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巴黎,想到巴黎蒙帕纳斯周边街巷的咖啡馆、小酒吧……这里被誉为是现代文学与艺术的摇篮,孕育了一批后来影响整个世界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如何践行个体的自由?又给人类文化艺术带来什么样的奇迹?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就是对这场“艺术大爆炸”的真实记录。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初版于1982年,2004年再版。儒弗瓦作为和超现实主义血气相通的“过来人”与独立自主的同路人,他在重温过往的岁月,重议自己似曾信奉的“主义”这一话题时,有他独特的追求、独立的叙述角度与方式,他赋予描写对象以不同的基调和色彩,注入自己的激情和思考,从而成就了这样一部充溢个性的巴黎(20年代)的艺术史。  这些创作者保持独立,保证了历史上所有个人的最初自由。布勒东的革命个人主义倾向表现在他对精神困苦的新的定义,阿拉贡则表现为他过激的言行和挑衅,毕卡比亚表现为他喜欢否定、反驳的笑容,查拉表现为他所颠覆的文化价值,阿尔托表现在他呼唤内心的深渊上,杜尚的倾向表现在他的“肯定的讽刺”中,曼.雷则接触艺术的神秘化和改变交流方式,马克斯.恩斯特表现在对新神话的研究上,苏波表现在他的磁针的“轻”上,米罗在粗暴的表达方式和彻底的简洁上,莱利斯表现在完全揭示语言的真相上,马松则表现在联系直观的思维和感觉的闪光点上。吉吉为超越了小资产阶级的道义而开心不已,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她也是革命个人主义者,南希.库纳德则从她反抗愚昧、反对向往富人生活可以看出她也是革命个人主义者。莫迪利阿尼的倾向表现为自身优雅混合着抗拒,苏丁表现在他对美的风尚的否定,帕斯金则表现在他被性自由所颠覆。是的,每个革命个体都以相同的方式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为之付出一切。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黑夜的蝴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巴黎丛书
9787561755952
如需购买下载《黑夜的蝴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黑夜的蝴蝶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7.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65.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法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