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0.0
本书以作者当时来华的亲身见闻,描述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踏过中国北方、进占北京的惊天惨象。在尊重原著的情况下,加以校订、评述,补充了大量历史图片。
第一辑:黄海的舰群
第二辑:宁海炮台
第三辑:到北京去
一、从大沽到天津
二、义和团的两女神
三、一片废墟的通州
四、巨城骤现
五、在法国公使馆的鏖战
六、帝城光景
第四辑:在帝城里
一、住进瀛台
二、设在团城的办公室
三、废室
四、利玛窦墓园之毁
五、猫与贼
六、雍和宫
七、文庙、石鼓和孔子的训辞
八、参谒西什库教堂
第五辑:第二次进北京
一、春日的北京
二、看北京的娘儿们
第六辑:到皇陵去
一、北方的黄风
二、大红伞和篮子里的人头
三、乡间杂耍
四、皇陵的情调
第七辑:北京的最后勾留
一、东单牌楼大街
二、晚宴
附录:辛丑条约
前言
《撕裂北京的那一年》是庚子事变的另一种记录,1932年它以《庚子外记》为名出现,但那个译本人们很难见到了。这个老旧的版本之发现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拿起这本书我就不想放下了。讲述庚子事变的书,按说已经不少,义和团、八国联军以及辛丑条约都是历史教科书上必提的重要事件。
1900年的中国,的确没有什么“趣味”可言,就连睁大眼睛寻找题材的影视剧都不在此讨生活,而宁可一再地重拍烂熟的老片。
然而,那是一段绕不过去的历史,中国人今天的许多东西还可以从那儿找到源头。譬如我们的民族情感,我们多少有些敏感的东方文化自尊心,我们对某些西方国家的“记恨”,以及我们的心里极其隐秘的自卑,当然还有我们救国图存的深志,都在那个年头熔铸成型。1900年是中国人性格的一个拐点,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拐点。
事情毕竞过去一百零几个年头了,我们很难再听北京老辈儿讲闹义和团、闹八国联军的故事曾经亲眼目击事件的“在场者”已不再能与我们围炉夜话,我们缺少活灵活现的口述史。现有文献其实不少,但是,其一,叙述事件过程者多,描写场景者少;其二,文言多,白话少;其三,国人作者多,西方作者少。
如是之故,就显出这部著作有其独特价值。
这部书不是小说,不是追记,不是道听途说,更不是根据一堆“史料”摹写出来的,而是一部足称稀见的作者亲历、亲见的现场记录,像电影镜头一样为我们扫描了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北京的景象,但它绝不缺乏文学性,它是文学语言与史料价值的结合产物。
我们眼前的这部书初版是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正中书局所刊印,它之所以进入坊间,说来倒是饶有趣味的。1931年,一位名允若的中国青年在法国留学时到邻家去串门,主人不在,只有他的年轻女儿在家,两个青年人相处甚洽,女孩兴头之下取出自己父亲的藏书给他看,允若未料竟看到一本有关中国的札记,于是借回,颇觉有译出的必要,这样就有了他取名为《庚子外记》的译著。
这部书的作者毕耶尔.洛谛于1900年作为法国特使赴中国向八国联军中的法军和法使馆传达某种指令,他从大沽口登岸,取道天津而进北京,随之将在沿途所见记述下来,寄回法国在报纸上发表,事后结成集子出版。
这是一部让我们至今读起来犹觉心悸血涌的史实记录。书中记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铁蹄踏过的中国北方,在大沽口,在天津城,在通州,在北京城,在直隶,一路上超出今人想象的惊天惨景。所以,这次重新出版改名为《撕裂北京的那一年》,以更加昭显其内容。
这部书兼具散文与史料的双重特质,我们或者这样说,这是散文家所写的重大历史事件实录。作者的名字民国时期译作皮埃尔.绿蒂(PierreLoti),本名朱利安.韦奥(JulienViaud),生于1850年,卒于1923年。他是法国海军军官,在大海上周游列国达40年,足迹遍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沿海诸国,开阔的阅历为他的写作增添了丰富的题材,助其写出大量散文和游记,使他成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描写海外风情见长的法国文坛大作家。1892年,他以多数票击败了自然主义大师左拉的竞争,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成为法国“40位不朽者”之一,以其文学成就享有世界声誉。他的作品《菊字夫人》、《冰岛渔夫》等曾译为中文。1900那一年,他是法国上校军官和赴华特使,负有特殊使命,在北京到处都受到高规格接待,下榻则在北海团城,出游则有马队随行,去清西陵沿途俱以“洋翰林”的国宾之礼相待。恰恰是长于描写的特点,使这部书富有文学情致,他是那么善于观察,善于描摹,笔调之生动、刻画之精细使历史场景呼之欲出,如在眼前。
对于1900年的北京,他给出了另一角度的观察,他不是联军最初进入北京的攻城部队,他是一个“评价者”,所以他可以对入侵者和被掠者都取比较客观、公允的态度。这为其书史料价值的真实性增添了砝码。作为文学家与作为职业军人的毕耶尔.洛谛,两种心态相交织,有时又不免自相抵牾。应该说,毕氏敏锐的审美内心不乏人性的柔软,悱恻之笔在书中常有所现。对于八国联军掠劫过的土地,他所给予的真实披露,读来称得上惊心动魄。让人还感意外的是,他对北京风土人情的描写,补充了别的文史著作所忽略的东西,看了这本书,你才会了解,原来一百年前的北京是那样一番面目。现场目击和精致描述,使这部书成为不可多得的珍稀史料和别一角度的八国联军罪状佐证。不可否认的是,作者毕竟是法国职业军人,并且身负高层机密事宜,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八国联军的上层人员,这决定了他的立场和他笔触的另一个方面,譬如对东方文化的蔑视,对军事占领的自得。同样是文学家,比之也曾对中国遭遇发表过言论的雨果和马克.吐温,就差着一截了。不知道他是怎么击败左拉的,但在中国人这里,左拉的名字要响得多。然而出于文学家的敏感,他在怀着并不欣赏的态度观赏中国北方民间表演艺术时所悟出的禅机:中国民间深藏着无比巨大、令人恐怖的能量,绝不是联军的几支毛瑟枪能够永远弹压的也不是那些忙于抢财物、找女人的粗暴兵士脑子里能够产生的联想。
该书共七辑,分为两大部分:一至四辑为第一部分,记叙毕耶尔.洛谛于1900年9月25日至10月26日从大沽口登陆,经天津、通州到北京的见闻;五至七辑为第二部分,记叙他于1901年4月18日至5月2日在北京和清西陵的见闻。两部分之间的时间里,他是在海上的法国军舰中。
幸亏允若先生翻译了这部书。译者的译笔具有“五四”新文学时期的风格,语言极为精美传神,富有深湛的国学功底。能把西语翻译到这个水平,相当难得。七十多年过去了,彼时的语体格调具有另一种美感,就像带着包浆的明代旧家具或是泛着幽光的元代青花瓷,后来人很难仿出那个味道。然而这个译本存世极少,七十年来更是不见再版,使得公众无缘读到。历史学家翦伯赞曾提到过允若的这个译本,把它列为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书目题解”目录中,还说书中的“义和团两神女”“疑即黄莲圣母”,对全书惜乎仅有四行简介。
为使人们能够读到这部史料所记录的1900年中国北方的惨烈事件,同时使现代史研究者更多一部参考资料,我们决定以《撕裂北京的那一年》为书名重新出版这部书,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加以校订、评注并补充历史图片,使该书更为顺畅、丰满。
希望该书的整理再版,能为学术界和广大公众增添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读本。喜欢此书的人应该感谢原译者允若先生,尽管这好像不是他的真名。
赵润田
这是一部让我们至今读起来犹觉心悸血涌的史实记录。 书中记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铁蹄踏过的中国北方,在大沽口,在天津,在通州,在直隶,一路上超出今人想象的惊天惨景,这部书不是小说,不是追记,不是道听途说,更不是根据一堆“史料”摹写出来的,而是一部足称稀见的作者亲历、亲见的现场记录,像电影镜一样为我们扫描了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中国北方的景象,但它绝不是缺乏文学性,它是文学语言与史料的结合产物。 对一个民族而言,1000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前门大街的大火、东交民巷的枪战、慈禧太后的西逃和八国联军的侵入,似乎只成为一个叫做“庚子之变”的抽象概念。然而,那一个整个中国的北方变成了什么样子,我们至今缺少事发当时的直面描述。所幸的是,我们发现了这部尘封70余年的译著,它让人惊骇,让人痛心,让人一头撞入突破想象的地狱之门……【作者简介】 毕耶尔.洛谛,本名朱利安.韦奥(JulienViaud),生于1850年,卒于1923年。他是职业法国海军军官,在大海上周游列国达40年,足迹遍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沿海诸国,开阔的阅历为他的写作增添了丰富的题材,助其写出大量散文和游记,使他成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描写海外风情见长的法国文坛大作家。1892年,他以多数票击败了自然主义大师左拉。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成为法国“40位不朽者”之一,以其文学成就享有世界声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撕裂北京的那一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0800771 如需购买下载《撕裂北京的那一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九州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16 | 印数 |
撕裂北京的那一年是九州出版社于2009.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65.55 的主题关于 报告文学-法国-现代 ,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史料-北京市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