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5.0
本书研究了中国的观音世俗文化现象,论述了观音信仰中的观音道场、法相、身世等。是研究佛教的通俗性读物。
观音身世
引言:观音身世的文献记载
化身妙善公主降世人间
拒招驸马,妙善潜心向佛
后花园修行,白雀寺悟道
妙庄王火烧白雀寺
舍身向佛,妙善升天
佛祖指引,香山得道
妙善招徒,点化善才龙女
庄王身染恶疾,妙善化身治病
妙善出奇方,恶人得报应
妙善舍身救庄王
妙清妙音的传说
庄王被劫,兴林国蒙难
善才、龙女领兵收妖
妙善解劫难,君臣再治国
修成正果,观音受封
观音道场
引言:普陀山观音道场的文献记载
不肯去观音院的传说
紫竹林观音斗蛇王
前寺山门永不开的故事
四大金刚留普陀
天王殿前的卧牛石
观音与韦驮姻缘的传说
普陀山“短姑道头”的传说
观音收善财为胁侍的传说
观音救龙女的故事
观音法相
引言:观音法相的文献记载
蛤蜊观音
鳌头观音
杨柳观音
白衣观音
马郎妇观音
水月观音
三面观音
施药观音
持经观音
马头观音
多宝观音
送子观音
千手观音
阿摩提观音
观音显化
引言:观音显化的文献记载
观音建桥,罗汉造塔
观音降服太阳神
钱塘大潮的传说
华蓥山没有土地神的传说
观音成道的传说
观音与国清寺十八罗汉的传说
观音捆锁罗刹鬼
观音绘八像的故事
观音柳的传说
雕凿宝顶山千手观音的传说
观音负石拒敌的故事
反穿衣倒踏鞋的观音老母
后记
前言
佛教是文化代《走近佛教文化丛书》总序
佛教自古印度传人中土,史载始于汉,扎根于魏、晋、南北朝,盛于隋、唐,逶迤于宋、元、明、清,直至而今,绵延相传,历经两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已不仅仅是中国佛教徒信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宗教,而且它已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已故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生前曾多次提到,在大家习惯提宗教的“五性”(民族性、国际性、特殊性、复杂性、长期性)中再加上一性,即宗教的“文化性”。而他老人家身体力行,时时处处坚持首先在佛教中倡导、论述佛教的文化性。他在《佛教常识答问》(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的序言中是这样讲“佛教是文化”的:
我看过曾是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在延安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吗?”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说:“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己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圣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
“宗教是文化。”
这三个人,一是伟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是当代的大科学家,所见相同,都承认佛教是文化。
上面所引的这段文字,再一次证明了赵朴初先生对“佛教是文化”这一提法的赞同。
恩格斯曾经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在欧洲的中世纪,基督教曾经将各门科学统摄到自身统治之下,使它们成为神学的奴仆。佛教并没有形成如基督教那种凌驾于一切的精神统治力量。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固有传统文化的作用,佛教始终未能成为思想文化上的主导势力。但佛教影响于社会以及文化学术的许多方面是明显而深刻的。这种影响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哲学、伦理学、文学、语言学、艺术(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等)诸多方面。在某些历史时期,佛教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也起过一定作用。佛教影响更深浸到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感情之中。人们通常将“儒(孔子)释(佛教)道(道教)”三教合流看成中华民族主流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代表。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决不能忽视和抛开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研究和开展宗教文化活动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佛教文化这些年被炒得很热,有关佛教文化方面的书也出得不少。这对了解佛教和禅学,进一步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很有好处,但这也引出一些问题。毋庸讳言,这些年出版界对佛教文化的宣传,做了不少工作,但其中良莠不齐的现象是存在的,有些出版物言过其实,哗众取宠,不肯做一些基础性工作。有的急功近利,不惜去粗制滥造。为了对这种现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纠正,我们想尝试做一点踏踏实实的基础性工作,即从研究、介绍某些个别的佛教文化现象做起,用事实和形象说话,先引起大家的兴趣,以便引导人们正确地走近佛教文化,渐深渐远,最后达到真实地而不是虚假地,深入地而不是皮毛地了解和认识佛教文化的目的。在如此思考的基础上,我们与天津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和领导达成共识,共同策划出版一套《走近佛教文化丛书》。
这套丛书首先推出四本。即:《佛经故事》佛经是佛教文化的源头,要想走近佛教文化,必须对佛经有所了解。但佛经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别说我们普通人,就是得道高僧、佛学专家,穷其一生,也难识其万一。所以我们只能从中选一部分容易理解且有故事性的经文,用说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高僧传奇》高僧是佛教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佛教的中国化,是通过许许多多佛教徒和佛教学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而高僧,就是这批优秀人物的代表,他们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深邃的学识、高洁的品格垂范后世,为佛教的发展和佛教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辉煌的贡献。我们从历代高僧传记、小说、笔记、野史、民间传说中搜集了一部分高僧故事,加以删削、改编,进行重新创作,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的这种“劝善惩恶”、“动存鉴借”的功能和虚实相济的形式,将高僧事迹介绍给读者。
《妙谭观音》观音被称为在人间救苦救难的大菩萨。按佛教的说法,菩萨是已经成就佛道、而发愿住世度人的一类“有情”。观音可以说是体现菩萨精神的一个典型。在中国,观音信仰是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采用“妙谭”(类似“说书”)的形式把观音的故事说给大家。
《禅宗公案》禅宗是最能体现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佛教宗派。禅宗公案是禅宗的血脉,是记录中国禅宗的主要文献,也是禅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公案”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五代和两宋。据计算,禅宗的公案大约有一千七百余则。通常所用也不过四五百则左右。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近些年的所谓佛教文化热,很大程度上是禅文化热。为了使大家初步了解禅的知识,我们选出二百则公案,加以简单解说,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禅文化,走近禅文化。
因为参与本丛书写作的作者其观点和专业领域不同,写作风格也就不甚相同,编者在统稿时尽量调整统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担心达不到读者要求,望请见谅。加之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书中肯定会有很多错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正。说句心里话,只凭几本书就想把“佛教是文化”这个课题说清楚是不可能的,好在我们是用这四本书投石问路,如果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我们将总结经验教训,再陆续推出若干册,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走近佛教文化丛书》做好。
感谢为《走近佛教文化丛书》出过力的所有同志,感谢即将购读此套丛书并不吝赐教的广大读者!
陈耳东谨识
2007年12月于天津忍斋
后记
校对完书稿,当本书即将付梓出版之际,按说应该松一口气了,但是我的心仍旧不踏实。原因是我对观音文化并没有什么研究,没有发言权。虽然十年前我曾经编纂过《中国历代观音文献集成》,收集过一些观音菩萨的资料,但是在博大精深的佛学面前,我只是在门外逛逛。
前年,当宗教学专家陈耳东先生邀我写作本书的时候,我真不敢答应,一怕误了出版计划,二怕自己没有驾驭本书的能力。怎奈陈先生满怀热情,一腔希望,我不应该让他失望,于是斗胆应诺。
我考虑为了让更多的人读懂,本书的风格既不能过多讲深奥的佛理,又不能离开佛理,寓佛理于故事中,我揣摸是应该能接受的正道。但是对我来说,这是要下工夫研究的新课题。
我的本职工作忝列于研究之行,但是写作本书被规定为只能是业余行为。在完成了所谓正业之后,这本书终于面世了。感谢陈耳东先生的鼓励,感谢天津古籍.出版社的社长和诸位编辑,感谢为本书付出努力的许多人员。没有群体的力量,也就没有本书的问世。
本书参阅了观音古籍文献的内容,也吸收了时贤的成果,恕不一一列名。
本书意在扬善挞恶,盼望人间和谐。囿于学识浅薄,谬误之处,当请读者不吝指教。
2008年4月
于天津科海里
观音被称为在人间救苦救难的大菩萨。按佛教的说法,菩萨是已经成就佛道、而发愿住世度人的一类“有情”。观音可以说是体现菩萨精神的一个典型。在中国,观音信仰是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之一。本书采用“妙谭”(类似“说书”)的形式把观音的故事说给大家。 本书侧重于观音世俗文化的介绍。借鉴观音宗教文化,大体反映成道前的观音,即观音的宏愿和志向,成道后的观音,即观音的神力和作为,以及观音的修持法门,即观音崇拜的义理三大主要内容,本书相应分为四部分:一、观音身世,介绍中国观音来历的民间传说;二、观音道场,三、观音法相,以上介绍观音崇拜的偶像,有类于观音信仰的修持;四、观音显化,介绍人们对成道后的观音扬善除恶的赞颂。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妙谭观音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走进佛教文化丛书 | ||
9787806964941 《妙谭观音》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天津 | 出版单位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5000 |
妙谭观音是天津古籍出版社于2008.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949.92-49 的主题关于 观音-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