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19.5
《日常生活》是赫勒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写于20世纪60年代末,1970年在匈牙利第一次发表。该书是20世纪兴起的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是迄今所见有关日常生活的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的专著。它代表着赫勒早年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理论出发所开展的社会批判。赫勒扬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从微观结构上探索社会的民主化和人道化途径,提出了“人类需要论”和“日常生活革命”的构想。赫勒继承了卢卡奇《审美特性》中关于日常生活世界和艺术、科学的关系的基本思想,强调微观层次上的改变,即日常生活的人道化的重要性。
在研究当代各种思潮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的出版而作
中文第二版译序
中译者序言
英文版序言
第一编 特性、个性、社会和类本质
第一章 “日常生活”的抽象概念
第二章 “个人”:概念解析
一 “个人”范畴:(一)特性
二 “个人”范畴:(二)个性
第三章 个人和他的世界
一 作为阶级单元的个人
二 团体和个体
三 个人和群伙
四 个体和共同体
五 为我们意识
第二编 日常与非日常
第四章 日常生活的异质性
一 “总体的人”的对象化
二 日常思维和非日常思维
三 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
四 同质化
第五章 从日常到类
一 工作
二 道德
三 宗教
四 政治与法
五 科学、艺术和哲学
第三编 日常生活的组织架构
第六章 “自在的”对象化和“自为的”对象化
一 “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
二 “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
三 “自在与自为”
四 “为我们存在”
第七章 “自在的”类本质活动
第八章 “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共同特征
一 重复
二 “规则—特征”和规范性
三 符号系统
四 经济
五 情境性
第九章 “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特殊属性
一 对象世界
二 习惯世界
三 语言
第十章 日常生活的行为与知识的一般图式
一 实用主义
二 可能性
三 模仿
四 类比
五 过分一般化
六 单一性事例的粗略处理
第四编 产生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有助于“自为的”类本质的需要和对象化的根基
第十一章 日常知识
一 13常思维的内涵
二 13常知识的人本学特征
三 当我们断言“认识某物”时意味着什么
四 日常思维的理论态度的类型
第十二章 日常交往
一 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和反映的日常交往:平等与不平等
二 日常交往的模式
三 日常交往中的定向性情感(爱和恨;依恋)
四 日常空间
五 日常时间
六 日常生活的冲突
七 日常“满足”:它的成分
第十三章 日常生活中的个性
一 个性同日常生活结构的关系
二 作为个体“自为存在”的个性
三 日常生活的“为我们存在”
《日常生活》是赫勒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写于20世纪60年代末,1970年在匈牙利第一次发表,迄今已出版意大利文版、西班牙文版、德文版、塞尔维亚文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卢卡奇曾亲自为《日常生活》的匈牙利文版作序。《日常生活》也是20世纪兴起的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是迄今所见有关日常生活的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的专著。它代表着赫勒早年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理论出发所开展的社会批判。赫勒扬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从微观结构上探索社会的民主化和人道化途径,提出了“人类需要论”和“日常生活革命”的构想。赫勒继承了卢卡奇《审美特性》中关于日常生活世界和艺术、科学的关系的基本思想,强调微观层次上的改变,即日常生活的人道化的重要性。赫勒在《日常生活》中谈到日常生活批判的宗旨时指出:“日常生活如何能在人道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方向上得以改变是本书的实际争端。本书提供的答案表达了这样的信念,社会变革无法仅仅在宏观尺度上得以实现,进而,人的态度上的改变无论好坏都是所有变革的内在组织部分。”【作者简介】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1929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人家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布达佩斯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被公认为该学派的发言人。 赫勒已经发表40余部著作,其中大部分被译成英、法、德、意、日、西班牙、丹麦、葡萄牙、塞尔维亚、中文等多种文字,主要有《文艺复兴的人》(1967)、《日常生活》(1968)、《马克思的需要理论》(1974)、《激进哲学》(1978)、《论本能》(1979)、《情感理论》(1979)、《历史理论》(1982)、《对需要的专政》(1983)、《羞愧的力量》(1985)、《超越正义》(1987)、《普通伦理学》(1988)、《后现代政治状况》(1988)、《道德哲学》(1990)、《现代性能够幸存吗?》(1990)、《历史哲学片断》(1993)、《生态政治学:公共政策和社会福利》(1994)、《现代性理论》(1999)、《混乱的时代》(2002)、《审美哲学》(2004)等。 赫勒的研究涉猎众多领域:早期她主要通过本能、情感、需要、道德、人格、历史等六个方面的研究而创立“社会人类学”,提出并创立了“以第二本性”为核心的本能论,人类需要论、激进哲学、日常生活革命论,等等;后来她转向了政治哲学,对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后现代的政治状况、生态政治学等,做了广泛的探讨。 衣俊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编译局局长。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获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求是学刊》主编,黑龙江大学副校长,黑龙江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7年3月起任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2007年4月起担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2010年2月起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现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主要著作有:《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评》、《历史与乌托邦》、《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文化批判》、《文化哲学》、《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等。译著:《日常生活》和《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曾荣获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黑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日常生活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229026783 如需购买下载《日常生活》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重庆 | 出版单位 | 重庆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9.5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日常生活是重庆出版社于201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C913 的主题关于 日常生活社会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