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56.0
在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表现都是一定心理势能转化的结果。不同的舆论表达可能是个体认知、态度、情感差异在他们“关心领域”的具象反映;较为一致的舆论表达则可能是群体心理和社会当中存在的主流文化心理的作用结果。不论如何,正常的社会人在产生行为之前是慎重的,正所谓“三思而后行”,他们需要积累足够的认知去达到向相对稳定的态度的转化,而态度一旦形成,很快成为人类评价系统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是否产生行为,产生怎样的行为,都有可能在这一环节之后被定向。人类社会的舆论行为也遵循着认知——态度——行为这一过程。而对这期间的每一个阶段进行舆论环境中的考察其实际意义有三:其一,更加科学准确的认识舆论;其二,为舆论引导方法提供依据;其三,为舆论引导力的提升提供思路。
引言
第一编认识篇
第一章直面——关于公众舆论心理
第一节为什么研究公众舆论心理
第二节怎样摸索公众舆论心理
第三节探究公众舆论心理论意义何在
第二章起步——舆论中的公众认知因素
第一节以认知开始的舆论意识激活
第二节认知缺失与舆论心理
第三章核心——舆论中的公众态度因素
第一节同化评定的坚定——从信念到态度
第二节“永恒”的矛盾——怎样理解态度问题
第三节内驱力的强大——公众舆论心理的核心因素
第四章变动——舆论中的公众情感因素
第一节自然现象——情感与情感诉求
引言
第一编认识篇
第一章直面——关于公众舆论心理
第一节为什么研究公众舆论心理
第二节怎样摸索公众舆论心理
第三节探究公众舆论心理论意义何在
第二章起步——舆论中的公众认知因素
第一节以认知开始的舆论意识激活
第二节认知缺失与舆论心理
第三章核心——舆论中的公众态度因素
第一节同化评定的坚定——从信念到态度
第二节“永恒”的矛盾——怎样理解态度问题
第三节内驱力的强大——公众舆论心理的核心因素
第四章变动——舆论中的公众情感因素
第一节自然现象——情感与情感诉求
第二节置情于理——舆论中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偶然中的必然——情绪出现
第四节从公众情绪化到舆论情绪化
第五章显见——舆论中的公众行为因素
第一节表达浓烈——公众舆论行为的社会性分析
第二节“爆裂”——公众舆论行为的“侵害性”
第二编互动篇
第六章“全景”互动——宏观互动平台
第一节稳定的互动——舆论与社会交换
第二节参照的互动——舆论与社会影响
第七章层次互动——中观互动平台
第一节“牛马何以为之用也”——舆论中的公众群体心理本质
第二节“结我团体,振我精神”——舆论中的公众团体心理解析
第八章“共景”互动——微观互动平台
第一节“同观相吸”——文化心理的观念塑成
第二节对比评定的结果——文化心理对公众舆论心理的影响
第九章特因互动——情境互动平台
第一节以认同为基础的公众民族心理
第二节民族心理对公众舆论意见的影响
第三节以归属为单位的公众宗教心理
第四节宗教心理对公众舆论意见的影响
第三编趋同篇
第十章趋同的内在动力——人际沟通与交流的必要
第一节伴随交流的态度形成与改变
第二节伴随社会关系形成的“意见一致”
第十一章趋同的外部推手——传媒引导的可能与必要
第一节传媒引导趋同的可能性分析
第二节传媒舆论引导中的区域性问题
第三节传媒引导公众舆论心理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建设文库:认识、互动与趋同》高度契合了西部地区媒介生态的基本特征,关注了舆论机制和公众舆论建立在社会制度、传播制度、民众平等权利等基础上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在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公众舆论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意识范式内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留下的印记。对于公众舆论民族性的认可,将深深地植入到民族的性格当中。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认识、互动与趋同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6127483 如需购买下载《认识、互动与趋同》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5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认识、互动与趋同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C912.63 的主题关于 舆论-社会心理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