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2.8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拥有广大读者群的作家,本书用评传的形式,全方位地阐述余秋雨的人生道路与创作历程,引领读者深入地认识作家及其创作,尤其是历史散文创作的全貌,达到对作家的人生经历、行为方式和精神品格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获得对作家每一部有代表性的、具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的提升性认识和深刻体悟。本书既是和作家余秋雨的人生、灵魂的对话,也是具有独特洞见的研究论著,对我国当代的文学发展乃至文学史建设极具价值与意义。
缘起秋风秋雨愁煞人
第一章沧桑人间
第二章精神放逐
第三章渐行渐远
第四章雪泥鸿爪
第五章群起杯葛
第六章学海孤舟
第七章余音袅袅
第八章余秋雨对当代散文文体的拓展及其局限
余绪相见时难别亦难
附录一余秋雨著作及主要研究资料汇编
附录二有关论争资料
附录三余秋雨大事年表
后记
前言
《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在三年前出版过四本之后,受到了普遍的好评,再接着往下出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但我作为主编,并未积极响应,我知道,不少名作家对于过早出版自己的评传还心存疑虑,而要找到可以信任的评传作者,更非易事,约稿计划就被我耽误了下来。感谢策划编辑杨莉女士的坚持,她的敬业精神,使我确信做这样一件事情是有意义的几个月来,当我陆续读完这几本评传的校稿时,更是坚定了这一看法。我自思对莫言、韩少功、余秋雨、张炜这几位作家并不陌生,他们的作品我大多读过,和他们见面交谈的次数也不算少,但没想到,这几部评传还是改变了我对他们的固有认识。以前读他们的作品,多少是有一点抽象的,现在结合他们的人生,重读他们的一些作品,感受就完全不同了。因此,我越发相信,以评传的形式来谈论一个作家,或许是当下最值得探索的话语方式之一。
我一直不太欣赏那种脱离作家主体单一评论作品的文字。我当然知道,文学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但中国文学的核心精神是讲作品背后要有人的性情和胸襟。中国的文学和中国人的人生是互相参证的,所以林语堂才说,“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而按钱穆先生的观点,“中国人生几乎已尽纳入传统文学中而融成为一体,若果传统文学死不复生。中国现实人生亦将死去其绝大部分,并将死去其有意义有价值之部分。即如今人生一儿女,必赋一名。建一楼,辟一街,亦需一楼名街名。此亦须在传统文学中觅之,即此为推,可以知矣”。确实,中国人的人生,在许多时候是追求诗化、艺术化的,在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度,这种人生的参照,多半就是文学了。
从终极意义上说,文学是描写人生、理解灵魂的;作家笔下的人生,必然和他自己的人生大有关联。知人才能论世,知人才能论文学。正是基于这样的看法,我平时在阅读作家作品之余,一直很留意作家的书信、札记或采访这些只言片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往往会成为我了解作家内心世界的重要通孔。如果读作家的自传或回忆录,这样的了解就更全面了。遗憾的是,当代作家不知是出于谦逊还是出于避讳,很少写自传性文字,难道他们的人生素材都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尽了?我看未必,只是他们没有这种写作自觉而已。
……
这次被评的这几位作家,在当代文学界可谓尽人皆知了,有关他们的作品评论,少说也以百万字计,很多我也读过,但坦率地说,雷同之处甚多,个性文字日少,为什么?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研究者都过分拘泥于作家的文学世界了。他们以为文学是独立的、封闭的,有着自足的审美空间,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幻觉。文学不仅是审美的,它还得长于存在的剖析、精神的追问,更重要的是,它之所以显得复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和非文学世界(人生世界)有着隐秘的联系。假如一个研究者不能察觉到这种复杂的关系,他抵达的就必定是作品的表层。因此,文学研究既是一种艺术分析,也是探讨一种精神关系学,二者缺一不可。
评传写作所综合的,正是这两方面的内容。它向我们重申了那个简朴的真理:作家的人生和作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塑造、彼此影响的。一个作家就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作家也是一部简易的文学史。大凡深度参与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演变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一定有着个人内心印痕和时代经验相交织的奇异景象。只是,理解这些景象的隐秘路径,往往藏在作家这个独立而复杂的灵魂标本里,它需要有人去发现。
在我看来,孔见、栾梅健、叶开、周立民这四位出色的评传作者,扮演的正是这个发现者的角色。近两年来,他们为深入一个作家的灵魂世界所付出的辛劳,我作为丛书的主编,最是清楚,也至为感激。
同时也要感谢几位传主作家和河南文艺出版社的领导、编辑,没有他们的配合、辛劳和督促,这套丛书的出版,很可能至今还流于空谈。
2008年3月12日,广州
后记
给当代作家写评传,应该是一种冒险。由于评者与被评者处于同一时代,可能因缺乏距离而把握不当。因此,当我于2000年在台湾完成拙作《余秋雨评传》并出版以后便打算就此打住,不愿意再修改与出版了。不过这种想法最近却改变了。一是由于拙著在台湾读册文化公司出版时幸获十余位教授的首肯,并大力推荐,这给了我很大的自信:二是这七八年来,余秋雨先生又有了《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笛声何处》等新作,我觉得似乎也应该在自己的拙著中加入新的内容:三是谢有顺兄的大力邀请。有顺兄是位讲情义的好友,似乎是在2004年我与他一起在台湾参加研讨会时,他在书店发现了拙著并记住了它。他反复来电盛邀,我也不便再推。因此,当这本增补本出版时,首先感谢的就是有顺仁兄。
在这次增补本中,增加了第七章《余音袅袅》和第八章《余秋雨对中国当代散文文体的拓展及其局限》。此外,再在“附录”中加了一份较为详细的余秋雨作品研究资料索引。至于在这几年中有关余秋雨的几场著名论战与官司,本想以专章加以讨论,不过由于担心讨论的公正与客观,因而最后也是以“附录”的形式将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收入书中,是非曲直就交由读者自己去辨析,去判断了。在我个人看来,这部拙著主要着力于文学方面,不想在其他方面牵扯过多的精力与篇幅。
河南文艺出版社的杨莉编辑,对工作锲而不舍的精神令我感动:我的研究生史元明、吴兴宇、万文娴或为拙著收集研究资料,或为拙著打印文稿,也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栾梅健
2007.10.7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影响了当代文学史建构并拥有广大读者群的作家,该书用评传的形式,全方位地阐述这位作家的人生道路与创作历程,达到对作家的人生经历、行为方式和精神品格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获得对作家每一部有代表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的提升性认识和深刻体悟。该书图文并茂,让我们感同身受地领略到一个作家从窘迫的童年、困顿的青年,到渐入佳境的中年,其间的精神成长。该书既是和作家的人生、灵魂的对话,又是具有独特发现的研究论著。 余秋雨认为历史文化资源对于造就一种恢弘深厚的文化人格至关重要。他所探寻的历史文化资源,只有在造就他心目中的文化人格时才会引起他的注目,引起他的沉思与遐想。 本书用评传的形式,全方位地阐述这位作家的人生道路与创作历程,达到对作家的人生经历、行为方式和精神品格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获得对作家每一部有代表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的提升性认识和深刻体悟。【作者简介】 栾梅健,文学博士,1962年生于江苏常州。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等。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纯与俗:文学的对立与沟通》等十余部。曾多次应邀赴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余秋雨评传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 | ||
9787806238950 如需购买下载《余秋雨评传》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郑州 | 出版单位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2.8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