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39.0
本书通过收集大量政府公报、文件、报告等资料,并对参与中国新医改决策过程的官员、政策专家、有组织利益团体代表进行深度访谈,本书用抽丝剥茧的方式梳理、分析了新医改政策形成的全过程,从而深度探究了中国中央政府如何制定重大公共政策。本项研究发现,中国中央政府重大政策的决策模式已由过去的“个人决策”、“集体决策”转向一种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更高的“共识型” 决策模式。这种模式在参与结构方面的特征是“开门”,包括闯进来、请进来、走出去,而且政策形成之门越开越大,参与方不再局限于各级官员,还包括智库、国际组织、利益集团、普通群众等。这种模式在沟通机制方面的特征是“磨合”,包括下层协商、上层协调、顶层协议,强调总体本位、求同存异,把参与各方的交汇点作为“输入点”、“商议点”,而不是“否决点”。
第一章 导言
中国政府的决策模式吸引海内外广泛关注
医疗改革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决策难题
中国新医改为研究中国决策机制提供良机
思路、着眼点、与信息来源
第二章 医疗改革的时代背景
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卫生体制与成就
改革开放时期医疗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2002年以来医疗卫生领域的危机与转机
新农合的启动与政策拐点的出现
“非典”危机对医疗改革的影响
社会范围内对医疗体制的大讨论
第三章 新医改政策制定的基本进程
政策制定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政策议程的设置(2006年6月之前)
第一章 导言
中国政府的决策模式吸引海内外广泛关注
医疗改革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决策难题
中国新医改为研究中国决策机制提供良机
思路、着眼点、与信息来源
第二章 医疗改革的时代背景
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卫生体制与成就
改革开放时期医疗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2002年以来医疗卫生领域的危机与转机
新农合的启动与政策拐点的出现
“非典”危机对医疗改革的影响
社会范围内对医疗体制的大讨论
第三章 新医改政策制定的基本进程
政策制定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政策议程的设置(2006年6月之前)
第二阶段:备选方案的设计和选择(2006年10月-2008年2月)
第三阶段:最终方案的内部酝酿(2008年2月-2008年9月)
第四阶段:政策的公开征求意见(2008年10月-2009年1月)
第五阶段:政策的最后出台(2008年12月-2009年3月)
政策制定的参与结构
第四章 普通群众对政策过程的影响
普通群众主动支持参与医改
决策者对民意的汇集与吸纳
医改启动初期对群众意见的汇集与参考
政策酝酿阶段对群众意见的汇集与吸纳
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对群众意见的汇集与吸纳
小结
第五章 政策研究群体的参与和影响
中国政策研究机构的基本情况
民间政策研究机构
学术部门下属的政策研究机构
党政部门下属的政策研究机构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属的政策研究机构
参与医改决策过程的主要政策研究机构
政策议程设置阶段的参与
备选方案设计阶段的参与
政策内部酝酿阶段的参与
公开征求意见阶段的参与
政策最后出台阶段的参与
政策研究机构参与政策制定的基本渠道与方式
通过正式制度渠道参与医改政策制定
主动创造条件影响医改政策制定
小结
第六章 有组织利益团体的参与和影响
国内利益团体参与医改政策制定的基本状况
国内医药零售行业有组织利益团体
国内医药生产企业有组织利益团体
国内商业保险公司有组织利益团体
国内公立医院院长、医师方面有组织利益团体
国内利益团体影响医改政策制定的基本渠道与方式
直接协助决策者进行政策酝酿
利用与公共传媒合作表达意见
组织召开各种类型的研讨会
资助研究机构形成政策方案
行业协会领袖向决策者建言
向决策部门有组织“上书”
向部际协调机构和最高决策者“上书”
通过“两会”代表向决策部门施压
通过全国工商联向决策部门反映意见
国外相关利益团体对医改政策制定的影响:以RDPAC为例
组织使命及利益整合功能
基本组织结构与日常运作
影响政策制定的渠道方式
对政策制定影响效果分析
小结
第七章 政策制定部门的参与和影响
决策部门及其职能分配
政策制定部门内部意见形成的流程
意见的内部酝酿
意见的征询协商
内部意见的整合
政策制定部门内部意见形成的方式
对社情民意的汇集分析
对系统内部意见的吸纳
对政策专家意见的吸纳
对行业协会意见的吸纳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情况
政策制定中各部委之间的“底下沟通”
“底下沟通”的必要性与有限性
“底下沟通”的基本形式
“底下沟通”的原则策略
小结
第八章 部际意见的协调与总体方案的整合
中央体制中的“协调难”及其根源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
统筹协调方案起草工作
推动实现“外堂”沟通
针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开辟渠道听取各方意见
整合方案上报中央审议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中央直属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部际协调功能
向最高决策者独立提供决策参考
对政策进行文字审议和政治把关
小结
第九章 最高决策者的作用
凝聚改革共识,引领决策方向
控制决策步骤,深化改革进程
开辟独立渠道,汇集真实民意
利用决策机制,集中拍板定案
小结
第十章 结论
“开门”型参与结构
“磨合”型互动机制
“共识型”决策模式
“共识型”政治体系
附录:访谈信息
通过收集大量政府公报、文件、报告等资料,并对参与中国新医改决策过程的官员、政策专家、有组织利益团体代表进行深度访谈,本书用抽丝剥茧的方式梳理、分析了新医改政策形成的全过程,从而深度探究了中国中央政府如何制定重大公共政策。
本项研究发现,中国中央政府重大政策的决策模式已由过去的“个人决策”、“集体决策”转向一种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更高的“共识型”
决策模式。
这种模式在参与结构方面的特征是“开门”,包括闯进来、请进来、走出去,而且政策形成之门越开越大,参与方不再局限于各级官员,还包括智库、国际组织、利益集团、普通群众等。
这种模式在沟通机制方面的特征是“磨合”,包括下层协商、上层协调、顶层协议,强调总体本位、求同存异,把参与各方的交汇点作为“输入点”、“商议点”,而不是“否决点”。
国内第一部探究中国政府决策模式的著作。
论证严谨而表述生动,思想厚重而文风简洁,分析精微而视野广大。
破除制度迷思、增强制度自觉、树立制度自信、实现制度自强。
采访了近20位新医改决策的亲身参与者。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式共识型决策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0176246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式共识型决策》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