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童讲论语

孺童讲论语

王孺童, 著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是孺童先生积平生所学,运用现代人的口语习惯对《论语》进行解读。

书籍目录:

缘起

学而篇第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为政篇第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八佾篇第三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后记

前言

我在新浪博客开设“孺童讲《论语》”专栏,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了。

回想当时为什么有此动念,其实源于2006年4月18日晚上,我在读书写作之余看的一档电视节目。我在第二天,还记录了这段“缘起”:昨日看央视《大家》栏目,见冯其庸先生以逾八十高龄,亲赴戈壁,以寻玄奘足迹;创国学院,以弘中华道统。实为之叹而折服。想中华之文明,屡遭劫难,至于今日,几乎无人习而知之。有感于斯,发心而讲《论语》,简非除妄,以正本义。

当然,这只是一个诱因,若要说起我为什么要选择讲解《论语》,还有另外的一个社会原因。《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核心经典,被列为古代文人必读必学的《四书》之首。《论语》从集结至今,历经千年而不衰,其强调自我修养、道德提高,并积极入世冶世的精神,就算对现代人来讲,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历史动荡,世事变迁,《论语》这部本来存知识分子中间最为普及的读物,几乎已成绝学。而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国学,儒学因此得以逐步复兴,《论语》的价值又再一次得以重现,读《论语》、讲《论语》已蔚然成风。然而目前大中院校及图书市场,流布的对《论语》的各种版本的注疏讲义,大都望文生义,不能回归本义,有的甚至局限于字面,导致解义与本义大相径庭、南辕北辙,误人子弟,贻害不浅。有鉴于此,我才萌发了重新讲解《论语》的念头。

“孺童讲《论语》”截止我写这篇“缘起”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十五讲了,而且点击量也刚好突破“百万”大关。从2006年8月6日,我正式发表第一讲开始,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没有想到像《论语》这样一个被“搁置”很久的“经典”,能够在最为“先进”和“时髦”的博客平台上,引起了那么多人的关注与支持,确实有点始料未及。

起初突发奇想在博客上讲《论语》,除了一时的情感冲动外,还有一个私人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将找自己这些年来阅读和学习《论语》的一些脑中的零散片段,借机梳理、总结一下。本是一个“自娱自乐”的项目,可如今马上就要印制成书,与大家见而了,真是有点诚惶诚恐。

此次出版的“孺童讲《论语》”第一辑,为《论语》的前三篇,即《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总共六十六章的内容。行文以“原文”、“解说”、“大义”三段式结构进行,在“解说”中略分若干小节以明层次。

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是本着回归本义、讲解本义的原则,以历代注本为基础,但不做学术性的引证与考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接给出结论。对于以讹传讹的解说,予以纠正;对于理解肤浅的解说,予以深化。希望读者能在没有阅读障碍的情况下,对《论语》有一个更加正确、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就是说,我省略了结论得出的过程,但每个结论都是有所本、有所出处的,而不是我个人的主观臆断或臆造。如果读者有兴趣深入探讨《论语》的话,可以根据我书中的线索,按图索骥,溯本清源。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较好的《论语》辅读材料。

希望《孺童讲论语》,能够成为一本具有学术价值的通俗读物。

王孺童书于北京木樨斋2007年1月7日

后记

在《孺童讲论语》(第一辑)一书即将付梓之际,幸蒙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为本书题签,这使我在无限欣悦之余,又深感不安。

为我一个晚辈的私事,而烦扰身在医院的季老,这是“一不安”。季老是学贯中西、蜚声内外的著名学者,我书中的内容是否能够不辜负季老对后生的提携,这是“二不安”。季老在不同场合,曾多次指出“21世纪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的世纪”,而且经常勉励青年人,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之所以后来能够走上研究国学和佛学的道路,与像季老这样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老一辈学者的人格感召是分不开的。虽然我现在也是以一种使命感,在进行着不懈地努力,但是否能够真正为中国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一点实质性的贡献,仍有些心头茫然。这是“三不安”。

我第一次亲近季老,是在1998年5月16日。其时正值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我只身来到季老在北大的家中。至今给我都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在季老会客室的一面墙壁上,从地到顶,整齐摆放的一套《四部丛刊》。在与季老的交谈中,深感季老的平易与谦和。季老指着一幅放在窗前的画说道:“这是欧阳中石给我画的《季荷》。一般大家都知道他是书法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能画画。”其间,我也亲眼见证了,季老对他那只猫的宠爱。临行时,季老将他刚刚出版的《牛棚杂忆》一书,签名赠送给我一本。我记得当天回家之后,就把该书一气读完。后将心得写了一篇《季羡林与》的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主办的《博览群书》杂志上。

我第二次亲近季老,是陪我外公到北大的季老家中。那是1999年的一天,我外公由于正在改编《聊斋志异》的电影剧本,所以想向季老请教有关“地狱”的问题。季老向我外公推荐了一部中国古代典籍《玉历至宝钞》,可以作为参考。两位老人相见甚欢,在交谈中,季老用手一指我,对我外公说:“小明,可是个做学问的人。”季老这句不经意间的话,使我感到了莫大的激励和鼓舞,对我当时,乃至后来从事学术研究,都起了极大的影响。

之后,由于季老年事已高,不忍打扰,故在关注季老各种消息报道的同时,只在过年过节时,给季老秘书李玉洁老师打个电话,转达问候。

2006年8月6日,从《新闻联播》中看到温家宝总理给季老祝寿的新闻,见季老仍然思维敏捷,话语清晰,便有了再去看望的想法。国庆节前,我历时7年完成的《比丘尼传校注》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了,这就更促使我想去看望季老了,因为总算有个像点样的成果,能向季老汇报了。

2007年1月26日下午3时,在杨锐老师的安排下,我来到医院,第三次亲近了季老。我先向季老转达了我外公对季老的问候,并将《谢铁骊八秩影画集》和《比丘尼传校注》两本书,赠送给了季老。随后,我向季老汇报一下我在近一段时期的学习和研究情况。当季老得知我在撰写有关注释《论语》的书籍时,季老对我说:“现在国家正在编纂《儒藏》,《论语》是儒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书。”当时,我突发奇想:“是否能请季老给我即将出版的《孺童讲论语》题写书名呢?”但又顾及到季老的身体,几经思想斗争,最终硬着头皮提了出来。出乎意料的是,季老欣然同意,并当下提笔书写。

由于怕影响到季老的修养,我不敢久坐。我每次拜望季老,季老都不会让我空着手回去。在我告辞时,季老又将他新近出版的《病榻杂记》和《季羡林论佛教》两本书,签名赠送给我这个“小友”。

《病榻杂记》收录了季老在住院期间,所撰写的近百篇文章。其中最为重要,也是为当前社会最为重视、广为传诵的内容,就是季老的“三辞”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术)泰斗”、辞“国宝”。季老在书中写道:“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是何等的“看破”、“放下”、“自在”呀!为了尊重季老的决定,故我在本文中只称季老为“先生”、“学者”。

最后,祝季老福体康健,寿与天齐!王孺童书于北京木樨斋2007年1月29日

内容摘要:

  目前大中院校及图书市场,流布的对《论语》的各种版本的注疏讲义,大都望文生义,不能回归本义,有的甚至局限于字面,导致解义与本义大相径庭、南辕北辙,误人子弟,贻害不浅。而王孺童先生妙解《论语》还原真相,为我们讲述了每一位识字的中国人都看得懂的正解《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儒家核心经典,列为古代读书人必读必学的《四书》之首。《论语》从集结至今,历经千年而不衰,其强调自我修养、道德提高,并积极入世治世的精神,就算对现代人来讲,都具有很强烈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历史动荡,世事变迁,《论语》这部本来为知识分子中间最为普及的读物,几成绝学。作者简介:  王孺童作品系列:《孺童讲》、《孺童讲佛学》、《释迦牟尼传》、《佛经中99个傻瓜的故事》。2007年2月13日,“王孺童的博客”以其“普及弘扬国学文化,担负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任”而被评为“2006年度‘社会责任’优秀博客”。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wangrutong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孺童讲论语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6739891
《孺童讲论语》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石家庄出版单位花山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孺童讲论语是花山文艺出版社于2007.0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2.2-49 的主题关于 论语-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