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

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

张劲松,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68.0

书籍简介:

从1895年标志着电影诞生的《火车进站》的放映开始算起,电影已经走过了110余年的历史。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电影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商品,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电影理论界直到阿尔都塞后才开始对电影进行意识形态批评,但此后大多数电影理论与批评都会从不同角度和维面涉及到意识形态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不是把电影视为政治工具就是视作精英艺术,类型电影迟迟发展不起来,在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具体关联度上我们也一直有着程度不一的模糊认识。因此本文试图正本清源,对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而系统的探讨,同时结合中外类型电影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求在两者的深层关系中找出一些相对稳定而又有规律性的东西。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当下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电影文化现状的前提下,为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困境提供大致的解决方向与路径。

作者介绍:

张劲松,1990年毕业于潍坊学院油画系,1997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1年进修于巾央美术学院,2003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丁一林教授水粉提高班,2006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   1999年作品《赏梅图》入选中国美协《国画家》主办的“小品画精品展”,获奖并出版画集;作品《寻梅图》入选《光明日报》人济杯画展;2001年作品《荷风》入选《光明日报》扬州杯扇面展;作品《暗香浮动月黄昏》入选《艺术探索》主办画展并刊用。有速写多幅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用于范画教材。四川美术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速写、素描、水粉集十余种。张劲松(1970-),男,湖南省冷水江人,文艺学博士,嘉应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员。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写作思路

第三节 概念正名

第一章 类型电影:理论与批评

第一节 类型电影的概念

一 概念追溯

二概念界定

三 特征

第二节 类型电影与好莱坞片厂制

一 比较

二 特征

三标准和创新

第三节 类型电影与作者论

一 理论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写作思路

第三节 概念正名

第一章 类型电影:理论与批评

第一节 类型电影的概念

一 概念追溯

二概念界定

三 特征

第二节 类型电影与好莱坞片厂制

一 比较

二 特征

三标准和创新

第三节 类型电影与作者论

一 理论

二 批评

三 类型流变

第四节 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批评

一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

国家机器》

二 博德里的《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

三 《电影手册》的社论及《约翰·福特的

(青年林肯)》

四 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

第二章 意识形态的现代性之维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之演变

一概念之开端

二概念之发展

三 概念之流变(一)

四 概念之流变(二)

第二节 现代性视野中的意识形态

一 启蒙主义的开端

二理性与科学

三进步信仰

四 民主与主权在民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界定与特征

一 结构性和社会性

二 权力性和利益性

三 常识性和无意识性

第四节 意识形态批评

一 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

二 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

第三章 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从阶级政治

到差异政治

第一节 文化研究概说

一理论关切与范式

二理论传统与特征

第二节 文化主义

一 霍加特

二 威廉斯

三 汤普森

第三节 结构主义

一 影响

二 比较

三 局限

第四节 文化霸权

一 理论内涵

二 影响及意义

第五节 差异政治

一 背景

二 发展

三 性别与种族研究

四 意义与局限

第四章 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

第一节 类型电影中的意识形态

一 电影的意识形态差别

二 电影“童话”中的意识形态“神话”

第二节 意识形态之两层面

一表层意识形态

二 深层意识形态

第三节 类型电影的意识形态策略

一 内容策略

二形式策略

第四节 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

一 娱乐功能

二美国精神

第五章 中国类型电影发展与意识形态

第一节 语境:审美文化及电影的三分天下

一 化感文化和政治电影

二 美感文化和艺术电影

三 快感文化和类型电影

第二节 困境:中国当代类型电影的意识形态症状

一 电影影像与生活语境的分裂

二 主旋律电影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罅隙

三 武侠精神与现代理念的背离

第三节 路径:类型电影中意识形态的结构性构建

一 建构民族核心价值与主流意识形态

二 淡化说教色彩,建立电影分级制

三 改变电影观念,发展主流形态的类型电影

第六章 意识形态批评举隅(一)007电影系列

第一节 007电影:类型与意识形态

一 概说:小说与电影

二 类型:规范与创新

三 意识形态:英国性与全球性

第二节 007电影中的女性:以钱潘霓为例

一康纳利时期

二摩尔时期

三 布鲁斯南时期

第三节 007电影中的中国

一 中国形象变迁

二 中国文化符号

第七章 意识形态批评举隅(二)张爱玲与李碧华

第一节 《色·戒》:爱比死残酷

一 爱与恨的双向缺失

二 灵与肉的双重煎熬

三 生与死的残酷置换

第二节 《倾城之恋》:从文字到影像

一倾城:城市/美貌

二 相恋:婚姻/爱情

三 底色:苍凉/浪漫

第三节 《胭脂扣》:爱情神话的解构

一 性别:男性/女性

二 死亡:殉情/谋杀

三 伶人:戏里/戏外

第八章 意识形态批评举隅(三)全球化、

性别与悬念

第一节 《含泪活着》:全球化与“剩余意义”

一 上海:希望出发地

二 东京:生命中转站

三 纽约:幸福归宿点

第二节 《非诚勿扰》:空间叙事与性别意识形态

一 时间与空间

二 中心与边缘

三 看与被看

第三节 《今日说法》:普法与悬念叙事

一 悬念生成:时空

二 悬念类型:大小

三 悬念衍展:主客

四 悬念结束:理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我们不是把电影视为政治工具就是视作精英艺术,类型电影迟迟发展不起来,在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具体关联度上我们也一直有着程度不一的模糊认识。因此《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作者张劲松)试图正本清源,对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而系统的探讨,同时结合中外类型电影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求在两者的深层关系中找出一些相对稳定而又有规律性的东西。《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当下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电影文化现状的前提下,为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困境提供大致的解决方向与路径。

编辑推荐:

从1895年标志着电影诞生的《火车进站》的放映开始算起,电影已经走过了110余年的历史。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电影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商品,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电影理论界直到阿尔都塞后才开始对电影进行意识形态批评,但此后大多数电影理论与批评都会从不同角度和维面涉及到意识形态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不是把电影视为政治工具就是视作精英艺术,类型电影迟迟发展不起来,在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具体关联度上我们也一直有着程度不一的模糊认识。因此《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作者张劲松)试图正本清源,对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而系统的探讨,同时结合中外类型电影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求在两者的深层关系中找出一些相对稳定而又有规律性的东西。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6132005
如需购买下载《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6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类型电影与意识形态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909.2 的主题关于 电影文化-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