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98.0
本书详细阐述了电基础的分析模型、工艺技术、方法与工具等,它们使诸多技术装备中的移动和固定电接触达到和保持其可靠性要求。
译者序
原书序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篇 电接触基础
第1章 电接触概述
1.1 引言
1.2 基本特征综述
第2章 接触机理
2.1 固体表面
2.2 表面形貌
2.3 测量表面参数的现代方法
2.4 光滑表面的接触
2.5 粗糙表面之间的接触
2.5.1 Greenwood.Williamson模型
2.5.2 多级模型
2.5.3 弹性接触转变到塑性接触
第3章 摩擦学
3.1 摩擦
3.1.1 摩擦定律
3.1.2 实际接触面积
3.1.3 界面粘合(摩擦的粘着分量)
3.1.4 摩擦时的变形
3.1.5 摩擦是运行条件的函数
3.1.6 初始位移
3.1.7 粘性滑动
3.2 磨损
3.2.1 磨损阶段
3.2.2 磨损的简化模型
3.2.3 磨损的基本原理
3.2.4 磨料磨损
3.2.5 粘着磨损
3.2.6 粒块形成
3.2.7 疲劳磨损
3.2.8 腐蚀磨损
3.2.9 微动磨损
3.2.10 脱层磨损
3.2.11 侵蚀
3.2.12 组合磨损方式
3.3 润滑
3.4 摩擦学目前的发展趋势
第4章 电接触材料
4.1 金属电接触材料
4.1.1 电接触材料的性能
4.1.1.1 铜
4.1.1.2 铝
4.1.1.3 银
4.1.1.4 铂
4.1.1.5 钯
4.1.1.6 金
4.1.1.7 铑
4.1.1.8 钨
4.1.1.9 镍
4.1.2 重载荷及中等载荷电接触金属及合金材料
4.1.3 轻载荷电接触的金属和合金材料
4.1.4.液态金属接触材料
4.1.5 弹性电接触材料
4.1.6 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在电接触中的应用
4.2 电接触用镀层
4.2.1 基本要求
4.2.2 表面工程技术
4.2.2.1 表面偏析
4.2.2.2 离子注入
4.2.2.3 电镀
4.2.2.4 化学镀
4.2.2.5 喷镀
4.2.2.6 化学沉积
4.2.2.7 刷镀
4.2.2.8 物理气相沉积技术
4.2.2.9 电火花沉积
4.2.2.10 中间过渡层
4.2.2.11 多层电接触
4.2.3 镀层材料
4.2.3.1 用于电源连接器的镀层(铜、铝连接)
4.2.3.2 电子/电力工业镀层
4.3 复合电接触材料
4.3.1 转换设备复合电接触材料
4.3.2 用于滑动触点的自润滑复合材料
4.4 纳米材料
4.4.1 纳米材料总体性能
4.4.2 力学性能
4.4.3 电性能
4.4.4 磁性能
4.4.4.1 巨磁阻
4.4.4.2 弹道磁阻效应
4.4.5 纳米管
4.4.6 热稳定性
4.4.7 纳米材料表征技术
4.4.7.1 纳米压痕
4.4.7.2 扫描探针显微镜
第5章 通过接触面的电流和热流的传导
5.1 接触电阻
5.1.1 圆形和非圆形的a斑点
5.1.2 信号频率的影响
5.1.3 尺寸影响,纳米级接触
5.1.4 表面膜的影响
5.1.5 接触形状的影响、
5.1.6 粗糙接触的传导性
5.2 接触面的热效应
5.2.1 热传导理论的基本原理
5.2.2 热传导理论的基本问题
5.2.3 电流对接触斑点的加热
5.2.3.1 无膜金属接触
5.2.3.2 有表面膜的接触斑点的生热
5.2.3.3 带有隧道.导电膜的接触间隙的场强
5.2.4 摩擦生热公式
5.2.5 电接触的闪点
5.2.6 摩擦接触的瞬态热效应
5.2.6.1 热弹性的不稳定性
5.2.6.2 温度一摩擦系数引起的非稳定性
5.2.6.3 摩擦方式的变化与非稳定性间的关系
第6章 电接触中的可靠性问题
6.1 电接触可靠性的重要性
6.2 电接触的必要条件
6.3 影响电接触可靠性的因素
6.4 连接器的失效机理
6.4.1 接触面积
6.4.2 氧化
6.4.3 腐蚀
6.4.4 微动磨损
6.4.4.1 微动机理
6.4.4.2 影响微动的因素
6.4.4.3 电接触中的微动
6.4.4.4 接触载荷
6.4.4.5 运动频率
6.4.4.6 滑动幅值
6.4.4.7 相对湿度
6.4.4.8 温度
6.4.4.9 电流作用
6.4.4.10 表面加工
6.4.4.11 硬度
6.4.4.12 金属氧化物
6.4.4.13 摩擦系数
6.4.4.14 电化学因素
6.4.5 金属间化合物
6.4.6 电子迁移
6.4.7 应力松弛和蠕变
6.4.7.1 电流作用的本质
6.4.7.2 电流对应力松弛的作用
6.4.8 热膨胀
6.5 连接劣化的影响
6.5.1 接触剩余寿命的预测模型
6.5.2 接触劣化的经济影响
6.5.3 电源品质
……
第2篇 电接触应用
第7章 电力连接
第8章 电子连接器
第9章 滑动接触
第3篇 诊断与监测技术
第10章 摩擦学中的电检测方法
第11章 监测技术
附录
参考文献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分为3篇:第1篇为电接触基础,讲述了电接触的结构、机理及基本理论,电摩擦的基本形式与原理,常用电接触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应用,电接触可靠性等;第2篇为电接触应用,介绍了电力连接器的结构、故障机理及预防措施,电子连接器的材料、结构、故障机理及预防措施等,从电摩擦学的角度阐述了在各种条件(参数)下的滑动电接触特性及机理;第3篇为诊断与监测技术,介绍了摩擦表面的电检测、评估方法,以及电网的监测技术。《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引用了大量相关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附有大量参考文献,使读者在掌握电接触原理及应用的同时,获得对该领域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可作为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参考书和研究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特点: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电接触的性能,如摩擦、机械、电、材料等。尽管这些影响已经研究了很多年.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理解。《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融合了全球的应用成果,集中了电接触中的摩擦、材料及分析方面研究和发展的微纳层面的新数据和电流传输的前沿内容。
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作者阐述了材料特性、摩擦性能和负载如何影响接触,形成金属中间相以及可靠性和性能。全书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着眼于力学、摩擦、材料、电流和热传导以及电接触可靠性的基本要素。第2部分引出应用,如电力连接、电子连接和滑动接触。第3部分介绍了用于研究、测量发生在电接触界面的各种现象的诊断与监测技术。书中引用的大量的新的参考文献全面地反映了本领域的情况
为了说明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失效和改善性能,《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
阐述了应用于电接触的设计、开发和制造的机械和材料方面的综合成果
评价了润滑、材料和涂覆在电性能和接触可靠性方面的作用
提供了从宏观、微观到纳米级改善可靠性、性能的各种方法
融东西方研究成果、应用方法为一体
纵览了对微纳机电系统(MEMS、NEMS)设计的有用结果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 ||
9787111289579 如需购买下载《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9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