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0.0
《菲利普斯堡的婚事》是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的成名作。它由四个相关而又松散的故事组成。小说通过一名穷大学生与大老板的女儿的婚姻,揭露德国"经济奇迹"时期上流社会道德败坏、人欲横流等现象。小说情节错综起伏,语言生动,讽刺辛辣。
译本序
第一章结识
第二章死亡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第三章雨夜订婚
第四章戏剧季节的试用期
前言
这也姑且算个序吧。我一向为别人的书做序,但从没想到会为自己的译作写序言。原来以为尽心尽力译完这几十万字的小说,保证了质量,就很欣慰,长舒一口气了;但当我和朋友提到杀青译稿,完事大吉,我要去休假的时候,朋友说:且慢!你还要为此写篇序言,也就是自己评价此书吧。我问:不写不行吗?答曰:这是出版社的要求。既是“任务”,硬着头皮也只能“照办”啦!
我原来倒是考虑过,等这本书一出来,赶紧先送一本给我敬佩的一位朋友,他很有文才,他的文章也时常见于各报刊,既是这样一本“好看”的书,用个俗语,即“可读性”强的书,经他介绍给读者,使中国读者知道和认识这位德国作家的作品,不是件趣事嘛!特别是使读者品味、思索之后得到收获和启迪。
小说作者,马丁.瓦尔泽(MartinWalser)是德国著名小说家。他的书读者很多,老少咸宜;多是些内容深刻,具有辛辣讽刺意味的现实主义小说。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由于作者令人玩味的讽刺笔法和作品一定的难度,尽管颇费脑筋和周折,但也有很多的乐趣。小说写的是上世纪50年代前后,作者身边的上流社会当中发生的故事,它虽没有惊险的情节、跌宕起伏的内容,但像猛烈的暴风雨的场面,书中两个自杀人物的故事等等也都耐人寻味!当初我一拿起这本书,便爱不释手了。
这缘于我这个人有一个小癖好:读书和译书喜欢内容深刻、有味道,当然也就是翻译起来难度较大的作品。而这位文坛老将马丁.瓦尔泽不愧是德国文学界之奇才,他笔下的故事细腻、深刻,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虽无动作片那样处处有惊险,但读起来也颇“过瘾”,感到文学水平很不一般,他在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时常采用“意识流”的手法,有时甚至不太好懂,但读他的书确实是一种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得到不少启迪和借鉴,自然是受益匪浅啦!
一次,和丈夫一起应邀在德国使馆公使耶思夫妇家做客。公使知道我正在翻译瓦尔泽老先生的书,非常高兴,表示能把这位作家的作品介绍到中国令人欣慰。我谈起我的兴趣是翻译难度较大、故事细腻、哲理深刻的东西,把难度大的工作视为一种快乐!因此,以前我俩在业余时间译书时,把托马斯.曼的小说做为首选,也是因为越是这样的作品越能细细品味,其乐无穷!公使先生不无赞同地说:“难度较大、文字艰深的东西往往内容深刻。瓦尔泽是个很有成就的老作家,但他一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写的小说内容与笔法会完全不同。”他说着,随即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马丁.瓦尔泽1998年出版的作品,是一本400多页的长篇小说,题目叫《趵突泉》,说:“你拿去读一读吧!你读完会知道这本书与瓦尔泽的这篇描写上世纪50年代的小说《菲利普斯堡的婚事》迥然不同。”
《婚事》一书,共约二十多万字(原文344页),分四章,每一章又分三至四个小节。各章均有重点人物,又中间穿插、交错着一些相关人物。男男女女、各色人物等,均脱离不开德国的这一小城市菲利普斯堡的上流社会。作者不是要介绍菲城的几桩婚事,几个家庭,而是要用火辣辣的讽刺、令人忍俊不禁的诙谐、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向我们展示上流社会中种种黑暗与肮脏,读起来仿佛不是作者在描写他们,而是他们自己一个个出来“亮相”。人物形象在瓦尔泽笔下,真可用“栩栩如生”来形容。
这些人物,有的(如大律师)道德败坏、知法犯法、品质恶劣、阴一套阳一套。有的长于拍马钻营,哄上欺下。有的身为官员,自视高人一等,盛气凌人,胡作非为。而在瓦尔泽的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往往是上流社会的牺牲品,或至少是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物。当然也有例外,像福克曼夫人则是一个风流、浪漫、搔首弄姿、虚荣心极强的女人。她自视懂得欣赏艺术、自命不凡,与她家中另两个角色相比(一个是她的丈夫,埋头业务,少言寡语,而对一切事物有精辟的见解;另一个是她的独生女儿安妮,古板、踏实,对爱情严肃、真诚,与其母形成很大的反差),她不但不显可爱之处,相反却令人厌烦。
这的确很像一部德国在上世纪50年代的小小的“官场现形记”当然,这里涉及的范围是作者熟悉的官员,电台经理、国家歌剧院办公室主任、企业家、律师、医生等人。作者的文字生动、流畅。刻画人物更是其专长,信笔写来,每个人物都描写得十分“到位”,淋漓尽致。
而作者在向读者描述上流社会人物故事之余,既老到又不经意地描写了下层社会的人物与生活,他们勤劳,为生活挣钱,疲于奔命,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爱情生活也是复杂的和丰富的。这些情节在小说中既显得是情理之中又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尽管有时着墨不多,但却十分精彩,把劳苦大众的生活描述得很有深度,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当然,这是作者不经意地写出下层老百姓生活的穷困、难挨,痛苦与无奈;也反映出在上世纪50年代,二次大战刚结束时,经济还不很发达,百废待兴,许多方面还极为落后的状况。
至于本书中一些男女之间的偷情苟欢,还有上流社会那些官员、医生、律师的人格上的两重性,表面正经,仁人君子,道貌岸然,背地里玩弄女性,以及他们在爱情方面的虚伪、贪婪与自私自利等劣迹,我就不在此多作赘述了。不过,老作家瓦尔泽在性方面的描写与我多年来读过的几十上百部小说相比,不仅是颇有特色,而且有时颇有些露骨之嫌了。
马丁.瓦尔泽,1927年出生于瓦塞堡,后一直生活在博登湖畔的努斯多夫。从1955年起,他的作品陆续由德国著名的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作者如今虽已过古稀之年,但仍勤于思考,孜孜不倦,笔耕不止。
瓦尔泽近年来的作品有:《对童年时代的捍卫》(1991年),《芬克斯战争》(1993年),《进涌的流泉》(1998年),《批评家之死》(2002年)。而最令读者和作家本人感到欣慰的是,1997年出版了12卷本的《马丁.瓦尔泽全集》,这是德国文艺出版界的一件大事。
我想,明年我如能再去德国访问,或许有缘的话,能去拜访这位知名的、勤奋耕耘的、令我敬佩的老作家马丁.瓦尔泽。中国方面如果有机会邀请他访华,与中国读者见面,亲自介绍他的作品,将是一件极有益的事。
但愿老年朋友,以及不熟悉那个时代和历史背景的中青年朋友都爱读这本书。朋友,如果读书已成为您的一种乐趣与享受,如果您想读一本书为了学习点儿什么新的东西,或说“发现”一些什么,那么,你就读一读这本小说吧!它会使您认识那离你久远的历史,使您了解您从未接触和认识过的欧洲上层社会和人物,尤其是其黑暗面。
朋友,本书中可圈可点之处不少,就凭你自己去发现和挖掘。如您能探得其中内涵,那么,您就能慢慢读懂作者的本意。最令我重视的是,瓦尔泽对丑恶的揭露是不留一点儿情面的。看看那些丑恶的嘴脸,再回过头看看我们周围一些腐败分子的嘴脸、一些道貌岸然之徒的虚伪性,你不由感叹他们真是如出一辙!
但愿像瓦尔泽这样德高望重的德国老作家的作品的中译本,能给中国翻译出版界带来一个小小的新的“亮点”,会引起我们中国读者的共鸣和思索。
胡君亶
《菲利普斯堡的婚事》是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的成名作。它由四个相关而又松散的故事组成。小说通过一名穷大学生与大老板的女儿的婚姻,揭露德国“经济奇迹”时期上流社会道德败坏、人欲横流等现象。小说情节错综起伏,语言生动,讽刺辛辣。 本书是马丁.瓦尔泽的成名作,它由四个相关而又松散的故事组成。 小说主人公博伊曼出身卑微,但一心想出人头地,大学毕业后,靠同学安妮的关系进入其父亲,一大企业主的公司供职,因工作出色受到赏识,被邀出席上流社会的酒会,又频繁出入某高级夜总会,结识了律师阿尔文、妇科医生本拉特和工艺品商店女老板塞西尔等名流。塞西尔是本拉特的情妇,多年来两人来往不断,某晚本拉特离开塞西尔回到家里,发现妻子含恨服毒身亡,他深感悔恨。律师阿尔文也是个情场高手,一天在和妻子参加完博伊曼和安妮的订婚典礼后,邀塞西尔搭车,途中存对塞想入非非时压死了一工人,事后还妄想规避法律责任,丑恶心态暴露无遗。博伊曼随着地位的升迁,丧失了原有的纯朴品格,常同女人和“上层人物”厮混,还瞒着安妮与杂志社女秘书同宿。 小说通过一名穷大学生与大老板女儿的婚姻,揭示了那个社会人欲横流、醉生梦死的众生相;情节错综起伏,语言生动,讽刺辛辣。【作者简介】 马丁.瓦尔泽(MartinWalser),1927年3月24日出生于德国南部与瑞士和奥地利交界的博登湖畔的瓦塞堡。十一岁时父亲去世,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母亲的餐馆里帮工。1944年应征入伍。1946年至1951年在雷根斯堡和蒂宾根大学攻读文学、历史和哲学。1951年以研究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论文获博士学位。其后,在斯图加特任南德意志电台、电视台导演。1957年成为职业作家,定居在博登湖畔的努斯多夫。博登湖风景如画,不仅为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而且给予作家丰富的创作素材,他的许多作品均以这里的生活为背景。瓦尔泽多次短期到美国和英国的大学讲学,讲授德国文学和创作课程。他是德国四七社成员、国际笔会德国中心理事、柏林艺术科学院院士、德意志语言文学科学院院士。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菲利普斯堡的婚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32744480 如需购买下载《菲利普斯堡的婚事》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400 | 印数 |
菲利普斯堡的婚事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08.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16.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德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