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6.0
本书分析了盛唐时期20多位诗人的独特诗艺,并对其对盛唐气象的形成所作贡献作出评判。孟浩然的田园诗实际只有两三首,其归属应当是山水诗人,语言上有革新,但最早出现了模式化的倾向;李颀歌行体人物诗最早全方面的展现了盛唐气象,王昌龄七绝边塞诗是体现盛唐气象的经典之作.高适诗直抒胸臆,以议论为主,风格顿宕。他的诗论一如其诗的追求;崔颢诗奇逸俊爽,见于艳情乐府歌行,边塞诗说尽戍旅。储光羲的田园诗对题材有开拓,山水诗简略大气。张谓在后盛唐是被人淡忘的诗人,他在歌行与近体诗上都各有特色;岑参两次出塞的诗各有不同,后者则显出新奇瑰丽的巨变。但由此也出现了极度的犯复和模式化。
自序
第一章 张说对盛唐气象的奠基与诗歌特征
一 张说对盛唐气象的奠基
二 张说的五律贬谪诗
三 歌行体与五七言绝句以及七律与咏物诗
第二章 张说的审美理想与对盛唐诗的导向
一 “文之辞义大矣”与对初唐文风的扬弃
二 尚情重气、壮丽飞动的审美导向
三 对盛唐诗的导向
四 张说诗对后盛唐诗人的影响
第三章 张九龄的人格与风格
一 张九龄人格的魅力
二 兴寄委婉的咏怀诗
三 怀人、咏物之制的抒情与寄托
四 开一代风气的山水诗
第四章 盛唐早期王翰与王之涣合论
一 王翰出现的意义
二 王翰七言歌行的主题与七绝的意义
三 王之涣的绝句与盛唐气象
第五章 盛唐前期崔国辅、王湾、祖咏、綦毋潜及刘眘虚合论
一 偏锋独至的崔国辅
二 王湾在律诗上的开掘
三 剪刻省净的祖咏论
四 寺院与禅房的歌手綦毋潜
五 空明超远的刘眘虚
第六章 孟浩然的归属与主体风格
一 孟浩然是田园诗人吗?
二 孟浩然诗的艺术追求
三 描写的精密与疏朗
第七章 孟浩然诗的壮逸、女人、模式与用语创新
一 冲澹中的壮逸之气
二 孟浩然诗中的女人
三 孟浩然诗的模式
四 孟浩然诗对语言的创新
第八章 李颀歌行体人物诗与盛唐气象
一 理路的扁平与时间的悬隔
二 歌行体的变革发展
三 李颀歌行体琳琅满目的人物诗
四 李颀歌行体人物诗的源流
第九章 李颀人物诗的独创性
一 风格特异的人物长廊
二 刻画人物的不同手法
三 李颀人物诗的语言特征
第十章 李颀七律及边塞与音乐诗合论
一 祥和安雅、清练沉厚的七律
二 以思想见长的边塞诗
三 想象奇宕的音乐诗
第十一章 李颀诗艺与审美发掘
一 奇逸清朗的审美趋向
二 清逸高朗的发调
三 动人心神的转接
四 虚词的介入与常用关键词的个性
第十二章 王昌龄七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论
一 七绝功能与体制的开拓与创新
二 王昌龄七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三 七绝边塞诗的特征
第十三章 王昌龄七绝女性题材论
一 宫怨诗的精密含蓄
二 千姿百态的闺怨诗
三 活泼可爱的江南女性
第十四章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论
一 七绝送别诗的结构
二 自然流走的情景交错
三 高朗轻松与月光诗人
第十五章 王昌龄五古风格与《诗格》之关系
一 王昌龄五古与《诗格》之关系
二 清峭峻拔的诗境与《诗格》创作论之对勘
三 雄杰清奇的风格与《诗格》审美主张之比较
四 王昌龄五古的发端、句法与《诗格》诗法之关系
第十六章 卢象、裴迪、丘为、崔曙合论
一 善写亲情、乡情、友情的卢象
二 裴迪的骨重与丘为的清倩
三 情兴悲凉的崔曙
第十七章 论高达夫体
一 以直抒胸臆的议论为主
二 议论的动荡与顿宕
三 春天里的“冬天”和秋天与冬天
第十八章 高适诗论发微
一 以尚气为核心的审美精神
二 以议论为主导的审美趋向
三 对跌宕起伏的飞动美的追求
第十九章 崔颐诗的艺术追求
一 奇逸俊爽的艳情乐府歌行
二 名陷轻薄与其他艳情诗
三 “说尽戌旅”的边塞诗
四 感讽世事的歌行与歌行化的写景律诗
五 近体山水诗
第二十章 开天之际名家:陶翰、薛据与常建论
一 陶翰诗的慷慨与诗笔双美
二 薛据诗的雄劲悲凉
三 盛唐之音始变的常建
第二十一章 储光義诗的质朴与大气
一 对田园题材的开拓
二 简略大气的山水诗
三 题材的嫁接与咏物及五七言绝句
第二十二章 被淡忘的盛唐诗人:张谓
一 被淡忘的原因
二 张谓七言歌行与盛唐气象
三 对盛唐七律庄严重大的变革
四 流利清老的五律
五 面貌各异的绝句
第二十三章 岑参边塞诗的创新与贡献
一 岑参在初盛唐边塞诗史上的位置
二 先唐边塞诗的发展
三 岑参首次出塞诗的个性特色
四 再次出塞诗的新奇瑰丽的巨变
第二十四章 岑参人物诗论
一 以人物经历组织结构
二 刻画人物手法的多样化
三 人物诗的诗体拓展
第二十五章 岑参诗尚奇引发的犯复与模式化
一 由岑参诗“尚奇”言起
二 尚奇新变的发轫者与急先锋
三 山水、送别、酬赠叙写的极度犯复
四 岑参诗的模式化
第二十六章 “天宝之风尚党”论
一 理想与精神的互同性
二 批判精神的互同性
三 自我的互同性
后记
由魏耕原所著的《盛唐名家诗论》一书为盛唐诗人28位名家合论,主要从诗之本位,探究艺术风格之个性,以及在盛唐诗发展中的作用与盛唐气象之关系。留心盛唐前期诗人对后盛唐诗的影响,小诗人对大诗人的沾溉。特别是对孟浩然、高适、岑参等,从“天宝风尚党”的理念出发,梳理出不少模式,泼了不少“冷水”,实则亦是盛唐诗光华后边不足的一面。也涉及未被学术界讨论的小名家,尽量勾勒出盛唐诗“大合唱”中大小名家的各自贡献。此非文学史式框架,每家的分量多寡按发现问题设立章节,立足文本,以诗艺分析为中心,不架空立论。其中不少问题深入到过去尚未被人涉足的领域。具体讨论,间或与盛唐书法结合,也是一种尝试。并插有百幅书画篆刻,配以分析文字,和正文结合,或许也有启人神智之微用,而能滋发赏心悦目之作用,也是著者之期待。至于李白,杜甫,王维,三大家,将在以后讨论。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盛唐名家诗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6154021 如需购买下载《盛唐名家诗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