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梁启超

追忆梁启超

夏晓虹, 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代:2008

定价:40.0

书籍简介:

本书的追忆文章偏重于梁氏的学术生涯,基本都是与梁启超有过交往者所写,行文之中,既有景仰之情,又颇具理性审视意识;既有字斟句酌的严谨,又可见真性情;可充史料,亦可赏读,让后人得以再睹一代大师的风范。

书籍目录:

总序

三联增订版序

梁启超小传

梁任公先生行状

祭梁任公先生文

梁任公先生传

梁启超

梁启超先生评传(节录)

党人列传.梁启超

星庐笔记.梁启超

祭文

记梁任公先生轶事

梁启超故乡述闻

《饮冰室合集》序

梁任公先生

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

悼梁任公先生

我国学者与政治生活

悼梁卓如先生(18731929)

悼梁任公先生

梁任公别录

跋《梁任公别录》

(附)谈梁任公先生

梁任公先生别录拾遗

谈梁任公

梁任公先生印象记

梁任公先生遗事(少年时代)

万木草堂忆旧(选录)

书院应课

任公轶事

梁启超乙未会试被黜

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

复江翊云兼谢丁文江书

戊戌前后康、梁史料补遗

救快男儿梁启超

革命保皇两党之冲突(节录)

革命逸史(选录)

横滨《清议报》

梁任公之情史

日人德富苏峰与梁启超

在上海(一九○四一九一○)[一]

《艺蘅馆词选》自序

梁启超与林献堂

《梁任公先生演说集》序

记新内阁

戊戌变法侧记(选录)

花随人圣盒摭忆(选录)

梁任公先生人桂纪行

滇桂纪行

梁任公推翻洪宪轶闻

民国初年的几任财政总长.梁启超

梁启超任北洋财政总长时二三事

记梁任公先生

纪念梁任公先生

(附)伏卵录(选录)

梁启超二三事

《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前言(节录)

我眼中的梁启超(18731929)

回忆梁启超先生

忆梁启超先生

胡适的日记(选录)

六十年前学术界的一段佳话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忆梁任公先生

忆东南大学讲学时期的梁启超

无据谈往录.梁启超

记梁任公

梁任公先生印象记

我所认识的梁启超与王国维

记梁任公先生二三事

曼殊室填词

梁启超父子一二事

病院笔记

“尽信医不如无医”

回忆梁启超先生

史学大师梁启超与王国维(节录)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跋

大师礼赞(节录)

我的治学经历(节录)

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记

回忆梁启超先生

《梁氏饮冰室藏书目录》序

《论七略别录与七略)跋

《跋稼轩集外词》后记

祭先师梁启超文

病床日记

梁任公得病逝世经过

胡适的日记(选录)

梁任公死时各方挽联忆述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后记

前言

编一套既好用又有趣的“学者追忆”丛书,这一计划,虽是平日里聊天聊出来的,很难分清是谁“首倡”;但很明显,此举得以落实,主要得力于夏晓虹。夏君的大学同窗沈楚瑾,那时正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当编辑,每到报选题时,都会来找好友商议。听了我们的设想后,沈君不畏艰难,奋斗再三,终于使丛书得以面世。须知,十几年前,晚清及民国年间的学者,尚未成为学界及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因此,首先得感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领导及责任编辑沈楚瑾之“独具慧眼”。

五册书中,有两本是夏晓虹独自完成的(《追忆康有为》和《追忆梁启超》);至于我负责的三书《追忆蔡元培》、《追忆章太炎》、《追忆王国维》,则是与我指导的研究生郑勇、杜玲玲、王风合作。记得师兄钱理群对此举很感兴趣,除了认为书编得不错,还赞许三君因此在学业上大有长进。不过,说实话,《追忆章太炎》我介入较多,其余两本主要是学生用力,我只是帮助确立体例以及审定篇目。如今,三位各自学业有成的老学生,利用旧书重刊的机会,略做增订说好只是“小修”,轻重缓急之间,希望拿捏得当。

这套丛书推出后,在学界一直口碑甚佳;而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撰文推介(刊1997年11月19日《中华读书报》),更是大大的“利好”因素。无奈风气未成,加上出版社发行不力,书走得并不快。因此,“再接再厉”之类的大话,自然也就落空了。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随着风气转移,这套书的内容以及编辑体例,还有背后蕴含的学术观念,逐渐为广大读者所接受。除了不断有人跑来找书,还不时有自告奋勇希望加盟者。如今,三联书店将此丛书增订重刊,并表示“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对此,我们乐观其成。

以我的观察,近年谈论清末民初文人学者的书籍及影视,多有从“学者追忆丛书”获益的;作为编者,我们甚感欣慰。不过,隐约中,也有些许不安。原因是,不少引用者对这些资料过分当真,全盘接受;而且,不无将其娱乐化的倾向。在我看来,迷信黑白分明、脉络清晰的“正史”,趣味固然欠佳;过分推崇那些有点芜杂但生气淋漓的“野史”,也不是好办法。面对诸多有所发现也有所遮蔽的“追忆”,读者当保持通达的立场、审视的目光,以及必要的反省与质疑。

2008年8月30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后记

作梁启超研究有年,原以为编此卷乃是驾轻就熟;又总觉梁氏交游甚广,回忆文章肯定字数可观。殊不料结果全然两样。

1929年1月,梁启超在北京以五十七之龄溘然去世,京沪两地的追悼会倒也开得隆重,名流纷至,一时称盛。而当年9月,其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授业学生张其昀即已慨叹:“自梁先生之殁,舆论界似甚为冷淡。”(《悼梁任公先生》)个中原因,张氏并未深究。1935年,吴宓印行诗集,末附《空轩诗话》,亦对此一现象迷惑不解:“梁先生为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史上影响最大之人物,其逝也,反若寂然无闻,未能比于王静安先生之受人哀悼。吁,可怪哉!”王国维从始至终只是一介书生,且为人落落寡合,梁启超则亲朋密友众多,其人在政界、学界又均享盛名,而梁之身后寂寞,当日似只有天津《益世报》于3月4日出版过春季特刊“梁任公先生纪念号”(因系随报附送,已难寻觅),反不及王氏尚有多种纪念专刊行世,的确显得不可思议。好像生死荣衰,人世的情谊是这样靠不住。

……

本书选录标准,基本为与梁启超有过交往者所写,少量得诸传闻,亦有相当根据,可充史料。文章分为四辑:第一辑为传记、行状、祭文、轶闻一类综述性文字;第二辑为梁启超逝世当年及四十年代,由其学生们集中撰写的一批以评述为主的文章;第三辑以梁之政治经历为中心,记述了从其少年时代直至辞去司法总长、退出政界的各项事迹;第四辑基本为其晚年著述讲学情况的追忆。为顾及全人,保存资料,叙述立场相左的各文亦兼收并蓄。

书中以()表示拟改之字,()表示拟增之字,[]表示原文衍文,部分文章代为分段或标点,特此说明。

由于不少文章发表年代较早,且作者散处海内外,虽经多方联系,仍有遗漏,故希望享有著作权的作者或版权继承人,通过责编与编者联系,以便奉寄样书及稿酬。

夏晓虹

1995年12月3日于京西蔚秀园

内容摘要: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揅哲理谱新知”,这是梁启超先生的《自励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梁氏早年因主笔《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而声名鹊起,因戊戌政变流亡日本、致力于西学引入而影响广泛。梁之政治功过,非短论所能胜任,因此本书的追忆文章,更偏重于梁氏的学术生涯。本书是梁启超的纪念文集,数中具体收录了:《我所认识的梁启超与王国维》、《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记》、《梁任公死时各方挽联忆述》等文章。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揅哲理谱新知”,这是梁启超先生的《自励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梁氏早年因主笔《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而声名鹊起,因戊戌政变流亡日本、致力于西学引入而影响广泛。梁之政治功过,非短论所能胜任,因此本书的追忆文章,更偏重于梁氏的学术生涯。文章分为四辑:第一辑为传记、行状、祭文、轶闻;第二辑是梁氏学生集中撰写的评述文章;第三辑侧重于梁之政治经历;第四辑乃追忆其晚年著述讲学之情状。基本都是与梁启超有过交往者所写,且以晚年讲学时代的学生为主:既有胡适、梁漱溟、熊佛西、刘海粟、黄濬,又有梁实秋、吴其昌、谢国桢、周传儒,等等。行文之中,既有景仰之情,又颇具理性审视意识;既有字斟句酌的严谨,又可见真性情;可充史料,亦可赏读,让后人得以再睹一代大师的风范。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追忆梁启超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学者追忆丛书
9787108030580
如需购买下载《追忆梁启超》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追忆梁启超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8.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1-53 的主题关于 梁启超(1873~1929)-纪念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