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动力论

社会发展动力论

郑忆石,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书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书中既有“史论”的维度——从近代西方哲学的观点到马克思理论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转向,也有对具体生产力内容的诠释;既肯定了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也表明了其发展的必要性。本书获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

作者介绍:

郑忆石,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生导师,全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研究。

书籍目录:

导论从古到今:西方哲学社会发展动力论逻辑

第一章 近代西方哲学:“理性”社会发展动力观

第一节 “认知”理性: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动力观

一、英国经验论:“知识”与“契约”

二、大陆唯理论:“怀疑”与“伦理”

第二节 “启蒙”理性:法国近代哲学的动力观

一、启蒙学派:理性的权威与悖论

二、百科全书派:唯物感觉论的非理性端倪

第三节 “绝对”理性:德国古典哲学的动力观

一、康德:作为历史动力的理性与非理性

二、黑格尔:历史动力的“经纬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第一节 社会发展动力的系统视域

一、社会发展动力:一般与特殊的系统

二、社会发展动力:层次与结构的系统

三、社会发展动力: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系统

四、社会发展动力:客体要素与主体要素的系统

第二节 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直接、显在动力

一、科学技术:一般的社会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力的依赖

五、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反思

第三节 知识、知识分子:社会发展的间接、潜在动力

一、知识: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

二、知识分子: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转向理路

第一节 转向主流:从生产力“客体”到文化价值观念“主体”

一、转向端倪: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二、根本性偏移:法兰克福学派

三、微观基础的探讨: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

四、本体论、发生学的描述: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纷呈态势:挪移、回归、双维、消解

一、主体向客体的挪移:结构派马克思主义

二、双重维度的结论:生态派马克思主义

三、探寻基础中的回归:分析派马克思主义

四、消解中留痕:后马克思主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殊异的社会发展动力观

第一节 “人本”主体动力观:人道派马克思主义

一、“人”及其本性:主体动力论的出发点

二、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经济危机论“过时”:主体动力论依据

三、实践一元论:主体动力论基石

四、理论批判:主体动力论入口

五、本能欲望与需要:主体动力论核心

六、心理、意识、文化的革命:主体动力论路径

第二节 “结构”客体动力观:科学派马克思主义

一、历史无主体:客体动力论的起点

二、多元决定:客体动力观论证

三、意识形态实践:动力论的隐性表述

第三节 双重维度动力观:生态派马克思主义

一、重构历史唯物主义

二、动力的主客体要素

第四节 回归客体动力观:分析派马克思主义

一、重释经典:肯定马克思思想

二、社会发展动力:主客体双重作用之果

第五节 解构后的隐迹:后马克思主义

一、拆分一切“元叙事”

二、思考的另类途径

三、“文化批判”:动力观的隐晦表达

四、多元主体论:社会发展主体动力的间接触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科学与技术:动力问题的复杂诠释

第一节 科技意识形态批判:人道派马克思主义的反证

一、卢卡奇:科技理性批判开先河者

二、法兰克福学派:科技理性猛烈抨击者

三、直接否定中的间接肯定: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动力观

四、弗洛伊德派与存在派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价值性与非价值性

第二节 科学思维方式的价值:科学派马克思主义的认可

一、借用科学思维方式认识社会:结构派的历史观论证

二、对人道派贬低科技作用的批评:新实证派的直接肯定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生态派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剖析

一、科学技术:生态与人的异化之源

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第四节 科学技术决定论: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的肯定

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二、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五节 消解后的暗喻:后马克思主义的启迪

一、消解:科学的“无能”与“内化”为后现代文化逻辑

二、隐喻:科学技术在后现代社会的全方位影响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知识与知识分子:动力问题的多元视角

第一节 “知识生产力”与“有机知识分子”:人道派马克思主义的探讨

一、知识及其知识生产力: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力

二、知识分子: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

第二节 “理论实践”与“立场转变”:科学派马克思主义的含蓄表达

一、“理论实践的理论”:知识的社会发展动力作用

二、转变立场:知识分子怎样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生态意识”与“新无产阶级”:生态派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一、确立生态意识:解决生态危机的文化途径

二、“新无产阶级”:克服生态危机的主体

第四节 “劳动力构成要件”与“不满的中产阶级”: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一、知识:现代劳动力的构成要素

二、知识中产阶级: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

第五节 文化动力论与文化生产力承担者:后马克思主义的结论

一、文化动力论:知识的社会发展动力作用

二、文化生产力承担者:知识分子的社会发展动力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马克思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差异及其成因

第一节 从“尘世”到“庙堂”:学理特性的差异

一、宏观与微观:思考视域的差异

二、理性与多元:方法基点的差异

三、实践与学院:理论特性的差异

四、“哲学到经济学”与“经济学到哲学文化”:理论路径的差异

五、主客统一与主客分离:思考维度的差异

第二节 从“自由”到“垄断”:资本全球化发展阶段的差异

一、马克思:自由资本主义的全球化阶段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化阶段

第三节 从产业的顺序递进到“倒金字塔”:产业结构的差异

一、马克思:第二产业为主的机器工业时代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三、四产业为主的信息化时代

第四节 从“实体、物质”到“科学、知识、智力”:产品价值构成的差异

一、实体性、物质性:马克思时代的价值构成特征

二、科学、知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时代的价值构成特征

第五节 从生理生存到精神生存:需要结构的差异

一、马克思时代:生理生存作为无产阶级的第一位需要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需要成为生存要素

第六节 从产业无产者到知识生产者:主体旨归的差异

一、马克思:无产阶级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中间阶级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相关与相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社会发展动力论:从马克思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书中既有“史论”的维度--从近代西方哲学的观点到马克思理论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转向,也有对具体生产力内容的诠释;既肯定了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也表明了其发展的必要性。《社会发展动力论:从马克思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获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社会发展动力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229051822
《社会发展动力论》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重庆出版单位重庆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社会发展动力论是重庆出版社于2012.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A811.64 的主题关于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