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0.0
本书收录了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及其主要成员向全国人大法工委、高法、高检等中央政法领导机关提交的关涉死刑问题的研究咨询报告。包括:切实减少与逐步废止死刑之立法对策研究、中国逐步废止死刑研究论纲,以废止非暴力犯罪死刑为中心、五种常见多发犯罪之立法完善研究,以死刑适用标准的立法完善为重点、我国死刑赦免制度建构制度、死刑核准收回最高人民法院后制度完善之建议、当代中国死刑问题聚焦,死刑的存废、适用标准及改革完善学术观点综述。
壹、切实减少与逐步废止死刑之立法对策研究
一、前言
二、立法上切实减少死刑之根据
(一)社会目标
(二)国情民意
(三)死刑政策
(四)刑罚改革
(五)死刑配置
(六)国际趋势
(七)人权保障
三、确定死刑基准以切实减少与逐步废止死刑之论证
(一)刑法总则死刑适用积极条件与死刑基准
(二)死刑适用的消极条件与死刑基准
四、切实减少与逐步废止死刑之刑罚制度改革与完善
(一)刑种的具体改革与完善
(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执行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三)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四)死刑赦免制度的构建
五、切实减少与逐步废止死刑罪名之建言
(一)我国刑法典中规定死刑罪名的现状及特点
(二)切实减少与逐步废止死刑罪名的步骤设计
六、结语
贰、中国逐步废止死刑研究论纲以废止非暴力犯罪死刑为中心
一、前言
二、关于死刑限制暨逐步废止的理论与立法之简要考察
三、关于中国分阶段废止死刑的具体构想
(一)关于逐步废止非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
(二)关于逐步废止非致命性普通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
(三)关于废除致命性暴力犯罪与战时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
四、关于中国分阶段废止死刑配套制度之设计
(一)中国分阶段逐步废止死刑进程中的制度配合
(二)中国死刑逐步废止后的制度建构
五、关于影响中国逐步废止死刑的两个社会因素之考量
(一)关于民意问题
(二)关于立法者和决策领导层的认识问题
六、结语
叁、五种常见多发犯罪之立法完善研究以死刑适用标准的立法完善为重点
Ⅰ.故意杀人罪的立法完善
一、修改方案
二、修改说明
三、修改理由
(一)关于改变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轻重顺序的问题
(二)关于修改故意杀人罪基本犯之法定刑的问题
(三)关于明确规定故意杀人罪减轻犯的量刑情节的问题
(四)关于设置故意杀人罪加重犯及确定具体适用标准的问题
Ⅱ.故意伤害罪的立法完善
一、修改建议
二、修改说明
三、修改理由
(一)关于将各个罪刑单位分别以专款规定的问题
(二)关于取消“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可以适用死刑的规定的问题
(三)关于降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行为的法定最低刑的问题
(四)关于明确故意伤害罪适用死刑的具体条件问题
Ⅲ.强奸罪的立法完善
一、修改建议
二、修改说明
三、修改理由
(一)关于降低强奸罪基本犯法定刑的问题
(二)关于重新划分强奸罪法定刑量刑单位的问题
(三)关于中等程度加重犯法定刑的设置及量刑情节的确定问题
(四)关于严重程度加重犯法定刑的设置及量刑情节的确定问题
Ⅳ.抢劫罪的立法完善
一、修改建议
二、修改说明
三、修改理由
(一)关于降低抢劫罪基本犯法定刑的问题
(二)关于分解抢劫罪加重情节的法定刑并降低中等程度加重犯起刑点的问题
(三)关于重新梳理抢劫罪加重情节的问题
Ⅴ.毒品犯罪的立法完善
一、修改建议
二、修改说明
三、修改理由
(一)关于删除原条文第1款的问题
(二)关于改变法定刑量刑单位的排列顺序问题
(三)关于将量刑数量标准提高到原来的5倍的问题
(四)关于删除“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规定,调整该罪法定刑幅度的问题
(五)关于采用“毒品数量+严重情节”的死刑适用标准的问题
(六)关于将原条文第6款与第5款对调的问题
肆、我国死刑赦免制度建构研究
一、前言
二、建构死刑赦免制度之现实意义
(一)基于废止与限制死刑的国际趋势
(二)基于宽容、人道之现代刑事法治精神
(三)基于“少杀、慎杀”之死刑政策
(四)基于死刑案件错判、误判之实际存在
(五)基于“国家保障人权”之宪政理念
三、中外死刑赦免制度概览
(一)我国死刑赦免制度的历史嬗变
(二)死刑赦免制度的国际考察
四、建构我国死刑赦免制度之设想
(一)关于死刑赦免之程序
(二)关于死刑赦免之范围
(三)关于死刑赦免之条件
五、结语
伍、死刑核准权收回最高人民法院后制度完善之建议
一、前言
二、背景和问题
三、死刑复核制度完善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一)公正优先并兼顾效率的原则
(二)严格限制并切实减少死刑适用的原则
(三)有效保护被宣告死刑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四)社会效益原则
(五)经济性原则
四、死刑复核制度完善之具体构想
(一)死刑复核案件审判机构之调整
(二)死刑复核案件审判组织之调整
(三)死刑复核案件审判方式之完善
(四)死刑复核案件审理内容之考量
(五)死刑复核案件证据制度、证明标准之完善
(六)死刑复核案件审理期间之限制
(七)死刑复核案件中被宣告死刑人辩护权之制度保障
(八)死刑复核案件中被宣告死刑人申诉权之诉讼保障
五、结语
陆、当代中国死刑问题聚焦死刑的存废、适用标准及改革完善学术观点综述
一、导言
二、论辩与反思:中国当代死刑存废之争
(一)中国当代死刑存废的几种主要观点
(二)中国当代死刑政策的选择
(三)多维视角中的当代中国死刑存废研究
(四)对中国当代死刑立法制度与司法现状的反思
三、理解与适用:巾国当代死刑司法适用标准
(一)死刑适用原则
(二)死刑适用条件
(三)死缓制度与死刑限制适用
(四)司法宏观指导与死刑适用
(五)死刑适用情节把握及具体犯罪类型死刑适用标准
四、改革与完善:中国当代死刑制度立法展望
(一)死刑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二)死刑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三)具体犯罪类型的死刑限制与废止
附录:
1.主要参考书目
2.巾外五种常见多发犯罪相关资料汇编
3.“死刑核准权收回最高人民法院之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
现代化的国家是法治国家。现代文明进步的社会是法治社会。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及其贯彻,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至关重要。而现代刑事法治则在现代化法治国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刑事法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无论是刑事法学理论还是刑事法治实践,都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书旨在建设全国领先并与国际知名刑事法学机构看齐的新型刑事法学术机构,本着刑事法学一体化的精神,逐步全面发展中外刑法学、国际刑法学、区际刑法学、刑事政策学、犯罪学、刑事执行法学、中外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学、刑事司法制度等刑事法的诸多学术领域,培养高级刑事法学专门人才。【作者简介】 赵秉志,男,1956年生,河南南阳人。新中国首届刑法学博士(1988),美国杜克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1990-1991)。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院长暨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常务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法学组成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顾问等职务。曾任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法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1999-2005)。曾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修改小组成员全程参加中国刑法典的修订研拟工作(1988-1997)。国家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1);中国法学会评定为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1995);国家人事部评选为首批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而被纳入“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教育部评选纳入“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9)。出版个人专著和文集15部;主编专业著作百余部,刑法教材10余部。其中代表性论著主要有:《犯罪未遂的理论与实践》(1987)、《犯罪主体论》(1989)、《刑法研究系列》(5卷,1996-1997)、《当代刑法理论探索》(主编,4卷,2003)、《刑法基本理论专题研究》(2005)等。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主持中外科研项目近40项。论著和个人曾30余次获奖。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刑法、中国区际刑法、国际刑法。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死刑改革研究报告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促进死刑改革系列 | ||
9787503676246 如需购买下载《死刑改革研究报告》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法律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死刑改革研究报告是法律出版社于2007.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924.124 的主题关于 死刑-司法制度-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