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化石

历史的化石

木斋,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6.0

书籍简介:

本书作者在经历十五年知青岁月的磨难之后,直接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成功地完成由知青到学者的一次传奇人生转型。本书采用了大量的知青日记、知青诗作、知青照片,描写了以作者为中心的诸多人物命运史,深刻描述和展现了一代知青的种种渴求:对知识的渴求、情爱的渴求、人生事业的渴求,乃至对性爱的渴望。此书不仅仅是最为真实的中国知青史,而且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的个人成长史。

书籍目录:

引子

上篇饥饿中的憧憬

1.科尔沁草原

2.认识你自己

3.集体户小组家庭

4.饥饿

5.“油灯事件”

6.山雨欲来

7.关于我的笑话

8.孤独的西辽河

9.开辟鸿蒙

10.1969年的寒冬

11.红卫兵运动

12.在乡下

13.“大串联”

14.不应有恨

15.早熟

16.第一次回京探亲

中篇苦闷中的追求

1.危险的哲学小组

2.率真性格的危险与收获

3.和平学校

4.1971年的冬天

5.醉意伴君歌

6.老侯的故事

7.沉沦与挣扎

8.梦断龙门

9.玉明

10.小路

11.小河

12.父子重逢

13.在乡下过春节

14.漫漫长夜

15.那玲

16.布云

17.连英

18.告别开鲁

下篇彷徨中的前行

1.1976年

2.1977年恢复高考

3.人生的十字路口

4.军旅生涯

5.前贤弟子

6.等待

附录:重生之旅

后记

前言

我与木斋君于上世纪90年代初即有学术交往。1990年初春曾应约为其主编《唐诗百科大辞典》作序。此为木斋君策划和主编的“中国文学宝库系列辞典”之一,他在这套系列大书的总的前言中,明确提出这套书为“多角度、跨学科、全方位地研究的大型工具书”。我在序中对此书极为赞赏,记述全书共有13个分部,其中更有特色的,是编者从社会、历史的宏观角度出发,把唐诗放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以此来规划全书的框架。因此,除了文学本身之外,还设立了唐诗美学、唐诗文化、国内研究、海外研究等部类,这在专业辞书的编写上,是使人耳目一新的。翌年,我又为木斋君主编的《中国文学宝库》中的《唐诗精华分卷》撰写序言,我在这两篇序言中都提及木斋君和其他几位与他年岁相仿佛的中青年学者合作,连续编辑这两部规模宏大、引人注目的系列丛书,且其阐述、立论中往往能对一些传统的、习以为常的说法注入新见,这在当代出版界、读书界还未有过,确属不易。

木斋君在经历了90年代初的编书生涯之后,从90年代中期,开始了他个人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学术之旅,其中的《苏东坡研究》、《宋诗流变》、《唐宋词流变》,特别是20世纪之后出版的《宋词体演变史》等,都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他关于古诗十九首和汉魏五言诗发生史的研究,关于词体并非如同胡适所说产生于民间,而是产生于盛唐宫廷的论断,在当今之学术界,都可以说是发人深省的具有颠覆性、革命性力度的创新见解。从主编大型工具书到创建系统的中国诗歌史演变规律的学术体系,我想,这在中国当代学术上真是极为罕见的一例,确实值得研究。

木斋君何以有这样的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和学术组织能力,他的这些能力是怎样锻炼出来的,套用俄苏文学的话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学术界同仁来说,至少对于我来说,一直不得其解。这次,东方出版社邀请我为他的个人传记《历史的化石》撰写序言,使我对木斋君的历史,对他的个人奋斗史、成长史,有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想起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诚然,古今之大学问者、大诗人、大成就者,都会有极为特殊的、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经历所谓“天之降大任于斯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特殊磨砺。因此,接到书稿之时,我虽然忙于一部书稿的审读工作,却几乎是即刻就被木斋君的这本传记所深深吸引,而且,看得很动情,几乎是连续两三个晚上,都因思绪不平而难以入眠。

通读全书,竞知木斋君于1968年,才17岁,初中二年级,即于北京远赴内蒙古插队,后曾转迁于当地和平学校教书,1976年分配到煤矿工作,实际上仍然维持知青身份,一直延续到198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研究生,前后竞有15年之久。期间经历了无数的人生坎坷,如刚刚下乡时候发生的“油灯事件”,作者细叙他甫事劳作,仍酷爱读书、写作,每日劳动归来,不论多累,仍在油灯下读书写作,被组长吹熄了给予他知识光明的火光,还被处理以“斗私批修”事件,成为其所在小组的改造对象。作者在这一篇章中沉重地说:“油灯事件之后,我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苦的一段时光”,说来似乎平常,但作为一位十七八岁的青年,长达两年左右的时光,没有人和你说话,每日自我惩罚浇菜园,这种精神的和肉体上的苦难,是非亲身经历者所难以体会的。但我想,也正是长达15年的这种精神放逐和肉体磨练,才有了后来的学者木斋、诗人木斋、作家木斋。

特殊的人生境遇,培育了木斋极为难得的倔强和率真的性格,一直到现在,木斋还保持着这种难得一见的童心、率真和倔强,并且,在他从事学术研究之后,这种个人性格影响到他的学术研究,转型成为求真、求实、坚忍不拔、不看别人脸色的学术品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有许多学者,并非才华不够,而是其学术品格有所局限,从而限制了其应有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方法。所谓欲有非常之事,先须是非常之人。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其论学著作《文史通义》中曾谓:“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天下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所谓“独断之学”,即有独创之见,章学诚明确提出,既要有不依附他人的独断之学,又要有专心沉潜的考索之功,这是做学问必须具备的两条途径。如前所述,木斋君在学术研究中力求新见,如论证词体发生乃是盛唐宫廷音乐变革的结果;论证古诗十九首并非两汉之作,而是建安时代曹植等人的作品,其中又与曹植、甄后之间的隐情有关。这些,当会引发学术界的关注和争议,实际上体现了木斋理性思辨的深度。木斋君自言:“我在当下以及此前此后所从事的一切,都是知青时代所播下的种子的结果”,确实,披览木斋的这本自传可以看出,在这15年中,他不仅争取时间读书、写作,还加强思考,“从而具备应对各种困难和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这些,正是木斋君之所以能在学术界脱颖而出、卓然名家的个人生命史、奋斗史的内在原因。

以上我主要就木斋君的学术经历谈谈我的一些感想,实际上我这次通读此书,又蕴含深情。这是一部回忆录,又应是一部散文佳作。书中引述不少当时的诗作,确深含诗情。这当可引起有“文革”经历并有农村生活体验的学界和文化界同仁极大的阅读兴趣。我在读稿和写序时,每到动情之处,也不断联想起当年我在“五七干校”的情景,竟有潸然泪下之感。1969年9月,文化部组织全国文联、作协、出版协会及直属出版社,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咸宁在武汉西南,靠近长江,传说为三国时赤壁之战之地。干校设于咸宁郊区,将附近一湖命名为“向阳湖”,辟为农田,我们就在这里劳动改造了四年时间,每日下地锄田、插秧、收割等。我所在的中华书局就在向阳湖边,我所居住的宿舍更为靠近湖边,早晨吃饭的时候,经常看到著名作家冰心,一手抗着小锄头,一手提着竹筐,独自一人到湖田劳动。一天,见到她忽然摔倒在地,我马上跑去扶她起来,帮助她拿起锄头,劝她回宿合,但她仍然慢慢走向湖中。后我屡次向友人说,可惜我当时没有照相机,如有,拍摄冰心经常去湖中劳动,肯定有文物价值。木斋君这本书稿中,我欣喜地看到有百幅左右的照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历史老照片,这无疑增加了书稿的真实性和沉重的历史沧桑感。

又,我于1973年5月初才返回北京,此前一两年,人走得也差不多了,由热转冷,劳动场地变成休闲场所,晚饭后,我经常去附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名家萧乾、楼适宜诸先生处聊天,后即转入屋内,点起煤油灯看书。咸宁地处楚泽,广漠的平野常见大湖返照落日的奇彩。晚间,我遥望窗外,月光下的平山远湖,仿佛看到这屈子行吟的故土总有一些先行者上下求索、孤独悠行的影子。这时,心也就渐渐平静下来,埋首于著名老前辈学者杨伯峻先生从北京给我邮寄来的《文心雕龙》、《三国志》等书,我由此后来写有《从曹操的佚文谈曹操的文学思想》(后刊登于《北方论丛》1980年第4期)。这算是我在“文革”期间于“五七干校”的草撰之作。

木斋君在书中曾提及《庄子.逍遥游》,我因此想起《逍遥游》三句话:“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谓思想道德最高境界的“至人”,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超脱物外的“神人”,即不求有功;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追求名声。这也是我通阅木斋君此书的联想感受,当也是与木斋君的同感。

最后,我还想就传记体文学,说上几句外行的话。我一向很爱看传记文学,特别是具有强烈真实感的自传或者是名人传记,传记文学中,又特别爱看能写出其中成长历程、奋斗史历程的传记。其中的因缘,也可能与希望能通过自传文学,看到更多他者心灵深处的隐秘,从而成为自己人生旅程的可资借鉴之物。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之所以好看,大抵就与这种揭示人物心灵的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的官方修史,其中的人物往往脱略这种心灵深度,传主大多成为抽象的符号,也就缺失了引人人胜的审美感受。木斋的这部自传,真实、真诚,以及时时尝试的心灵揭秘,可以说是其中最大的特点;其次,作者由于是自少年时代立志为诗人,诗作伴随作者的人生之旅一路走来,因此,整个书稿洋溢着诗性的光辉,令人有赏心悦目的审美的愉悦。俄苏文学中曾有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西方则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世界名著,脍炙人口。木斋君作为诗人、学者、作家三位一体,又有着这样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我们有理由期望木斋君也能写出一部这样的名篇佳作。

内容摘要:

  不必字字服膺,确是章章感人,既有洞穿知青精神的悠远目光,又有琐细、复杂、深厚的情感聚合,看似行文出幽入微,不动声色,细细品之,竟是渗有地老天荒般的沉郁与苍关。这是来自荒草深处的生命史记,尤是浩劫年代灵魂幸存者义无反顾的心灵珍藏。  该作直趋更为精微、嶙峋、丰富、幽深、斑斓驳杂的知青精神人生情境,化浓郁以凄美以淡远,读来虽隽灵却尤见动荡、苍茫,文字典雅,诗意自然,颇见真力,确是难得。  本书作者木斋,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颠覆性学术见解的具有特殊人格魅力的著名学者,同时,也是有着特殊品格的中国作家,2005年建立的个人文学博客《木斋文学》,被评为当年度的四大文学博客之一。  这本书,首先可以视为是木斋的一部个人传记,主要讲述了他从17岁下乡到32岁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之间的传奇经历,其间穿插他自童年时代到“文革”时期的种种人生遭遇,如少年时代的早熟、“文革”初起山雨欲来、红卫兵运动和步行串联等,从中可以深入理解一位著名学者的个人成长历程;其次,全书以作者为中心,纵横捭阖,连带写出几十位知青或者与知青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物的故事,深刻描述和展现了一代知青对知识的渴求、情爱的渴求、人生事业的渴求。因此,本书不仅是一部以私人化视角展现的真实知青史,更是一部在特殊年代背景下深刻揭示人性的个人成长史。  真实生动的内容、美妙感人的诗文境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写意洗练的语言表达,正是本书的特点和魅力所在。全书采用百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百余首当年的知青诗作以及多篇日记,著名学者傅璇琮先生作序,更增添了此书的历史感、厚重感。【作者简介】  木斋,1968年赴内蒙古插队知青,1983年以同等学历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理事,中国苏轼学会理事,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筹)常务理事;中国欧阳修研究会(筹)理事;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研究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韩国全南大学邀请教授。主要著作:《宋词体演变史》(中华书局版),《走出古典》(中国社会科学版),《苏东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版),《宋诗流变》、《唐宋词流变》、《与中国作家对话》(京华出版社版)等,先后在《文学遗产》、《学术月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2002年和2004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连续播放其《唐宋词体的演进》(上下集)的学术讲座。主编《唐诗百科大辞典》、《唐宋词百科大辞典》、《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中国文学宝库》等大型工具书;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唐宋词体演变史》,目前主持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五代声诗曲词发生史》。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历史的化石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6035972
如需购买下载《历史的化石》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东方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250 印数 7000

书籍信息归属:

历史的化石是东方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52 的主题关于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史料-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