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地震保护系统

桥梁地震保护系统

(美) 康斯坦丁诺 (Constantinou,M.C.) , 等著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70.0

书籍简介:

20世纪80年代末,从“被动”到“主动”再到“半主动”的地震保护系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经过了两次产品的原型测试后,被工程师们认可的被动结构保护系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工程应用。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工程应用后,大家认为,需要有个总结归纳。以工程和理论的眼光评价一下这些经过百花齐放出来的各种结构保护系统的优缺点和可用性。由美国的Constantinou教授及多位专家把这二十多年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到工程实用总结成这篇报告。

作者介绍:

康斯坦丁诺(MICHAEL. C. Constantinou),Chair, Dept. of Civil, Stru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ng. ,Univ. at Buffalo, 1999-2005.Co-Director,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Earthquake Simulation Laboratory, University at Buffalo, 1997-2004.Professor, Dept. of Civil, Stru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ng. ,Univ. at Buffalo 1994-present. Assoc. Prof. , Dept. of Civil, Stru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ng., Univ. at Buffalo, 1989-1994. Asst. Prof. , Dept. of Civil, Stru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ng. , Univ. at Buffalo, 1987-1989. Asst. Prof. , Dept.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 , Drexel Univ. , 1984-1987.Awards:Presidenti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President R. Reagan, 1988.Best Paper Award, 4th World Congress on Joints and Bearings, ACI, 1991.Design Award fo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for design of US Court of Appeals Building, San Francisco), 1994.Diamond Award, New York Association of Consulting Engineers (for design of Ataturk International Airport Terminal, Turkey), 2002.Grand Award, American Council of Engineering Companies (for design of Ataturk International Airport Terminal, Turkey), 2002.Chancellor' s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Scholarship and Creative Activity, SUNY, 2004.C. Pankow Award for Innovation,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design of Torre Mayor Building, Mexico-on behalf of University at Buffalo), 2005. 陈永祁,196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建筑系结构专业,从事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工作。1976年唐山地震后,考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学习,从师龚思礼、刘锡荟。198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后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工作。1986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土木建筑系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获得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设计核电站公司(Sargent&Lundv)研究和发展部门工作,任高级工程师。1998年应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原副所长韦承基邀请参与并完成北京火车站抗震加固改造、阻尼器工程的计算,并首次将美国Taylor公司的液体黏滞阻尼器引到国内结构工程中应用。2005年回国创办北京奇太振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广和发展世界最先进的液体黏滞阻尼器和摩擦摆隔震支座等结构保护系统。 马良喆,1973年9月生于吉林长春。1996年毕业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2001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从事结构耗能减震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先后就职于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检测所、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分别从事建筑材料检测、结构构件桩基检测以及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等工作。2005年进入北京奇太振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耗能减振技术的应用开发,陆续参与多项高层建筑和大跨度桥梁结构的抗震抗风计算分析工作,以及现场工作。

书籍目录:

第1章 引言

第2章 隔震系统和阻尼系统的基本原理

2.1 传统的抗震桥梁结构

2.2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

2.3 结构抗震保护系统

2.4 隔震装置和系统

2.5 能量耗散装置和系统

2.6 隔震和阻尼器系统的应用

第3章 隔震桥梁的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对于高阻尼反应谱的修正

3.3 带有黏滞阻尼装置的隔震系统的最大速度和最大力

3.4 自复位能力

3.5 反应修正系数

3.6 单自由度的分析方法

3.7 多自由度的分析方法

3.8 时程反应分析方法

第4章 滑动界面内的摩擦

4.1 引言

4.2 摩擦力

4.3 摩擦机理

4.4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4.5 黏滑运动

4.6 聚四氟乙烯与抛光不锈钢间的摩擦

4.7 双金属滑动界面内的摩擦

4.8 摩擦生热

4.9 施加过润滑剂的滑动界面的摩擦

4.10 滑动支座的老化

4.11 小结

第5章 PTFE与抛光不锈钢界面的摩擦特性

5.1 引言

5.2 加载时间对静摩擦力的影响

5.3 表面压力和滑动速度的影响

5.4 温度效应

5.5 累积运动的影响

5.6 不锈钢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5.7 不锈钢腐蚀的影响

5.8 污染效应

5.9 润滑效应

5.10 磨损效应

5.11 镀铬碳钢的滑动表面

5.12 小结

第6章 滑动支座的分析与设计

6.1 引言

6.2 滑动支座的设计

6.3 双凹面摩擦摆支座的分析

6.4 滑动支座终端板的设计步骤

第7章 人造橡胶支座的力学性能

7.1 引言

7.2 硫化

7.3 天然橡胶的基本力学性能

7.4 人造橡胶支座的构造和制作

7.5 天然橡胶支座的基本力学性能

7.6 人造橡胶支座的发热

7.7 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7.8 人造橡胶支座的扰动和恢复

7.9 人造橡胶支座的老化

第8章 铅芯橡胶支座的力学性能

8.1 引言

8.2 铅芯橡胶支座的构造

8.3 铅芯橡胶支座的力学性能

8.4 铅芯橡胶支座的老化

8.5 关于铅芯橡胶支座力学性能的荷载时程效应

8.6 速度对铅芯橡胶支座特征力的影响

8.7 铅芯橡胶支座的松弛

8.8 铅芯橡胶支座的受热

第9章 人造橡胶支座的分析与设计

9.1 引言

9.2 人造橡胶支座的受压分析

9.3 人造橡胶支座的转动分析

9.4 人造橡胶支座的剪切分析

9.5 橡胶支座的扭转

9.6 多层橡胶支座的分析

9.7 人造橡胶支座的稳定性

9.8 侧向位移引起高度的减少以及对竖向和侧向刚度的影响

9.9 受拉时的性能

9.10 钢板的分析和设计

9.11 橡胶支座的安全性评价

9.12 橡胶支座端板的设计

第10章 被动阻尼装置的力学性能

10.1 引言

10.2 被动消能装置

10.3 液体黏滞阻尼器的构造

10.4 液体黏滞阻尼器的力学性能

10.5 温度增高对液体黏滞阻尼器响应的影响

10.6 锁定装置

10.7 具有恢复力和阻尼的装置

10.8 液体黏滞阻尼器的使用寿命

第11章 阻尼系统的布置

11.1 引言

11.2 直线型支撑和对角型支撑布置

11.3 其他的阻尼布置

第12章 系统特性的修正系数

12.1 引言

12.2 系统特性修正系数

12.3 系统调整系数

12.4 滑移支座的特性修正系数

12.5 弹性隔震系统的系统特性修正

第13章 隔震支座和阻尼元件的测试

13.1 引言

13.2 使用荷载下的测试

13.3 罕遇地震条件下的测试

13.4 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的原型测试

13.5 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的产品(质量控制)测试

第1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三层摩擦摆隔震支座在SAP2000中的应用

A.1 引言

A.2 三层摩擦摆隔震支座描述

A.3 三层摩擦摆隔震支座在SAP2000中的建模

A.4 隔震支座的-△效应

A.5 并联模型的精度验证

A.6 阻尼效应的研究

A.7 直接积分法

A.8 在SAP2000中支座P-△效应的模拟

A.9 结论

附录B 模型参数的计算

B.1 串联模型

B.2 并联模型

内容摘要:

美国从二十多年前开始,“结构保护系统”从构思到研究、试验,再到工程试用,给我们传统的地震工程领域带来了强大的活力。20世纪80年代末,从“被动”到“主动”再到“半主动”的地震保护系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经过了两次产品的原型测试后,被工程师们认可的被动结构保护系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工程应用。地震后破坏和有地震风险地区的桥梁、建筑,纷纷按计算的需要安置上了结构保护系统——橡胶支座、摩擦摆、各种阻尼器和防屈曲支撑。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工程应用后,大家认为,需要有个总结归纳,以工程和理论的眼光评价这些经过百花齐放出来的各种结构保护系统的优缺点和可用性。美国联邦高速公路管理局基金会、加州交通管理局和交通部联合投资委托美国国家地震研究中心(MCEER)开展了这项工作,由Constantinou教授及多位专家把这二十多年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到工程实用总结成《桥梁地震保护系统》。为了更好地介绍这些新成果,我们把报告翻译成中文,供大家学习、阅读。

编辑推荐:

《桥梁地震保护系统》在1999年报告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更新,包括:温度、加载历史和老化对隔震支座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对隔震结构响应的影响。同时对现行的保护系统的设备、分析及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另外,本文试图对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的热效应、加载以及其老化情况进行一个科学的解释,从而可以预测整个使用周期内隔震结构的响应——而这种预测可依靠试验和观察来证实。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桥梁地震保护系统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13148713
如需购买下载《桥梁地震保护系统》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铁道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7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精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桥梁地震保护系统是中国铁道出版社于2012.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U442.5 的主题关于 桥梁工程-抗震设计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