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5.0
1958年的一个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使人们把主观意志和冲天热情任意泼洒在原本一穷二白的土地上,期望开出大同之花,而把称之为“科学”和“规律”的东西遗忘在角落。后来,这两场孪生姐妹般的运动均以失败载入史册。然而,也在这一年,是毛泽东外出视察最多的一年,只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北京中南海办公。本书通过纪事性的描述,以1958年若干次中共中央重要会议内容做为楔子,按时间顺序记叙毛泽东1958年初至年底在外省视察的诸多片断,以通俗可读的文字贡献给广大读者。所用材料基本以当时的报道、文稿以及事后有关的回忆文章为主,力图对学术界“大跃进”的研究有所帮助。
杭州会议/1958.1.上旬
漫步小营巷,毛泽东对太平天国战将陈炳文住过的旧宅有没有蚊子发生了兴趣
说到土壤和农作物的关系,农科所所长是权威。但扶犁时他却被国家主席将了一军:“你行吗”
踏上毛泽东派来的专机,三位学者心情各异,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一段西湖聚会的佳话
南宁会议/1958.1.11~1.22
邕江冬泳,力显英雄本色。一封短信,“干涉”地方报纸。从没怕过蒋介石的人怕越下越大的雨
专机接来两个“冤家”,也搅起事关三峡工程的一场争论。输也好,赢也罢,嫌一万年太久的毛泽东说:“两百年太少了”
最高国务会议/1958.1.28~1.30
说工人下班了,敷衍不了毛泽东。雪夜访黎明机械厂,他关心的问题有两个:职员太多;开工不足的浪费
毛泽东对批评官僚主义的壁报感兴趣。这一天,他两次临时停车,就为看看自力更生的工业与农业的机械化
车到抚顺,市委负责人等得急出了汗。临别跨入机舱的那一刻,毛泽东转头微微一笑:“你们辽宁的粮食什么时候过了关,我再来”
坐国产汽车毛泽东久有的一个心愿。五年奋斗,长春汽车厂驶出了“解放”、“东风”、“红旗”
一斤土壤里有多少细菌?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毛泽东抬头发现了镜头,忙挡住:别把我当戏拍进去
成都会议/1958.3.8~3.26
请工人带路,去成都量具刃具厂。考一考厂里干部:“什么是文明生产?”
穿花径,踏春少陵草堂。步高台,毛泽东四字评杜甫
口粮够不够吃?毛泽东不要听社干部的回答。和大家到处“摆一摆”,便摆出了“除七害”与“打破碗花花”
手指都江堰,毛泽东两次想到一百万年以后。俯视宝瓶口,突发奇想:过去有没有人游过?我想下去。麦地估产,他伸出四个指头
专列停靠隆昌,却只找到一辆又破又小的轿车。突然下起大雨,毛泽东索性撩起大衣,在炭黑炉前蹲了下来
听三峡惊涛,赏白帝古城,躬问船工生活,指点近代风云人物,盛赞四川青年革命家
汉口会议/1958.4.1~4.9
一个春天的傍晚,正在老通成餐馆吃饭的一家七口发现了一位不速之客。围桌而坐,客人手指汤包、豆皮:“这是真正的湖北风味”
参观火宫殿,视察部队,毛泽东关心干部给不给战士盖被子。抬头一望故乡的艳阳天,只道:现在可以种苋菜喽
广州会议/1958.4.27~4.29
糖厂要不要砍?答案是:有糖吃的人一定要为吃不到糖的人想一想。春色撩人之夜,毛泽东乐呵呵披衣散步,不料被堵回了屋
卫士张仙朋粗手大脚挑灯缝衣,因为毛泽东早就有言在先:能补的都应该补补穿,可以省点给老百姓穿
毛泽东对西医治感冒不屑一顾,而惊叹针灸大有名堂!既然政治能除“四害”,外行便也能领导内行。他打算动手拨一拨卫生部这个“算盘珠”
六级干部在一起,毛泽东刨根问底问什么?村头地边,系上竹编遮阳帽:“我也像个农民了”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5.5~5.23
八大二次会议刚刚结束,毛泽东便率与会全体人员坐大轿车往十三陵劳动。上万民工的眼睛只注视他手中的一把锹起起落落
隐秀桥西,一个不眠的夜晚迎来一个旭日临窗的黎明。微风拂煦中遥望南天,挥就一首不寻常的诗
听了徐水县关于夏秋两季粮食收成的汇报,毛泽东屈指一算: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最后还是他出了主意社员一天吃五顿。只是粮食真有这么多吗
《三国演义》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么办社是办大社好还是办小社好?安国的古药王庙一闪而过,爱论古的毛泽东此时却沉浸在现实问题中
七里营人民公社诞生的第三天,毛泽东就到了。一切竞如想象般好,他笑了:有这样一个社,就会有好多社
看完烟田看炕房,烟瘾很大的毛泽东觉得应该让吸烟的人都来看一看“烟叶王国”
在管理精细的玉米地边,毛泽东高兴地说:“你们长葛无‘葛’啊!”面对2000斤亩产的保证,他微笑:拿到手才算数
红薯地边,有人上前扒一块红薯,个不大,再扒一块,还不大。毛泽东看在眼里,不让再扒,转身留下一句话:“亩产13000斤?秋后我再来看”
毛泽东对乡干部说:“你这个人不干就不干,一干就干大的”,对棉花专家说:“不压迫,你们就不会上梁山”
从小种过地的毛泽东表示怀疑:“搞亩产10万斤有可能吗?”不相信,却也不批评
一句双关语,使毛泽东开心地笑了。一个个展台看过来,除了感慨世界上的学问不止一百门,他认定,有了粮和钢就什么都可以搞了
三问张美珍,都得到了满意的回答。毛泽东构想通过校办工厂的方法来实现他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理想
毛泽东要去正阳春饭馆吃顿便饭,不料饭没吃好,又重演了一幕“下不了的黄鹤楼”。清扫现场,鞋帽钢笔收了七筐半
车过丰台,毛泽东去看菜地。听到“夜战”两个字,他转身向社员们大声说:“天黑了,该收工回家了”
北戴河会议/1958.8.17~8.30
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关于1959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问题的决定》。毛泽东决定再下去看一看有什么问题
大锅菜炒出来就是不如小锅香。一语点破,一片沉默。掰块面包放嘴里,毛泽东尝到的是什么味道
长江水深流急,却是他最中意的游泳池。他还要把全国的江河都利用起来,让3亿人口都来游。18次击水,对于毛泽东意味着什么
初到武汉,毛泽东就去看小高炉。他对王任重说:“你看要不要农业社开个庆祝丰收的大会,让人们喝点酒,吃点肉
炼焦厂、电池厂、硫酸厂、硅胶厂、矽钢厂校园工厂遍设。学生当了厂长,毛泽东看得高兴,但什么叫活性氧化铝?却没有人能答得出来
毛泽东关注下面对钢铁事业有没有信心,并表示:“三顾茅庐也要看到出铁。”出铁看到了,出焦也看到了,面对苏联专家的宏论,他却表现得平静而客气
能炼焦能做草酸,“大跃进”中的武汉妇女既敢想又敢做。毛泽东的片刻接见,更使她们干劲倍增两年后,武重人终于又迎来了毛泽东。听着汇报,毛泽东笑得好开心
黄石地方虽小,却有个大冶铁山和大冶钢厂。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干劲,在炼钢镜中,毛泽东看到的是一幅钢铁“跃进”的未来宏图
风高浪急,正是游泳好时候。一连看了两座小高炉,上了车却差点走不出安庆
汽车开出一公里才知道搞错了方向,毛泽东没在意。他大感兴趣的是吃饭穿衣不要钱的人民公社前景。一出管天管地管神仙的新编剧更令他夜不能寐
在安徽省博物馆,毛泽东对淮北河网示意图兴趣最大。看到几十种除“四害”工具,他开心了:老鼠就要遭殃啦
视察省委办的钢铁厂,毛泽东提醒青年工人:你的胡子该剃了。参观新式农具展览会,他赞赏群众的发明创造
张治中灵机一动,毛泽东慨然允诺。秋雨之中,30万合肥人从省委机关一直排到火车站。毛泽东说,他们是主人了
拒绝专用餐厅,不用象牙筷,穿旧拖鞋,不让烫衣服。“我这儿还有半截烟,不抽不就浪费了吗”
中南海里,年轻时就擅长新闻笔体的毛泽东不但评说昔日《大公报》报人,还亲手描述他的9月之旅:看到了人民群众很大的干劲
郑州会议/1958.11.2~11.10
身在郑州,心在南阳。诸葛亮、二十八宿之首、每人每月几两香油毛泽东连发三问,装了一书包汇报材料的南阳县县委书记却交了白卷
毛泽东称遂平卫星人民公社是继巴黎公社之后的第二个公社,但也表示过怀疑:“是不是像你说的那样?”潮起潮落,他时而清醒时而陶醉
孝感,专列上开起调查会。记挂着伤寒病的流行,毛泽东想了又想:能相信万斤的亩产吗?总挑灯夜战行吗
中共八届六中全会/1958.11.28~12.10
前言
1958年是不平常的。一个人民公社化运动,一个“大跃进”运动,人们把主观意志和冲天热情任意泼洒在原本一穷二白的土地上,期望开出大同之花,而把称之为“科学”和“规律”的东西遗忘在角落。后来,这两场孪生姐妹般的运动均以失败载入史册。
1958年是不平常的。这一年,是毛泽东外出视察最多的一年,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北京中南海办公。中共中央在外地召开的各种会议也多达9次。
毛泽东常把北京比喻为“加工厂”。他实在不甘于深居红墙内,光靠听汇报发文件左右中国大局。
他1953年说过:“我在北京,差不多听不到什么,以后还要出来走走。中央领导机关是一个制造思想产品的工厂,如果不了解下情,没有原料,也没有半成品,怎么能够制造出产品?”
他1957年说过:“我就是这么一个人,要办什么事,要决定什么大计,就非问工农群众不可。跟他们谈一谈,跟他们商量,跟接近他们的干部商量,看能行不能行……中共中央好比是个加工厂,它拿这些原料加以制造,而且要制作得好,制作不好就犯错误。”
在1958年毛泽东对大江南北的巡视中,所到之处,他接触了各界各阶层人士。那么,他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获取了什么原料又得到了些什么半成品?据此他又制造了一些什么样的思想产品?人们从中一窥的,又是毛泽东以及许许多多各级干部彼时彼地怎样的心绪和思维状态?头脑清醒者的确不乏其人,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之所以能主宰1958年中国的命运,也在于:在这个小生产如汪洋大海般的国度里,并非只有毛泽东一个人的热情和空想泛滥。
1957年以后,毛泽东的威望已迈上个人崇拜的台阶。凡是他视做正确的,他都要不遗余力贯彻到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是毛泽东所大力倡导的,其诸多错误倾向也是毛泽东在视察中很快注意到的。那么,他的巡视对这次运动的起始、发展、高涨以及1958年底和1959年初进行的压缩空气、压缩高指标举措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毛泽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早点儿过上好日子。
毛泽东有过这样一个心愿:骑一头毛驴,邀上几位地质、地理和历史学家,从花园口到通天河,走遍黄河,再沿长江顺流而下,用3年时间走遍全国。但他的这个心愿没有实现。
也许有人会大胆设想,假如毛泽东这个愿望实现了,中国是否会有另一番情景?
我们要说,这并不重要,重要的还在于毛泽东1930年就已经说过的那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也没有发言权。无论得失,均在此中矣。
本书如果能反映以上之一二,便是我们的努力之所在。
本书不做理论的探讨与评价,也不做文学性的刻意渲染,而只想通过纪事性的描述,以1958年若干次中共中央重要会议(这恐怕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制造产品)内容作为每一章节的楔子,按时间顺序记叙毛泽东1958年初至年底在外省视察的诸多片段,以通俗可读的文字贡献给广大读者。所用材料基本以当时的报道、文稿以及事后有关的回忆文章为主,力图对学术界“大跃进”的研究有所帮助。本书十多年前初版,今修订再版,再读之时,仍觉出字里行间有些耐人寻味处。这本书,没有全面反映毛泽东1958年的所有活动,也没有对这个特殊年代做深入的描画与研究,更无法深入探究到个人与历史关系的层面上。它撷取的仅是毛泽东在各省市巡视时所经历的一个个片段,它的价值,就在这诸多片段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信息,可供有志深入研究毛泽东者所用。不足之处,亦敬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作者2008年2月修订于北京
1958年是不平常的。一个人民公社化运动,一个“大跃进”运动,人们把主观意志和冲天热情任意泼洒在原本一穷二白的土地上,期望开出大同之花,而把称之为“科学”和“规律”的东西遗忘在角落。1958年是不平常的。这一年,是毛泽东外出视察最多的一年,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北京中南海办公。中共中央在外地召开的各种会议也多达9次。为什么?毛泽东的足迹和当时的形势发展究竟有何关联?他的思想又如何随着外界形势的发展波澜起伏?本书再现了那个年代耐人寻味的诸多片断,可供有志深入研究毛泽东者所用。 1958年,是中国当代史上不平常的一年。 1958年,也是毛泽东一生中外出视察最多的一年,甚至连许多中共中央会议也在外省召开。为什么?毛泽东的足迹和当时的形势发展究竟有何关联? 毛泽东说,中央领导机关是一个制造思想产晶的加工厂,如果不了解下情,没有原料,怎么制造出产品? 那么,毛泽东走出红墙,究竟看到了什么?接触了怎样的老百姓,怎样的基层、中层官员?他说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他的思想又如何随着外界形势的发展波澜起伏? 《毛泽东在1958》再现了那个年代耐人寻味的诸多片断。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毛泽东在1958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0680857 《毛泽东在1958》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44 | 印数 |
毛泽东在1958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A752 的主题关于 毛泽东(1893~1976)-生平事迹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