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汉史学研究

明人汉史学研究

朱志先, 著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分三篇论述明前期汉史学研究的状况及其对当时的影响,分析在多元思潮的影响下,汉史学研究呈现的多样化趋势。对明人汉史学研究进行了总体性评价,总结了其产生的影响。

作者介绍:

朱志先,男,1976年生,河南省南阳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咸宁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与地方史研究。1999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2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5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0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学术探索》、《中国地方志》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绪言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前瞻

三、文章结构与思路

四、创新点和难点

上编 鉴往知来与劝善惩恶思潮下汉史研习的实践功能与道德价值

第一章 朱元璋对汉史的研习与应用

第一节 朱元璋关注汉代历史的原因

一、元末明初的社会现实

二、朱元璋的个人经历

第二节 朱元璋研习汉代历史的表现

一、与子孙交流中研习汉史

二、与大臣讨论中研习汉史

第三节 汉史对朱元璋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二、负面影响

第二章 明前期大儒与汉史学

第一节 王炜对汉史“考订同异”、“瑕瑜不掩”

一、“考订同异”:缕清汉史文本之差异

二、“瑕瑜不掩”:还原汉史原貌

第二节 方孝孺对汉史“会其通而不泥于一志”

一、质疑《史记》之所载

二、从治世角度论析《盐铁论》、《申鉴》

三、从反对苛政的角度批判《政论》

四、“圣人之道,与时偕行”:关注汉史的借鉴功能

第三节 考古证今、补偏足全:丘濬对汉史的探讨

一、“考古以证今,随时而应用”:以汉史比附明代政治

二、“积小以成其大,补偏以足其全”:对汉代历史现象的归纳

三、“扶持世教,警省人心”:对汉史的鉴戒

第三章 “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史鉴书编纂与汉史研究

第一节 明初敕撰史鉴书对汉史的探讨

第二节 “崇实黜浮,鉴别悉允”:明前期士人述汉史

中编 明中叶文学复古运动影响下《史》、《汉》的艺术性借鉴和学术性考释

第一章 《史》、《汉》的比较研究与吸收

第一节 《史》、《汉》比较研究

一、“《史记》以风神胜”:《史记》著作风格评析

二、“《汉书》以矩獲胜”:《汉书》著作风格评析

三、班、马之优劣

第二节 《史》、《汉》风格吸收

一、史书编纂中《史》、《汉》风格的借鉴

二、文学创作中《史》、《汉》风格的模拟

第二章 明中期汉史评论的兴起

第一节 “专据经传以绳史”:《尚论编》中的汉史评论

一、“抉定其抵牾,使相统一”:重评汉史,提出己见

二、“扬微阐幽,的的可表”:从细微处探讨汉史的本质

三、借托汉史,风切当世

四、保存汉史史料之功用

第二节 “折衷机宜,如指彀的”:《史说》中的汉史评论

一、“若考据,皆前人究括所未及”:汉史研究独具心得

二、汉史评论超越先儒

三、“援彼证否判于析尘”:通过史实援引揭示历史真相

第三节 “阐摘精奥,剖析疑义”:《古史要评》中的汉史评论

一、对汉史的“同情之理解”

二、剖析汉史研究中之疑义

三、以儒家为指针评判汉代史实

第三章 “闻见溢而考索真”:嘉、隆间汉史考证之学的兴起

第一节 柯维骐《史记》考证中的“别淆乱订是非,会万千一”

一、指陈《史记》记载的不确之处

二、对《史记》编纂体例和主题的考证

三、归纳《史记》叙事的方法

四、研究汉史不囿于成说

第二节 杨慎“搜奇抉谲,撷采钩隐”以考汉史

一、考究汉代名物

二、探究汉史,不泥旧说

三、补充汉史文本注释之所未及,驳正改窜之所讹谬

四、考证《史》、《汉》版本之误

五、考辨汉代史学著作之误

第三节 陈耀文的汉史辨证“抉摘其失,兼资考据”

一、“是非之公”,“随事辨正”:对汉史史事的考辨与正误

二、对汉史文本“远讨遐搜,潜心训诂”

三、陈耀文对杨慎汉史考证之“深文苛索,有意求瑕”

第四章 《史》、《汉》研究之荟萃:《史记评林》与《汉书评林》

第一节 《史记评林》与《史记》研究

一、《史记评林》的产生

二、《史记评林》内容及撰写方法

三、凌稚隆的《史记》研究

四、《史记评林》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汉书评林》与《汉书》研究

一、《汉书评林》的产生

二、《汉书评林》内容及撰写方法

三、凌稚隆的《汉书》研究

四、《汉书评林》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史汉《评林》时代不带考评的汉史整理著作

下编 明后期理学裂变下汉史学的多样化趋向

第一章 晚明对汉代历史的评析

第一节 通史编纂中汉史评论

一、“程量今古,独出胸臆”:《藏书》评汉史

二、“别善败如列眉,烛忠佞如观火”:《读史漫录》评汉史

三、《藏书》与《读史漫录》研究汉史的差异

四、其他通史著作中的汉史评论

第二节 断代史编纂中汉史评论

一、“比人缀事,各具端委”:钟惺《史怀》的汉史评论

二、其他断代史著对汉史的评论

第三节 有关文集、笔记中的汉史评论

一、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的汉史研究

二、晚明其他笔记、文集中的汶史研究

第二章 晚明对汉代历史的考证

第一节 焦肱对汉史的“去取精审,主子阐发”

一、考订《史记》所载史实

二、在汉史考证中敢于驳正权威之说

三、考证、注释《史》、《汉》中人名和典制

第二节 方以智“删古今聚讼为征,考而决之”的汉史研究

一、注重用小学之法研治《史》、《汉》

二、“辨当名物,征引以证其义”:考辨《史》、《汉》名物

三、“利弊时宜,贵知要领”:方以智对汉史研究的经世特点

第三节 对《史记》、《汉书》、《后汉书》的笺注“提其要,钩其玄”

一、郝敬刊正汉史文本的“注家诠释”

二、晚明其他学者对汉史文本及其注释的考证

第三章 “因原竟委,考正得失”:以顾炎武为个案的明遗民与汉史学研究

第一节 “错综其理,会通其旨”:从具体事实归纳汉史的普遍现象及其原因

第二节 “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顾炎武汉史研究的经世特征

一、“洞悉盛衰利弊,著其化裁通变之道”:顾炎武对两汉风俗教化的研究

二、“考汉世用人之法”:顾炎武对汉代官吏任用及权力分配的研究

第三节 “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顾炎武对汉史文本的考释

一、对《史记》的考证

二、对《汉书》的考证

三、对《后汉书》的考证

四、比较汉史诸文本的优劣

五、顾炎武汉史考证的瑕疵之处

第四章 晚明汉史的通俗化

第一节 通俗史学出现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

二、文化需求

第二节 汉史通俗化的表现

一、汉史的摘抄本、简评本、演义本

二、通史的摘抄本、简评本、节选本

第三节 汉史通俗化的影响

一、汉史的普世化

二、正统学者对汉史通俗化现象的忧虑和非议

余论 明人汉史学研究的总体评价

一、明人研究汉史学的特点

二、从明人与汉史学的关系看明代史学的发展脉络

三、汉史学研究对明代学术的影响

四、明人汉史学研究对清初汉史学研究的影响

五、明人汉史学研究的不足

附录

一、《千顷堂书目》中所列明人研究汉史著作一览表

二、明人《史记》、《汉书》、《后汉书》刊刻情况一览表

三、明人《史记》、《汉书》、《后汉书》评点、摘抄、节选情况一览表

四、明人汉史评论著作情况一览表

五、嘉靖时期官刻有关汉史学书籍情况一览表

六、《史记评林》中对汉史进行评析的明人及其著作一览表

七、《汉书评林》中对汉史进行评论的明人及其著作一览表

八、万历时期刊刻有关史汉的历史演义本情况一览表

九、《史记志疑》征引明人《史》、《汉》研究成果表

十、清人与明人汉史学研究观点相似处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明人汉史学研究》是个具有相当研究难度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仅它的研究对象就令人十分纠结,既要研究《史记》、两《汉书》等记载汉史的文本,又要研究这些文本所载录的汉代历史本身,并且不是直接对以上两个层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而是对明人在以上两个层面研究的成果进行研究,这就构成了学术研究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汉代历史本身,第二个层次是记载汉代历史的载体《史记》、两《汉书》等史学文本,第三个层次是明人对汉史文本《史记》、两《汉书》及其载录的汉代历史的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第四个层次则是朱志先博士对明人在研究汉史及其载录文本《史记》、两《汉书》上取得成果进行的研究活动。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明人汉史学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216067966
如需购买下载《明人汉史学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武汉出版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8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明人汉史学研究是湖北人民出版社于2011.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34.07 的主题关于 中国历史-研究-汉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