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编年

中国学术编年

梅新林, 等主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反映中国学术发展演变轨迹的大型工具书,主要研究中国学术史的宏观发展演变历程,学术流派的源起、形成及解体历程,学术中心的迁移规律以及跨文化的学术传通规律等内容。

作者介绍:

梅新林,浙江工业大学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兼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文学遗产》、浙江省社联副主席等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著有《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红楼梦哲学精神》、《辛亥日志》等8部学术著作,主编《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与三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书奖各1项,浙江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俞樟华,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中国文献学》、《王学编年》、《辛亥日志》,主编《中国学术编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桐城派编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研究》中的《浙东学派编年史》。在《文学评论》、《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第二届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三等奖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社科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其成果在美国、日本、韩国等有一定影响和好评。

书籍目录:

宋太祖建隆元年(辽穆宗应历十年后蜀广政二十三年南汉大宝三年北汉天会四年) 庚申960年

宋建隆二年(辽应历十一年后蜀广政二十四年南汉大宝四年北汉天会五年) 辛酉 961年

宋建隆三年(辽应历十二年后蜀广政二十五年南汉大宝五年北汉天会六年) 壬戌 962年

宋建隆四年 乾德元年(辽应历十三年后蜀广政二十六年南汉大宝六年北汉天会七年) 癸亥963年

宋乾德二年(辽应历十四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南汉大宝七年北汉天会八年) 甲子 964年

宋乾德三年(辽应历十五年后蜀广政二十八年南汉大宝八年北汉天会九年) 乙丑 965年

宋乾德四年(辽应历十六年南汉大宝九年北汉天会十年) 丙寅 966年

宋乾德五年(辽应历十七年南汉大宝十年北汉天会十一年)丁卯 967年

宋乾德六年 开宝元年(辽应历十八年南汉大宝十一年北汉天会十二年)戊辰 968年

宋开宝二年(辽应历十九年景宗保宁元年南汉大宝十二年北汉天会十三年) 己巳 969年

宋开宝三年(辽保宁二年南汉大宝十三年北汉天会十四年) 庚午 970年

宋开宝四年(辽保宁三年南汉大宝十四年北汉天会十五年)辛未971年

宋开宝五年(辽保宁四年北汉天会十六年)壬申972年

宋开宝六年(辽保宁五年北汉天会十七年)癸酉973年

宋开宝七年(辽保宁六年北汉广运元年)甲戌974年

宋开宝八年(辽保宁七年北汉广运二年)乙亥 975年

宋开宝九年太宗太平兴国元年(辽保宁八年北汉广运三年)丙子976年

宋太平兴国二年(辽保宁九年北汉广运四年)丁丑977年

宋太平兴国三年(辽保宁十年北汉广运五年)戊寅978年

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乾亨元年北汉广运六年)己卯979年

宋太平兴国五年(辽乾亨二年)庚辰980年

宋太平兴国六年(辽乾亨三年)辛巳981年

宋太平兴国七年(辽乾亨四年)壬午982年

宋太平兴国八年(辽乾亨五年契丹圣宗统和元年)癸未983年

宋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契丹统和二年)甲申984年

宋雍熙二年(契丹统和三年)乙酉985年

宋雍熙三年(契丹统和四年) 丙戌986年

宋雍熙四年(契丹统和五年) 丁亥987年

宋太宗端拱元年(契丹统和六年)戊子988年

宋端拱二年(契丹统和七年)己丑989年

宋太宗淳化元年(契丹统和八年)庚寅990年

宋淳化二年(契丹统和九年)辛卯991年

宋淳化三年(契丹统和十年)壬辰992年

宋淳化四年(契丹统和十一年)癸巳993年

宋淳化五年(契丹统和十二年)甲午994年

宋太宗至道元年(契丹统和十三年)乙未995年

宋至道二年(契丹统和十四年)丙申 996年

宋至道三年(契丹统和十五年) 丁酉997年

宋真宗咸平元年(契丹统和十六年)戊戌998年

宋咸平二年(契丹统和十七年)己亥999年

宋咸平三年(契丹统和十八年)庚子1000年

宋咸平四年(契丹统和十九年)辛丑1001年

宋咸平五年(契丹统和二十年)壬寅1002年

宋咸平六年(契丹统和二十一年)癸卯 1003年

宋真宗景德元年(契丹统和二十二年)甲辰1004年

宋景德二年(契丹统和二十三年)乙巳 1005年

宋景德三年(契丹统和二十四年)丙午1006年

宋景德四年(契丹统和二十五年)丁未1007年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契丹统和二十六年)戊申1008年

宋大中祥符二年(契丹统和二十七年)己酉1009年

宋大中祥符三年(契丹统和二十八年)庚戌1010年

宋大中祥符四年(契丹统和二十九年)辛亥1011年

宋大中祥符五年(契丹统和三十年开泰元年)壬子 1012年

宋大中祥符六年(契丹开泰二年)癸丑1013年

宋大中祥符七年(契丹开泰三年)甲寅1014年

宋大中祥符八年(契丹开泰四年)乙卯 1015年

宋大中祥符九年(契丹开泰五年)丙辰1016年

宋真宗天禧元年(葜丹开泰六年)丁巳1017年

宋天禧二年(契丹开泰七年)戊午1018年

宋天禧三年(契丹开泰八年)己未1019年

宋天禧四年(契丹开泰九年)庚申1020年

宋天禧五年(契丹开泰十年太平元年)辛酉1021年

宋真宗乾兴元年(契丹太平二年)壬戌1022年

宋仁宗天圣元年(契丹太平三年)癸亥1023年

宋天圣二年(契丹太平四年)甲子1024年

宋天圣三年(契丹太平五年)乙丑1025年

宋天圣四年(契丹太平六年)丙寅1026年

宋天圣五年(契丹太平七年)丁卯1027年

宋天圣六年(契丹太平八年)戊辰1028年

宋天圣七年(契丹太平九年)已己1029年

宋天圣八年(契丹太平十年) 庚午1030年

宋天圣九年(契丹太平十一年 兴宗景福元年)辛未1031年

宋天圣十年明道元年(契丹景福二年 重熙元年)壬申1032年

宋明道二年(契丹重熙二年)癸酉1033年

宋仁宗景祐元年(契丹重熙三年夏景宗开运元年 赵元吴广运元年) 甲戌 1034年

宋景祐二年(契丹重熙四年 赵元昊广运二年) 乙亥 1035年

宋景祐三年(契丹重熙五年赵元昊广运三年大庆元年)丙子1036年

宋景祐四年(契丹重熙六年赵元昊大庆二年) 丁丑1037年

宋景祐五年 宝元元年(契丹重熙七年夏赵元吴大庆三年天授礼法延祚元年) 戊寅

宋宝元二年(契丹重熙八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己卯1039年

宋宝元三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 庚辰 1040年

宋康定二年庆历元年(契丹重熙九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辛巳1041年

宋庆历二年(契丹重熙十一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壬午1042年

宋庆历三年(契丹重熙十二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六年)癸未1043年

宋庆历四年(契丹重熙十三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甲申1044年

宋庆历五年(契丹重熙十四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八年)乙酉1045年

宋庆历六年(契丹重熙十五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九年)丙戌1046年

宋庆历七年(契丹重熙十六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十年)丁亥 1047年

宋庆历八年(契丹重熙十七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戊子1048年

宋仁宗皇祐元年(契丹重熙十八年夏毅宗谅祚延嗣宁国元年)己丑 1049年

宋皇祐二年(契丹重熙十九年夏天祐垂圣元年)庚寅 1050年

宋皇祐三年(契丹重熙二十年夏天祐垂圣二年)辛卯 1051年

宋皇祐四年(契丹重熙二十一年夏天祐重圣三年)壬辰 1052年

宋皇祐五年(契丹重熙二十二年夏福圣承道元年)癸巳1053年

宋皇祐六年 至和元年(契丹重熙二十三年夏福圣承道二年)甲午1054年

宋至和二年(契丹重熙二十四年道宗清宁元年夏福圣承道三年)乙未1055年

宋至和三年嘉祐元年(契丹清宁二年夏福圣承道四年) 丙申1056年

宋嘉祐二年(契丹清宁三年夏奲都元年)丁酉1057年

宋嘉祐三年(契丹清宁四年夏奲都二年) 戊戌 1058年

宋嘉祐四年(契丹清宁五年夏奲都三年) 己亥 1059年

宋嘉祐五年(契丹清宁六年夏奲都四年) 庚子1060年

宋嘉祐六年(契丹清宁七年夏奲都五年) 辛丑1061年

宋嘉祐七年(契丹清宁八年夏奲都六年) 壬寅1062年

宋嘉祐八年(契丹清宁九年夏拱化元年) 癸卯 1063年

宋英宗治平元年(契丹清宁十年夏拱化二年) 甲辰 1064年

宋治平二年(契丹道宗咸雍元年夏拱化三年) 乙巳 1065年

宋治平三年(辽咸雍二年夏拱化四年) 丙午 1066年

宋治平四年(辽咸雍三年夏拱化五年)丁未1067年

宋神宗熙宁元年(辽咸雍四年夏惠宗乾道元年)戊申1068年

宋熙宁二年(辽咸雍五年夏乾道二年)己酉1069年

宋熙宁三年(辽咸雍六年夏天赐礼盛国庆元年)庚戌1070年

宋熙宁四年(辽咸雍七年夏天赐礼盛国庆二年)辛亥1071年

宋熙宁五年(辽咸雍八年夏天赐礼盛国庆三年)壬子1072年

宋熙宁六年(辽咸雍九年夏天赐礼盛国庆四年)癸丑1073年

宋熙宁七年(辽咸雍十年夏天赐礼盛国庆五年)甲寅1074年

宋熙宁八年(辽道宗太康元年夏大安元年)乙卯 1075年

宋熙宁九年(辽太康二年夏大安二年) 丙辰 1076年

宋熙宁十年(辽太康三年夏大安三年) 丁巳 1077年

宋神宗元丰元年(辽太康四年夏大安四年)戊午 1078年

宋元丰二年(辽太康五年夏大安五年)己未 1079年

宋元丰三年(辽太康六年夏大安六年)庚申 1080年

宋元丰四年(辽太康七年夏大安七年)辛酉1081年

宋元丰五年(辽太康八年夏大安八年)壬戌 1082年

宋元丰六年(辽太康九年夏大安十年)癸亥1083年

宋元丰七年(辽太康十年夏大安十年)甲子1084年

宋元丰八年(辽道宗大安元年夏大安十一年)乙丑1085年

宋哲宗元祐元年(辽大安二年夏崇宗天安礼定元年天仪治平元年) 丙寅 1086年

宋元祐二年(辽大安三年夏天仪治平二年) 丁卯 1087年

宋元祐三年(辽大安四年夏天仪治平三年) 戊辰 1088年

宋元祐四年(辽大安五年夏天仪治平四年) 己巳 1089年

宋元祜五年(辽大安六年夏天祐民安元年)庚午 1090年

宋元祐六年(辽大安七年夏天祐民安二年) 辛未 1091年

宋元祐七年(辽大安八年夏天祐民安三年) 壬申1092年

宋元祐八年(辽大安九年夏天祐民安四年)癸酉1093年

宋元祐九年绍圣元年(辽大安十年夏天祐民安五年)甲戌1094年

宋绍圣二年(辽寿昌元年夏天祐民安六年)乙亥1095年

……

内容摘要:

《中国学术编年:宋代卷》是迄今为止学术界以编年的形式首次对中国历代学术发展史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梳理、还原和重建,是一部力图站在21世纪新的学术制高点上全面综合与总结以往学术成果的集成性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编年》的出版不仅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文化积累,它的编撰代表着一代学人的学术思考与总结,而且对21世纪国学的研究与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学术编年》的出版,中国学术史的叙述,第一次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论、不再局限主流阶层的官方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近代以来几成范型的哲学史的学术史模式。《编年》吸收了最新的史学方法论的成果,明确提出,华夏文化孕育于中国文化之母体,受到多元民族与区域文化的滋养而走向独立与兴盛,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为不同的主流形态与演变轨迹。而中国学术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时俱进,也就在于其同时兼具自我更新与吸纳异质学术文化资源的双重能力,在纵横交汇、融合中吐故纳新,衰而复盛。因此,《编年》开辟了从“文化—学术”、“传统—现代”、“本土—世界”这样三个维度,重新审视中国学术史的历史进程与演变规律,大致重新划分为华夏之融合、东方之融合与世界之融合三个历史时段,并在这个背景下,梳理了中国学术史在这三个历史时段中的主导形态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发生的依次变化,即分别从华夏之中国到东方之中国,再到世界之中国。这完全不同于其他所有的学术史的写作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历史叙述语言。以如此之眼界,《编年》终得以开拓出中国学术通史的新境界。

编辑推荐:

举中国一流史学、文献学专家之力,历时28载编撰,学术界首次以编年形式对中国通代学术发展史进行系统梳理,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
  《编年》举中国一流史学、文献学专家之力,凡二十八载,第一次全面、详实、系统、深入地对原有的学术史进行历史还原和重建,由此而在中国学术、中国学术史、中国学术史研究三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关键环节上作出新的探索,取得新的突破。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学术编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1775776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学术编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学术编年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0.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 的主题关于 学术思想-思想史-中国-宋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