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

(英) 格林 (Greene,G.) , 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48.0

书籍简介:

格雷厄姆·格林是英国大师级小说家。他悲观厌世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他作品中“恶”无处不在,暴力、犯罪、背叛、坠落比比皆是,可最惊心动魄的却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他作品中的人物卑琐、绝望至顶点,可是污泥中却能绽放人性的光彩;他称得上20世纪最严肃最悲观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又是讲故事的圣手,是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最具明星效应的作家之一,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之一。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是最著名的“严肃小说”之一,以刚果殖民地和麻风病院为背景,展现一个精神极度空虚和绝望的欧洲隐居者渐渐走向新生的心路历程,着力于探索精神救赎的可能。

书籍目录: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

附寻找一个角色

前言

致米歇尔-雷沙特医生的信

亲爱的米歇尔,

我希望您会接受我献给您的这部小说。如果这本书还有值得赞许的地方,那完全要归功于您的热忱、耐心的帮助。书中的瑕疵、缺陷和谬误自然应由作者负责。柯林医生对麻风病的经验全部是从您那里得来的,但他借用您的地方也只限于疾病知识。他行医的处所并非您那座麻风治疗院。(我担心您那座病院已经不复存在了。)甚至在地理位置上,柯林的病院离庸达也极遥远。当然了,我在庸达和喀麦隆的几个麻风病治疗区观察到的恐怕都是一些表象,但所有这些地方的特征彼此都是相同的。至于从您那个布道团的神父们身上,我只窃取了院长的一刻也不离嘴的雪茄烟(仅此一物),此外就只有主教的小艇了。主教非常慷慨,把他这艘船借给我,供我乘坐驶向鲁基河上游。如果有人想寻找奎星、莱克尔夫妇、帕尔金逊和托玛斯神父等书中人物的原型,恐怕都是徒劳,他们都是作者用三十年来积攒在脑子里的残渣碎片拼凑而成的。我写的不是一本“影射小说”,只是选定一个远离国际政治纠葛同个人家务困扰的处所,用以对信仰、半信仰和无信仰几种心态进行一番剖析而已。因为只有在我选择的这种气氛里,不同心境的差异才能为人深切感知并被明确地表述出来。我写的刚果只存在于人的心中,在任何一幅地图上读者都不会找到吕克这个地方,任何地方首府也都没有吕克的总督和主教。

除了您,我想任何人也不会知道我的成品离我的预期差距有多大。一名医生常因工作不顺手而患上长期忧郁症;作家与此相同,也总为写不好称心作品终生耿耿于怀。我多么希望能献给您一部更好的作品用以酬报我旅居庸达时您同布道团的那些神父对我的深情厚谊啊!

格雷厄姆.格林谨上

后记

一个“场景”出现在一位作家的脑子里。“一个陌生人没有任何明显原因突然出现在一个偏远的麻风病治疗地。”这个人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建筑师,他厌倦了世情,对事业、对爱情、对宗教信仰都已走到了尽头。这个麻风病治疗地在黑非洲,在“黑暗的心脏”,主持人是几个天主教神父。他只身漂流到那里,像河面上的一个漂浮物偶然被什么挂住,就停了下来。这位作家为了寻找这个人物,千里迢迢地从欧洲飞到刚果利奥波德维尔,又深入内地到一个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名叫庸达的小镇。他生活在失去足趾和手指的畸形人中间,他乘着闷不透气的小火轮在刚果河上航行……整整两个月一直在蛮荒异地、在热带丛林里追寻。

从刚果归来4个月以后,他着手写一本以非洲麻风病院为背景的小说。小说“写得不那么顺手,”他在自传《逃避之路》中坦白承认,“读者只不过在阅读时同小说中这位名叫奎里的发尽病毒的主人公一起呆几个小时,我作为小说的作者却不得不同他一起生活18个月。”这位作家就是据说曾20余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而始终未获奖的英国知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他写的这本引起文学界和宗教人士争议不休的小说就是现在呈献给读者的《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

1980年,我译的第一本格雷厄姆.格林的宗教小说《问题的核心》出版了。次年秋天,我获得一个旅英机会,有幸同这本书的作者、当代负有威名的英国小说家在他的伦敦客邸里短暂会晤(格林长期住在法国里维埃拉)。在谈到《问题的核心》情节发生在非洲时,格林问我中国读者喜欢不喜欢看以蛮荒异地为故事背景的东西。我无法估量别人的趣味,只能告诉他我个人爱看冒险和描写异国风光的书籍。这次来伦敦还买了一本儿时就看过的《所罗门的矿藏》,这本书恰好也是格林小时候爱读的。他在《失去的童年》一篇散文中曾经写道:“也许只有童年时期读过的书籍对我们的一生才能有那么深远的影响。”当然了,一个人的一生阅读决不能从童年的喜好得到全部答案,但是我个人性喜冒险,迷醉异国风光,甚至不排除某些猎奇癖好,却是从幼小就形成的性格。与格林告别不久,他就托他妹妹伊丽莎白‘丹尼斯把他的10余本著作寄到我在伦敦的一位好友家,其中有一本就是《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

归国后,再一次阅读这本书,并接过一个年轻人未竟的译稿,(他只译了开首一小部分,便忙于其他工作。)一口气把书译完。在翻译期间,我一直在大师笔下的一片奇妙的土地上漫游。密不透风的原始雨林,时而平静、时而湍急的蜿蜒河流,伫立在河畔浅水中的高脚鹭鸶和匍匐在一块朽木上的小鳄鱼,土人居住的吊脚楼,以至蛮荒习俗和传染昏睡病的采采蝇……无一不迷惑了我。“晨雾散开了……岸上盛开着一排白色睡莲……像是一群天鹅。整个河流呈现出白锱颜色。林木的绿色倒影像是透过一层薄薄的、透明的白铽从水底映现出来的……”“河边的大树呈冷灰色……像是大水蛇一样扭曲着。白瓷般的小鸟落在咖啡色的水牛背上。…一家人坐在一只独木舟上,整个一个钟头他们只是闲坐着,任何事也不干……男人弓着身子,手中横着一支桨,一直不见他划动。一个年轻女人膝头上揽着幼儿,笑得像一只盖子打开的钢琴。”译书时,横扫全国的一场大风暴过去还没有多久,有时聒噪和喧嚣的叫喊仍然萦回脑际,我却在书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一个逃避所。后来译格林的自传《逃避之路》,发现他把写作视为逃避人生疯狂和惊惧惶恐的手段,其实阅读和翻译又何尝不是逃避呢?我赞同作者在自传序言中引证诗人奥登的一句话:“人需要逃避,正像需要食物和睡眠一样。”

当然了,《病例》一书的价值,远远不限于优美的景物描写,异国情调的刻画和麻风病院故事对人们猎奇心理的满足。作者设置的氛围是为了探讨人生中一些严肃问题。宗教信仰、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作品提供读者思考的是一个社会问题。自1938年格林写的一部青年人犯罪小说《布赖顿棒糖》问世后,他就被视为天主教作家。格林对这个头衔非常反感,他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个信仰了天主教的作家而已。但他写的另一部宗教小说,1948年出版的《问题的核心》却给他带来更大的成功和荣誉。他没有料到,成功也给他带来无限烦恼。他接到许许多多素不相识者的来信,要他指导自己如何拯救灵魂。一个年轻人从西柏林写信来,请求格林率领一支青年十字军开进东德,为教会流血。一个年轻女人从一只荷兰渔船上写信邀请他,信中还附寄了照片。另一个女人从瑞士写信来,建议他去她身边,“用白雪作两人的被褥”。还有一个法国传教士把格林当成告解神父,后来竞找上门来,纠缠不休。总之,格林被一些宗教上的受难者弄得筋疲力尽,他不由得大声疾呼:“我没有担承拯救世人的使徒使命。”于是他去黑非洲寻找一个角色,写了一个失掉宗教信仰的人的遭遇。这个人比利时建筑师奎里在同别人交谈时,一再表白:“我已经退隐了。”“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称为天主教徒。”“神父,假如要我说实话,我根本不信天主。”这是格雷厄姆‘格林的自白呢,还只是一时愤激之言?或者这部作品只是对那些虔诚教徒读者的嘲讽?格林写这部书的本意何在,我们姑且不论。但他以一个失去信仰的人作为书中主人公,却使很多奉他为“领路人”的教徒大为震怒,就连他的好友,另一个英国天主教作家伊夫林.沃也为此感到痛心。“让我向主祈祷,”沃给格林写信说,“这只是你一时气愤,莫林与奎里的绝望结论完全是小说中的虚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格林在《病例》一书中,除了创造出失去信仰的奎里外,还写了另外一些天主教教徒,麻风病院院长、众多神父和修士。他们是不同类型的人,但构成奎里对立面的是两个极其虔诚的信徒托玛斯神父和一个工厂主莱克尔,这两人思想僵化,视教义为神圣不变的教条。后者更在爱天主的幌子下,把自己的年轻妻子当作性奴隶。正是这些教条主义者还包括一个兴风作浪、宣传奎里为圣徒的新闻记者,不仅破坏了奎里终于寻求到的心灵宁静,而且断送了他的性命。作者爱憎分明,立场非常清楚。对宗教怀有疑虑,甚至失去信仰的人却对人类表现出极大爱心;“笃诚的”教徒,只因奉教义为教条,以个人的愚昧和无知强求他人,反而给人们带来伤害。正同格林写的另外几本宗教小说相似,他再一次把信仰放在一个危险境地进行考验,叫信仰同疑虑相互顶撞,制造冲突和高潮。格林写的宗教疑虑被笃诚的教徒视为质疑教义,违反教规,罗马教廷甚至一度对他进行谴责。格林在一次与他人通信时,也曾承认,“……为了忠于自己的想像,因而陷入某种程度‘不忠’于教会的境地。”

在《逃避之路》一书中,有一处他阐述自己对信仰的看法,读之或许有助于理解作者对宗教信仰的看法。格林说:“过去我总把信仰视为风平浪静的海洋,现在这一幻觉一去不复返了:信仰更像海洋上的一阵大风暴,幸运者一下子被卷进去,立刻沉没,不幸的人却残存下来,遍体鳞伤地被投掷到海岸上。”格林自己就是一个被投掷到海岸上的不幸者,但也正因为他这种不幸,我们才有幸读到他一本又一本发人深思的作品,才有幸聆听他讲述某些灵魂受难者的动人故事。

81年入冬,我自欧洲回国,虽应某一文学刊物约稿,记载了我旅英时同这位文学大师的会晤和交谈。文中提到我曾告诉格林,《病例》一书国内电影界有人翻译。稿子寄出后听别人说,原说的译书人并未翻译,只是把原著改编为电影脚本,把情节移植到中国一个边远省份。脚本后来是否拍摄,我没有听到下文。我怀疑这种移植能否成功。英国另一位作家乔治.奥威尔在读了《问题的核心》后也曾质问过为什么故事背景要选定非洲?这样的情节完全可能发生在伦敦郊区,奥威尔说。我的看法是,格林讲述的故事同故事的发生地是有机联系着的。只有在蛮荒之地,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才能显现文明世界的宗教观与原始力量的角逐,才能突出愚昧的虔诚同世俗偏见的无所不在的杀伤力。格林问我中国读者喜欢不喜欢读描写蛮荒异地的作品,或者也意识到小说的背景问题吧。

我译的《病例》于1982年初版发行,1992年我又译了格林为准备写《病例》到非洲旅行写的一本日记《寻找一个角色》。这本日记或许有助于读者了解一个大作家的创作方法。从概念的诞生,素材的搜集,到人物塑造以至情节安排。“日记”叫我们看到作者在完成一部名篇时的孜孜寻觅,看到他苦心孤诣的推敲,也看到他独具匠心的剪裁。感谢译文出版社今天把这两本书合集出版。这不仅满足了我个人多年萦回于怀的心愿,而且也是我国读书界对格雷厄姆.格林这位文学大师的一件献礼。

2007年冬译者于北京

内容摘要: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是最著名的“严肃小说”之一,以刚果殖民地和麻风病院为背景,展现一个精神极度空虚和绝望的欧洲隐居者渐渐走向新生的心路历程,着力于探索精神救赎的可能。书中描述了一个陌生人没有任何明显原因突然出现在一个偏远的麻风病治疗地。这个人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建筑师,他厌倦了世事,对事业、对爱情、对宗教信仰都已走到了尽头。这个麻风病治疗地在黑非洲,在“黑暗的心脏”,主持人是几个天主教神父。他只身漂流到那里,像河面上的一个漂浮物偶然被什么挂住,就停了下来……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叙述一位有名的建筑师,潮水般的庸俗吹捧.令他对工作、生活、宗教、爱情等等人世的一切事物、一切感情均深恶痛绝,终于只身逃避到非洲腹地一麻风病院隐居。然而,即使在这人迹罕到的地方,他仍须正视纷扰的人世。最后,爱与憎的情感又在他身上复苏。可是,正当他内心的病毒自行发完之时,却遭遇了不幸……【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国大师级小说家。他悲观厌世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他作品中“恶”无处不在,暴力、犯罪、背叛、堕落比比皆是,可最惊心动魄的却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他作品中的人物卑琐、绝望至顶点,可是污泥中却能绽放人性的光彩;他称得上20世纪最严肃最悲观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可同时又是讲故事的圣手,是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最具明星效应的大师级作家之一,英国20世纪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之一。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是最著名的“严肃小说”之一,以刚果殖民地和麻风病院为背景,展现一个精神极度空虚和绝望的欧洲隐居者渐渐走向新生的心路历程,着力于探索精神救赎的可能。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格雷厄姆·格林文集
9787532745678
如需购买下载《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译文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精装
页数 380 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08.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61.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英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