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5.0
本书是作者有感而发,通过对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描述或感慨或回忆,在不经意间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真挚感情。
我与蜀道(代序)
第一辑褒斜古道寻踪
蜀道栈阁寻访记
首探连城山
一段湮没的历史
一个拓印世家
马道驿忆旧
龙潭坝往事
秦蜀襟喉武休关
蜀道明珠张良庙
云树暮春越凤岭
铁马秋风大散关
汉唐西安
第二辑嘉陵古道探源
嘉陵古道探源记
嘉陵新源藏区考
沧桑祁山道
烟雨麦积山
西狭史诗
嘉陵瑰宝
神奇险峻五丁关
漫漫古道牵古国
清风明月通天府
翠云长廊接秦蜀
雄视天下剑门关
锦绣成都
第三辑蜀道千古话沧桑
蜀道雄奇多咏叹
秦岭深处话古镇
寻访天下第一驿
陈仓古道说风云
生命之路
智慧之路
战争之路
邮传之路
贸易之路
石刻之路
沔阳六记
蜀道“楼兰”
蜀道风情
附录
《栈道》解说词
继承缺失的文明张老归息褒谷记
古代蜀道示意图
蜀道旅游资讯
蜀道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200年前,盛唐大诗人李白25岁仗剑出游,涉足蜀道,面对雄奇险峻的秦巴大山,写下激昂浩荡的千古绝唱《蜀道难》,使得蜀道和阳关、玉门关、岳阳楼、黄鹤楼一样千古流传,永远定格于中国文化史。
由天梯云栈构成,穿越秦巴大山的古老蜀道,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样,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它使黄河与长江流域两大文明得以交会,中原和大西南得以沟通,祖国版图得以统一。没有它,也许就很难出现强汉盛唐,历史可能就会被改写。
只能归结于命运,我从童年起便与蜀道结下不解之缘。由于家庭蒙难,其实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蒙难,离开城市到陕南乡村落户。村后不远便是巍峨延绵的秦岭,距被专家们誉为“蜀道之始”的褒斜谷口仅几华里,大约从小学五年级起,我就加入了乡村孩子上山割柴的行列,就开始与秦岭打交道。后来又在褒谷口的褒河中学读书。
1964年,我初中毕业考取中专,因政审落选,回乡务农,不是一年半载,而是整整的18年。那一带只要当农民,就注定要与山打交道,每年冬春进山砍柴是最基本、最起码的营生;再是春季采青肥,伏天割牛草,秋季割毛竹,加之修渠筑路,没有哪年不进几次山的。
漫漫年月,也不知在褒谷中奔波了多少个日子,以至对沿线的村落古镇山形水势都熟悉得如同比邻:将军铺、褒姒铺、桃园子、麻坪寺、沙河沟、老丈沟、雷家滩、青桥驿、马道驿、武休关、画眉关……
那些倚山临河的驿道古镇,高低参差的青灰瓦屋,麻石铺就的狭长街道,由赤变黑的铺板门面,家家门前悬吊的黄苞谷、红辣椒,石磨石碾,长镢短锄,屋顶盘绕不散的炊烟,门前蹒跚哼哼的肥猪,在泥水中跑跳的孩子,敞胸奶孩子的女人……再是两岸无言矗立、大海波涛般铺向天边的山峦;始终奔腾不息日夜喧哗的一河流水,构成一幅几分独特几分神秘又千古如是的画卷,总也让人猜测不透,阅读不尽!
自然还有生活其中的人物。由于亘古便为南北通道,每遇战乱,南北数省的人都进山避难,真正五方杂居、回汉交融。任何一处山镇,细查总有十数省人后裔。祖上做官为宦,巨商客贾,学士翰林,青楼名妓,匪类逃犯……都能抖搂出来。百人百性,生计艰辛,加之山高皇帝远,形成种种奇风异俗,也更让人瞠目结舌!
招夫养夫,站门汉,拉帮套,搭干亲,认干娘,错综复杂,亲上扯亲。加上山地“认熟不认生”,常是一个街镇、整条山沟全是扯皮儿亲戚,有难共当,有福同享,来打发孤寂艰辛的日子。
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人的命运也常大起大落。记得生产队伏天为耕牛储备饲草,曾住过一家。主人系生产队长,早年经商流落至此。一个相当精明的汉子,在公路边筑起几大间瓦屋,院落亦相当开阔,屋后便是柴山,又有溪水流过,真正柴方水便。老婆身形秀气,两个娃儿牛犊般壮实,家中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一应俱全,当时称得上殷实富足人家。让我们这些平坝农民都羡慕不已。岂料,再去时已情形大变。先是,老婆清晨在河滩巨石晒粮食,中午让孩子看守,本来晴日当空,谁知秦岭深处落了暴雨,洪水突然袭来,顿时淹没了河道,眼看粮食、小儿子被洪水吞没,大儿子去救弟弟,也没有上来,老婆急疯了,扑下去救两个孩子,结果母子三人同时毙命!接着,莫名其妙一场大火,把一院房舍烧得精光。转瞬之间,家破人亡,只剩得光棍男人孑然一身!但这个人并没有被击倒,再见他时,在烧焦的山墙下搭个偏厦暂且栖身,依然当生产队长,依然带着山民们整日出坡干活,说话依然干脆,猛显苍老的头颅宛如雕像。我由此明白了何为男人,何为毅力与坚强!
这一带山区妇女也给人留下至深的印象。秦岭南麓,那条如带似练的褒水蜿蜒于清山秀峰之间。柔风嫩雨,水土使然,亘古便出美女。进谷十里便是褒姒的故乡。常见土院茅舍中闪动着身形秀气的女子,与男子一般坚韧勤苦,也常手提砍刀出坡拖毛竹,砍柴火;背着背篓掰竹笋,扯猪菜;背着娃儿在河边洗衣,携带土产下坝赶集。若遇男人出坡狩猎伐木致残,横遭祸事,却是遇惊不乱临危果敢,替代男人为一家生计奔波,实在过不下去,便断然牺牲自己,再拉扯个男人上门,来支撑这行将倒塌的家庭!
当年拉柴火时,曾在褒姒铺见着一个女子,衣衫简朴,赤着双脚,代替牲口,推着石磨。先没在意,后来才见这女子以苦为乐,推磨姿势十分优雅,因出力流汗面若桃花,身材也异常匀称秀气。四周是青青的山峦,一河清澈见底的流水,参差的古镇和袅袅的炊烟,这一切都因为那推磨的女子而显得古朴和谐又充满生机。
多少年过去,那推石磨的女子犹如被摄进镜头的底片,时时显现,竟比那些浓妆淡抹,仪态万方的女子要清晰得多。我由此知晓了美是朴素的,犹如真理是朴素的一样。
“文革”时期,在褒谷口建造石门水库,放弃了勘探10年之久、进谷5公里的坝址,喊着“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口号,在谷口建坝,致使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石门及石刻,褒谷24景,褒姒故里以及沿线村镇皆淹没于一片浩渺大水之中。
修建水库,惠国利民,无可非议。但愈是消亡的东西便愈让人怀念,愈能勾起人的记忆,愈能增加人的想象,而这一切都恰恰是进行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因素。由此积淀的“块垒”曾写进以秦岭山地为背景的两部长篇小说《山祭》、《水葬》。
对古道的历史文化风情风物产生兴趣起于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放创作假期间,当时曾写出一组收入本书的《古栈道风情》,《汉中日报》连载后又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由此知晓些古老蜀道的价值。开始注意阅读这方面史料,并多次间隔性实地考察。
真正深入是从北京学习归来之后,较为系统地阅读方志典籍,搜罗碑刻拓片。尤其1992年应汉中市政府之邀,承担大型历史文化系列专题片《栈道》的撰稿,曾从始至终,跟随摄制组拍摄了穿越秦巴大山的陈仓道、傥骆道、米仓道、子午道,并全程走完汉唐时期的褒斜道与金牛道!
常常,在已没了人烟的万山丛中,面对无言的青山,湍急的溪流,残留于悬崖峭壁之上的石梁、栈孔、碑刻、碥道,伫立呆看,只觉一股气势迎面扑来,遗痕处处,动人心魄,让人深深为古人的胆识、气魄与智慧激动。为什么偏偏是这种形制状态,而不是别的形制状态?为什么只发生在这里,而不发生在别的什么地方?为什么同样一段古道,秦汉、隋唐、明清却各有自己的形制?古人究竟出于何种思考……
一切都让人感叹不已,思量不已,深感自己才刚刚开始阅读一部无尽的大书。
正是从那时起,中断了从事20余年的文学创作,中断了一部刚刚开头的长篇小说,朋友惋惜,我却明白,偶然中有必然,受喜爱文史的父亲影响,原本对历史的兴趣并不在文学之下。之后,历时10年,多次考察褒斜、金牛、米仓、子午与陈仓道,对古道在人类生存、征战、迁徙、邮传、贸易、咏叹中的诸多功能,沿途群众的生存状态,风土人情详尽了解,以古道兴衰,究历代成败,写了百余篇历史散文及与蜀道、金石、拓印相关的4部人物传记,1999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上下两卷、60万字的《山河岁月》,相关单位研讨,报刊亦多评论,自然也有局限不足,又经数年沉淀,这次修增删减,按蜀道主脉顺序编排,长文短章相间,兼及人文风情,以利于读者阅读和实地旅游。毕竟,这足以和万里长城媲美的古老蜀道,应该让更多的人知晓。尽管沧海桑田,兵毁火焚,这一古代奇观几乎消失殆尽,但好在山川河流,关隘格局古今并无太大变化,蜀道沿途青山绿树依旧,夕阳流水依旧。且让我们沿着古老的古道,去窥探当年蜀道的威武神奇,去瞻仰蜀道的魅力风采,也了解和认识千百年来蜀道沿途群众的风土人情,生存状态和关于他们长长的叙说不尽的美丽动人的故事……
后记
算算,已在古蜀道穿越的这片土地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访探和写作蜀道也近15个年头。20世纪末,曾把与蜀道相关的人物传记及文章合编为上下两卷,60万字的《山河岁月》,交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过后,陕西作协,太白社曾举办过一个相当热闹的研讨会,引起过文坛及一些蜀道专家的关注。在肯定这种探索的同时,也有不止一位友人指出,应再纯粹一些,再文学化一些。但一直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
中国旅游出版社从出版图书的角度、读者的角度提出修改建议,要求内容长短结合,深入浅出,浑然一书,再是要增强亲历、亲闻、亲见,贴近现场,也就贴近了读者,这原本也是作者应努力做到的事情。于是,几番增删,修旧补新,除了文字,又补拍照片,尽量努力,减少缺憾,由冬至春,数月乃成。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探访蜀道的过程中,有几件事影响至深,一是拍摄《栈道》承担撰稿,历时一年,漫漫十载探访,写作蜀道由此肇始;二是采访写作保护石门石刻的公路专家张佐周,写成5万余字的传记《功在千秋》以致张老十年后去世归息褒谷;三是阅读由文学书籍转至方志典籍、传记史料,藏书由17架增至21架多为此类书籍。此次成书,为不影响读者整体兴趣,采取附录方式,收进历史文化专题片《栈道》;因5万余字的《功在千秋》改为5000余字的《一段沉没的历史》,为使有兴趣的读者窥其始末,把写张老归息褒谷的文字《继承阙失的文明》收进附录。再是列出参考书目,供有兴趣的读者做进一步探究。尽管有如此思考,临到交稿,又心存忐忑,因为书稿最终还需得到读者的认可,岁月的认可。唯希望因了这册拙作,更多的人能认识、了解和热爱蜀道。毕竟,它是和长城、运河一样有过的辉煌啊!
王蓬
2008年8月10日
由天梯云栈构成的古老蜀道,一直为历代文人骚客歌咏和神往。长期生活于斯、熟稔于斯的陕西作家王蓬的专著《中国蜀道》,再次向世人展现蜀道的独特魅力。横贯秦巴大山的蜀道,在人类的生存、战争、迁徙、邮传、贸易等诸多领域都积淀着厚重、独特又有些神秘的文化。《中国蜀道》一书以史学的视角看蜀道,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作品受到陈忠实、贾平凹等名家和多位蜀道专家称赞。 由天梯云栈构成的古老蜀道,在数千年间穿越着秦巴大山,也如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样穿越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重重关山,在人类的生存、争战、迁徙、邮传、贸易、交融等诸多领域积淀着一份厚重、独特又有些神秘的文化,有待人们去探幽发微,去猎奇览胜。 长期生活于斯、熟稔于斯的作家王蓬曾以秦巴大山为背景,写出过长篇小说《山祭》、《水葬》,又毕十年之功,全程走完多条汉唐古道,对古道诸多功用、沿途群众生活状态、风土人情详尽考察,深入梳理,细致描绘,能使广大读者因汶川地震对锦绣四川产生的关注与牵挂,在更深层面上得到认识和了解j更能沿着作者笔下的古老蜀道去感受巴山蜀水灵秀优美,独特且神奇的魅力。【作者简介】 王蓬,当代作家,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汉中市文学期刊《衮雪》主编。1948年11月11日王蓬出生于西安。1958年因父亲的历史错案随家迁至陕西省汉中市张寨村,1964年中学毕业后务农18年,1982年因创作成绩优秀,破格调汉中市群艺馆。后在鲁迅文学院、北大首届作家班学习四年。王蓬1973年开始创作,至今发表400余万字,其中个人专集10余种。主要著作有《王蓬文集》、长篇小说《山祭》、《水葬》,中短篇小说《油菜花开的夜晚》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蜀道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3235344 《中国蜀道》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旅游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80 | 印数 | 6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