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地图

掌中地图

陈芳明,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6.0

书籍简介:

本书是陈芳明的散文集,分为“记忆地图”、“情感地图”、“文学地图”、“作家地图”四部分。作者是百分之百的台湾本土作家,笔调细腻、丝丝入扣,读来惬意,对大陆读者了解台湾文学和台湾的文化意识也很有帮助。书名《掌中地图》意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想像空间,都有一幅心的地图。

书籍目录:

序一“台湾学人散文丛书”总序/周志文

序二流放与回归评陈芳明散文/尉天骢

第一辑记忆地图

相逢有乐町

残毁之门

胀痛的乳房

鳗鱼

柏克莱

植满荆棘的梦土

聚散

青春的闸门

旧城迷宫

激流乱云

稻浪

风湿

第二辑情感地图

秋渡华盛顿湖遥寄余光中先生

深夜的嘉南平原

向晚的瓦尔登湖

彩色玻璃窗

鹭鸶的国境

雾社苦雨

涩味灯光

隐喻的枫

时间长巷

雾是我的女儿

远行的玫瑰

风中音乐

熄灯

旅行

自怜

第三辑文学地图

缓慢,持续缓慢……

我与现代诗的分合

迷人的六0年代小说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文学经典与文学庆典

文学阅读

文学想像

文学经典

第四辑作家地图

秋天的签名式

寻访川端康成

美与痛

楼上

霜雪涌路

人间白荻

她自己的书房林文月的散文书写

作家生涯是一种天谴叶石涛的文学道路

情欲优伶与历史幽灵写在施叔青《行过洛津》书前

光之舞踊吴明益自然写作中的视觉与听觉

从父祖之国到妈祖之土初读陈玉慧《海神家族》

摩登台湾.摩登上海读《历史很多漏洞》与《海上说情欲》

狼与猫与蛇重读朱西宁

典范的追求杨牧散文与台湾抒情传统

回归年代诞生的前夜论洪素丽的诗

毁灭与永恒张爱玲的文学精神

文化的表情与心情读余秋雨的《山居笔记》

前言

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源流既深,影响又广,完全是在西方文学家的意料之外。西方有散文,但在文学的比重上,一向甚轻。举例而言,由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最多的是小说,其次是诗,再其次是剧作,几乎没有靠散文得奖的。在中国则不然,中国传统把文类分成韵、散两类:韵文指广义的诗,而无韵的就是散文。散文几乎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全是它的范围。唐代韩愈提倡古文,是表示与当时的骈俪之风不同调,而明代中期之后所标举的“古文”,是与考试应制时所写的“时文”(即八股文)区隔,而古文指的是传统散文,都是熔铸经史、陶冶百家的。明清以来的古文选家都持这个看法,比如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林云铭的《古文析义》、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以及坊间最容易看到的《古文观止》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散文在中国不仅包罗广大,甚至是文学的主流。当然,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诗”是言志的,志比较个人化,所以诗中容许有自我意识;而“文”是载道的,道往往是由社会集体所形成,所以论文时多重视文中所含的道理是否充足、是否客观,作者的个性反而较为淡薄。这使得中国传统对诗的态度较轻松,而对散文的态度则较严肃。

然而“五四”之后,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散文改变了熔经铸史的传统,从而向纯文学靠拢,变得更纯粹、更有艺术性简言之,是所谓的散文“诗化”。这样的处理方式当然有所建树,它使得散文摆脱历史的纠葛,重新在文学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然而也有缺点,散文在无形中被窄化了,邯郸学步地跟随着诗的脚步作为纯文学中的一个文类,其存在的意义都不禁令人怀疑了。

有人说“五四”以来的文学解放,是自明代晚期的文学中得到启发,这个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晚明文学有一特色是诗论发达,大部分有特色的文学见解是在诗的讨论中发展出来的,譬如公安派的主要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原是诗论。然而,晚明甚至整个明代像样的诗人很少,真正能够流传百世的诗作也不多,倒是晚明文人在散文革命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把传统散文“载道”的观念扭转了回来。“五四”时期的文人强调晚明的“小品精神”,其实是有点弄错了,小品并不是指散文要轻薄短小,去表现“小处的美”。晚明文人搬出小品,其实是要与经邦济世的传统散文信仰相对抗,因为过分耽于大道,往往会丧失自我。所以,这种“小品精神”即自由创作的精神,强调自我意识与自我风格,与形式上的大小长短反而没有什么关系。

“五四”以来的文学革命,可以说是延续了晚明的精神,部分散文的“诗化”,其实可视为散文朝“言志”方向发展。然而散文并不等于诗,不论在其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比诗更宽广的空间,“言志”固然可以,“载道”亦无不可,不过“道”不再是以往集体认可的圣贤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五四”之后的散文,如果仅以文学的范围来讨论,比以前有更大的创作和发挥空间。但事实上,中国的散文舞台看似热闹,其实岑寂,在散文创作的质与量上反而无法与传统相提并论。

台湾的文学,基本上是承袭着中国传统文学的源流而来,但因海峡的阻隔,从上世纪中叶之后又逐渐发展成一种与大陆不太相同的文化与文学环境。台湾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传统的价值从未受到大的冲击,学校语文教育的古典部分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仍然使用传统汉字,并没有使用后造的简化字。其次,台湾为一海岛,与海外接触是生活中的必要。台湾人虽不抛弃传统,但通过与外界的频频接触与碰撞,在很多方面可能更加多元和开放,文学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尽管海峡两岸的文化与文学环境有差异,然而文学不见得都会依照一定的公式来发展,何况文学也没有公式。整体而言,近六十年来的台湾社会虽有起伏,但起伏不大,也不险峻。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这样的环境不见得都值得庆幸,因为处在这种环境的人,比较缺乏惊涛骇浪式的生活经验,激荡不出昂扬愤激的生命力,因而也难以创造出开阖宏肆的有“伟大力”的作品。欧阳修就说过,“文必穷而后工”,生活上的跌宕有时反而是文学追求上的宝贵动力。

在这套“台湾学人散文丛书”中,我们邀请了几位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挑选和整理了他们有代表性的作品,希望藉由这套丛书,让大陆读者来了解台湾的散文。为什么这丛书上面冠以“学人”一词呢?这是为了有别于一般的文学散文家。这批“学人”散文家,他们在文学创作之外还有另外的学术本业,或者在他们的散文作品中透露出更多的知识分子的关怀。与传统的知识分子不同,他们的关怀不见得只放在“经邦济世”上面,在如今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中,他们的关怀也是多方面的。这套丛书挑选的“学人”中间,极少数出身于中国传统文学,但大部分不是,比如有研究外文的专家,有历史学者,有建筑家,还有研究环境科学的科学家……他们的文字都好,创作也丰,在台湾都被视为重要的散文作家,而且可能比一般的文学散文家更具有文化意识和终极关怀。他们的作品往往会更多地引用典故,乃至最前沿的知识,所以更容易反映台湾社会的多元状况。

当然,文学有自己的生命,文学不见得为其他事物而存在。透过文学来了解社会当然可以,但文学的目的似乎远不止如此。文学不只是被动地反映社会,有时候,文学更影响了社会,左右了社会的价值,甚至于自己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

我们期望这套丛书的顺利问世,一方面使得台湾的文学作品有机会让更多的大陆读者读到;另一方面,也使得海峡两岸的当代文学彼此激荡、生生不息。

二00八年戊子春日周志文谨序于台北市诏安街永昌里

内容摘要:

  若将人生比喻为手掌,那你走过的痕迹,就是烙印在掌中的掌纹。在这一册书中,每篇散文都像一条掌纹,描绘了作者陈芳明的人生转折。动人的文字背后,迷离的记忆仍旧鲜明,让读者彷佛进入陈芳明爱、欲、生、死的记忆时空中。  陈芳明,当代台湾文学和史学研究学者,著有《含忧草》《镜子和影子》《诗和现实》《危楼夜读》《风中芦苇》《梦的终点》《典范的追求》等作品。近作《昨夜雪深几许》获台湾2008年开卷好书奖。现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本书为其又一部散文作品集。【作者简介】  陈芳明(1947-),当代台湾文学和史学研究学者,著有《含忧草》《镜子和影子》《诗和现实》《危楼夜读》《风中芦苇》《梦的终点》《典范的追求》等作品。近作《昨夜雪深几许》获台湾2008年开卷好书奖。现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掌中地图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台湾学人散文丛书
9787208084414
如需购买下载《掌中地图》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掌中地图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 的主题关于 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