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年代:2014
定价:30.0
2014年年初,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艺术家李梓的去世,勾起了几代人对中国译制片辉煌年代的追忆。4月18日和19日,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辉煌岁月——上译厂配音艺术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晚会更是吸引了众多“声粉”的追捧。于是,10月1日2日,这台晚会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作为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导演与演员的孙渝烽先生,经历了中国配音时代的辉煌与衰落,他喜欢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且几十年笔耕不辍把它们记录下来,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孙先生一直抱有出书的愿望,借着今年几件关于追忆的活动,他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希望更多的“声粉”了解那些幕后的故事,也为纪念一代配音艺术家作出努力。每篇文章记录的人和事儿,都是作者的亲历,鲜活而生动。
自序 人生不易
序一(张瑞芳)
序二 (苏秀)
那年头,这样译制“内参片”
陈叙一,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奠基人
邱岳峰,你不该走得这么早
尚华,嗜“配音”如命
毕克,高仓健的中国声音
从主演到配音的卫禹平
李梓,好声音永驻人间
孙道临的点滴小事
怀念瑞芳老师
喜剧大师——韩非
我眼中的帅哥康泰
个性鲜明的温锡莹
“大声说话”的胡庆汉
“晚景凄凉”的富润生
好人于鼎
杨文元的坎坷人生
盖文源:一块配音的好材料
刘广宁:以声传情 以情夺人
曹雷:“林岚”转到幕后
童自荣:中国版佐罗
赵慎之、苏秀的战友情
附录一 我的父亲母亲
附录二 我和我的家人
后记 衷心感激
《那年月我们用声音造梦:记译制片配音的人和事儿》,作者孙渝烽以译制导演和演员的身份,把自己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亲身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22位配音艺术家的人生故事,他们包括邱岳峰、毕克、李梓、孙道临、张瑞芳、曹雷、刘广宁、童自荣等。孙渝烽的文字平实生动,那些不加修饰的描述,发自内心的喟叹,记录了一段值得缅怀的历史,它是关乎个人的记忆,也是伴随“经典好声音”由辉煌到平淡的集体记忆。
适读人群 :译制片时代的中老年“粉丝”。
让我们读一读这本书和责任编辑的所感所悟吧!向东方出版中心责任编辑刘挺女士致以敬礼!
让爱难成往事——《那年月 我们用声音造梦——记译制片配音的人和事儿》诞生记
文:刘挺
2014年的文化活动中,“译制片”当是一个热词,它缘起于2014年年初,配音艺术家李梓的逝世,伴随着让人着迷的“简爱”等声音的远去,怀念、纪念这些声音的活动渐起:《辉煌年代——上译厂配音艺术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配音晚会被安排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和上海大剧院两地演出四场。当那个与一代人关系密切的“译制片”的年代渐行渐远的时候,演出盛典既引发追忆、又向那个年代做最后的告别与致意。
那是盛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译制片、译制片配音的辉煌年代,它培养了一代人的听觉习惯:看译制片中的外国人,听契合人物性格特征的中国声音。那些译制片以及附着在上面的配音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成为耳熟能详的声音,成为译制片爱好者痴迷的声音……简爱、罗彻斯特、艾丝美拉达、佐罗、叶塞尼亚、杜丘等,每一个声音都有与它如影随形的荧幕形象,每一个形象都深深地印在那一代影迷的记忆中,正因为此,4月份在北京的两场演出才会引来无数“声粉”的热烈追捧,使得演出时间大大超过了预期。而对上海而言,上海电影译制厂和它的配音艺术家们才是创造那个“辉煌年代”的大本营,“声粉”会多、表现会更积极,所以,他们早早地开始期待10月在上海的演出了。
时间进入到8月底,离上海的演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作为演出的参与者、作为译制导演和演员的孙渝烽先生突然产生了一个动议,将自己辛勤笔耕多年、散见于报刊的文章集结出书,对自己是个交代、对他亲历的那个“辉煌年代”也是一个交代,而且要赶在上海的演出之际见到书。
当我得知这个选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时间在哪里”?如果错过了演出节点,该书的出版意义将大打折扣。可是一个月见书,对于我们这个向来重视编校质量的出版社来说,实在是难以想象,连我们主管图书主业的副总编辑都觉得按时出书“够呛”。在快速浏览了稿件后,即被特殊年代译制片“诞生”的幕后的故事所吸引,被那些老艺术家的坎坷人生所打动,每一位配音者的故事都是与作者相互触碰的记录,都是血肉丰满的情感交流的结晶,集合起来就是一部关乎译制片以及配音艺术家们的个人记忆史,是时代背景下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的真实记录。作为译制片“声粉”的一份子,那些文字让我重拾了一段时光的记忆,在那文化活动匮乏、电影资源稀缺的时代,哪一部电影不是看过多次而欲罢不能,多少台词段落都能背诵。现在,“辉煌年代”的演出给了“声粉”一个纪念的平台,集中追忆、怀想与共鸣。然而,几场演出固然让人期待,但毕竟那只是“一时之快”,演出终有落幕时,如何让“声粉”们的爱可以延续,如何在回顾那年月的译制片的同时,回味自我成长的轨迹,看来,只有纸质书可以担当起这一功能了:随时翻阅、随时回忆、随时温暖。而且,不仅要做文字,还需要增加CD音频,还能与时俱进地以二维码扫描链接的方式弥补碟片容量的不足,去重温多的经典好声音。当然,如果错过了演出的时间节点,相当于错过了一批目标读者群,现场能够买到书,而且是配了碟片的书,对观众来说就是锦上添花的好事!几经犹豫之后,我还是决定冒一次险,干吧!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我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这本书的出炉过程中:定书名;走选题申报的程序;与出版科制定每道工序的时间节点;一审的同时,落实二审和三审;整理并寻找译制片的电影海报、剧照,并对作者提供的照片资料进行编号;落实音频剪辑,并为CD碟片的复制联系厂家;为封面设计提供思路,为版面设计寻找参照,同时将所有的照片做好图注与说明;三审与校对几乎同时进行;确定封面并做局部修改;制作CD母盘,确定盘面设计;选择经典译制片及配音片段,落实二维码链接,亲自试验下载收听效果……当时间节点尽在掌控之中时,开始加紧联系上海大剧院的演出签售,与发行部落实签售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
那个时候时刻被焦虑困扰,真是恨不能长出三头六臂来!好在,在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下,这本叫做《那年月我们用声音造梦——记译制片配音的人和事儿》的书配盘,赶在上海大剧院《辉煌年代——上译厂配音艺术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配音晚会的演出日出现了。
演出现场,购书的场面火爆,甚至一度失控。作为责编,百感交集,一个月的辛苦一笑而过。
回顾整个书配盘的出版经过,有几个关键环节必须要提一下:1.作者已经七十多岁的年纪,平时的文章都靠手写,如果没有为他发表文章的重要平台上海采风杂志社在文字转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提供了全部的电子文档,出书时间将无法保证;2.如果作者手中没有大量的一手照片,本书的丰富程度将大打折扣;3.如果没有音像社的老领导对作者提供的大量音频资料进行编辑筛选,没有平时积累起来的音像制品复制单位的人脉关系,CD光盘及数码链接的设计将会落空;4.如果没有社内社外各个环节的具体责任人协同作战,这本书的按时出版真就“够呛”了。所以作为责任编辑,在此一并感谢!
(最后是一组海报,让我们追忆那些黄金岁月。)
附赠译制片录音剪辑CD两张,二维码扫描可以下载收听六部译制片录音剪辑,及多部译制片片段。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那年月,我们用声音造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47307243 如需购买下载《那年月,我们用声音造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东方出版中心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那年月,我们用声音造梦是东方出版中心于2014.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909.2 的主题关于 译制片-配音-电影史-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