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5.0
本丛书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现代文学中的汉语形象”和“文化全球化与90年代文艺转型”的结项成果,也是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和长江学者支持计划项目成果。丛书以现代文学中的汉语形象为研究对象,在总结现代文学语言传统的基础上,为21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及其民族性的生成提供新启迪;同时,从全球化视角对近十多年来中国小说、电影、电视、网络文学、诗学等相关现象作了个案分析,由此勾勒出当前中国文艺的转型轨迹。结合贾平凹和铁凝等具体个案,对中国当代文艺转型现象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导言
一、意象溯源及其美学内蕴
二、意象与写实的融合及其意义
第一章 意象写实艺术的形成
二、初露端倪:《古堡》《太白山记》《浮躁》等
二、渐成风气:《废都》《白夜》《高老庄》《秦腔》等
第二章 意象写实艺术的语言取向
一、今言古韵:现代汉语与古语交汇
二、本义与直觉:词的诗性本义与直觉效果
三、短句与闲话:贴近生活的本真节奏与情态
第三章 意象写实艺术的形象建构
一、以意写实:整体意象统摄生活流程
二、写实寓意:象征手法渗透现实情境
三、意实交融:放弃典型趋向抒情意境
第四章 意象写实艺术的美学途径
一、自然化生的情节模式
二、古典调谐的时空结构
三、日常说话的叙述语调
第五章 意象写实艺术的美学境界
一、碎片连缀的拙朴苍茫
二、视像呈现的空灵意趣
三、生活原态的美丑含混
第六章 意象写实艺术的深层动因
一、生存动因:感性碎片的诗性修饰
二、人格动因:现实关怀与个体超越
三、审美动因:祛魅世界的复魅渴求
四、文化动因:自觉守卫与双重回归
第七章 意象写实艺术与中国现代文学两大传统的重汇
一、社会召唤的现实关怀:现代现实主义传统的发展演变
二、心灵自主的诗意慰藉:现代抒情意象传统的大致脉络
三、融汇中的回归:传统韵味与现代意识的叠映
结语 意象写实艺术的意义与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日常沉迷与诗性超越:贾平凹意象写实艺术》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意象写实艺术的形成、意象写实艺术的语言取向、意象写实艺术的形象建构、意象写实艺术的美学境界等。
《日常沉迷与诗性超越:贾平凹意象写实艺术》尝试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入贾平凹作品的内部结构和美学构成,并努力勾勒出意象写实艺术的生成语境。首先描绘出意象写实艺术形成的大体过程,在描绘过程中突出意象写实艺术的美学因素,然后从语言取向、形象建构、美学途径和美学境界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测绘,最后总结形成这种独特模式的深层动因,并把意象写实艺术放置到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和抒情意象两大传统之中,对这两种传统的发展以及内在困境进行简要的评述,由此彰显意象写实艺术与两大传统的历史关联,突出意象写实艺术对两大传统实行融汇的意义。结语则进一步把意象写实艺术放在中西文学百年交往中看待,评价它扬弃现代传统,回归古典传统的时代意义以及多方原因造成的局限。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日常沉迷与诗性超越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现代文艺与文化转型丛书 | ||
9787303141180 如需购买下载《日常沉迷与诗性超越》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