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65.0
人类学进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其中人类学的中国化呼声一直不绝于耳,然而只有在回答什么是人类学的中国化、人类学的中国化要化什么、人类学的中国化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后,人类学的中国化建设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抛弃那些“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根据中国人类学的自身发展状况,夯实国内与国外民族志的田野基础,在田野中修正与完善人类学的原有理论,我们才有可能在经历漫长学科建设期后迎来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转折点。本文通过梳理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百年实践、20世纪30~40年代人类学研究中的北派和南派、20世纪50~60年代台湾人类学研究、20世纪70~80年代香港人类学研究、1978年以后的大陆人类学研究、大陆人类学的学科分野、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与域外思路、走向中国人类学的知识生产时代等内容,以期揭示中国人类学本土化与学科化的路径与方向。
导论 人类学学科知识的东渐与人类学的中国本土化诉求 第一节 人类学知识的学科生成及其理论流派 一、人类学知识的学科演化 二、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第二节 1949年以前的中国见闻录与中国田野调查 一、著述众多的中国游记与见闻录 二、人类学家的中国田野调查 第三节 中国人类学的早期发展与本土化诉求 一、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西方人类学理论 二、海外留学计划与中国人类学的早期学科化 三、人类学中国本土化目标及其达成难度第一章 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百年实践 第一节 人类学中的中国人类学命题 一、关于中国人类学命题的两种观点 二、中国人类学知识生产的内卷化 第二节 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实践 一、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学者的本土社会研究 二、20世纪50-80年代台港人类学的中国经验 三、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类学拟建构普适理论 第三节 人类学本土化的若干问题 一、人类学本土化的相关提法 二、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 三、人类学本土化的终极目的第二章 20世纪30、40年代的北派与南派 第一节 科学观、功能主义与中国人类学 一、 蔡元培与中央研究院的民族学 二、吴文藻与燕京大学的社区研究 第二节 北派的社区研究实践 一、“类型”的启示:从《禄村农田》看费氏关怀及其实践 二、深层的“摆”的“游戏”: 田汝康笔下的芒市边民 三、 祖先的人格:《祖荫下》与许烺光的心理人类学启蒙 第三节 南派的国家理想与民族文化论究 一、古史辩 二、地理、文物与制度 三、语言与赫哲研究 四、赫哲故事 第四节 小结第三章 20世纪50、60年代的台湾人类学 第一节 台湾的大学与研究院 一、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 二、“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三、学术传统与出版物 第二节 南岛语族研究的学者群及其成果 一、第一代人类学家 二、第二代学人的成长历程 第三节 小结第四章 20世纪70、80年代的香港人类学 第一节“后备中坚”(backroom boys):Hugh Baker笔下的 香港人类学 第二节 大学、学会与刊物出版 一、香港高校及其人类学设置 二、香港人类学会 三、刊物出版 第三节 香港人类学的学科建设者 一、从水上疍民到都市人家 二、人类学系的“台湾学团” 第四节 小结第五章 1978年以后的大陆人类学研究 第一节 留学海外者的村庄民族志 一、汉族村庄民族志研究 二、少数民族村寨民族志研究 第二节 机构集体合作的区域(村寨)研究 一、汉族社会的区域研究 二、少数民族区域(村寨)研究 第三节 经典田野点的重访(追踪)研究 一、重访汉族经典田野点 二、追踪研究少数民族田野点 三、褒贬不一的重访(再研究)第六章 大陆人类学的学科分野 第一节 嬗变中的人类学学术传统 一、人类学与民族学名称的交替使用 二、由异文化转向本土社会的文化研究 三、多样化的民族志书写 第二节 大陆人类学学科的模糊边界 一、1949年以前的南北派其实是英美与欧陆传统的体现 二、1949年以后中国高校人类学的发展情况 三、国家学科名录中的人类学归属 第三节 大陆人类学的相邻学科 一、研究对象相近但方法不一的人类学与民族学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差异大的人类学与社会学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不一的人类学与历史学 四、研究侧重点不同但方法相近的人类学与民俗学 五、建构人类学的学科体系第七章 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与域外思路 第一节 大陆高校的人类学学科建设 一、以民族学为主的学科建制 二、以人类学为主的学科建制 第二节 台湾高校的人类学学科建设 一、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暨研究所 二、“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第三节 香港高校的人类学学科建设 一、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 二、香港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三、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 第四节 澳大利亚高校的人类学学科建设 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二、悉尼大学 三、麦克奎尔大学结语 走向中国人类学的知识生产时代 第一节 人类学的全球化时代还未到来 第二节 中国人类学知识生产需要思考的两个问题 一、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权力非对称性问题 二、功能—结构主义式的社区研究利与弊 第三节 中国人类学知识生产的三种方式 一、海外民族志 二、国内民族志 三、中国古典历史文献解读后记
人类学进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其中人类学的中国化呼声一直不绝于耳,然而只有在回答什么是人类学的中国化、人类学的中国化要化什么、人类学的中国化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后,人类学的中国化建设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抛弃那些“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根据中国人类学的自身发展状况,夯实国内与国外民族志的田野基础,在田野中修正与完善人类学的原有理论,我们才有可能在经历漫长学科建设期后迎来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转折点。《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中国化与学科化》通过梳理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百年实践、20世纪30~40年代人类学研究中的北派和南派、20世纪50~60年代台湾人类学研究、20世纪70~80年代香港人类学研究、1978年以后的大陆人类学研究、大陆人类学的学科分野、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与域外思路、走向中国人类学的知识生产时代等内容,以期揭示中国人类学本土化与学科化的路径与方向。【作者简介】苏敏,教育学博士,西北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职业化、创新管理,主要从事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发表学术论文《从学生主体的角度论普通高校排球课的教学改革——论北京市普通高校排球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改革》《体育类专业大学生教育投资风险研究》等,并完成多个研究项目。女,博士,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2009-2010)和印度国际大学访问教授(2012-2013)。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南传佛教、性别与发展等。现已出版专著6本,参编、参著14本,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人员基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等以及横向基金课题30余项。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中国化与学科化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3026239 如需购买下载《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中国化与学科化》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6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48 | 印数 | 800 |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中国化与学科化是知识产权出版社于2014.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C912.4 的主题关于 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