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沉浮人生

老舍的沉浮人生

蒋泥,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40.0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阐述老舍真实的一生:他是怎样从一个满族贫苦少年,一步步登上中国文学峰巅的,在此过程中哪些人和哪些机会起到了关键性的转折作用,他为什么能出国、要出国,满族身世、旗人作家和欧美经典等对老舍有着怎样的影响,老舍的情感生活经历与动荡世道及其对他酝酿《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正红旗下》等一篇篇经典作品的关系。最后独家揭秘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关系之谜。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旗人世家与非凡小儿

第一节出生与来历

第二节辛酸的幼年

第二章喷薄的朝阳

第一节母亲与刘大善人

第二节求学期的机缘

第三章伦敦五年

第一节出国导因:失意的爱情

第二节伦敦东方学院的教书匠

第四章沉浮人生

第一节早期的阅读与创作

第二节错失的缘分

第三节做妻子那么不容易

第四节崛起山东

第五节烽火与流亡

第六节落叶无限愁

第五章美国之行

第一节赴美行程

第二节勤奋著书

第六章冰火世界

第一节激情岁月

第二节奇迹是怎样诞生的

第七章大师之质

第一节众人眼中的老舍

第二节如何成就巨著

第八章好了歌

第一节终极磨难

第二节沉湖之谜

第三节余波: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

附录一:老舍著译年表

附录二:根据老舍小说改编成的影视剧目录

后记

前言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老舍是北京人,在腊月出生。这首童谣写的正是北京腊月的习俗,写的是一年里中国人最吉祥、最喜庆的日子:脸上挂甜笑,风中飘醉香;逢人说好话,遇事各顺让。家家户户忙进忙出,烧鱼肉、蒸馒头、贴喜钱,无非就为正月过年那几天,能够安然坐下来海吃海喝海玩一阵子,不知不觉间,就把过去的一年,埋入了其乐融融的光阴深处。证明人之为人,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痛苦、不幸,但他们又都是向“喜”而生,愿意苦中作乐,怀了感恩的心,在知足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的。

北京人自然就与其他地方的人有了区别,他们有着特殊的灵气、坚韧的性格特征,端赖这里的宫殿、城墙、阁楼、茶馆、酒店、山水、胡同……赋予。

北京是古都,在她的北部、西部和东部,群山绵延,壁立环拥,南接千里大平原,地位显要,占领了她,就等于拿下了长江以北的广阔天地。因此,建城至今三千余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使北京人见惯了王朝的兴亡更迭,见惯了王侯将相一夜里沦为阶下囚、马前卒的戏剧人生,也见惯了草民百姓转眼间蟒袍加身的激情场面。北京人的命运,多半已和这座城市结为一体。

老舍笔下的北京,正是一座苦难和荣耀并存,有着深厚历史意蕴和皇城血统的老城。

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天然就带了国都皇城的优厚基因,典型的北京男人无论贵贱,在外地人面前,便自觉不自觉地自命为大爷,享受、嬉戏人生;出门独处时,则内方外圆,如同这里的城墙,进可攻,退可守。即使关注政治时局,也仅仅为了更好地回避厄运,作乐消闲。他们并不太愿意承担什么社会责任。

老舍成人、立身基本上是在英国和山东等地完成的,他身上独立自强的成分居多,大爷的脾气未曾染上,创作时,他才能跳出其外对北京的风土人情进行反思、观照,并提升到国民性的高度,加以鞭策、拷问。可以说,他是描写老北京社会民俗风情的第一把好手!

“一城北平,半城胡同”,胡同里门前斑驳了的兽头,磨去了棱角的雕花石刻,诉说着昔日的繁华,青砖灰瓦,折射出老城的朴素典雅。

赤日炎炎下,胡同里一声“喝碗真叫凉哎……”把人的口水都吆喝出来了,各式各样的吆喝声里,也穿插了京腔京韵,胡同口常飘出一两句:“我主爷起义在芒砀,拔剑斩蛇天下扬……”

全聚德、便宜坊的烤鸭,月盛斋、天福号的酱肉,丰泽园的海鲜,白魁老号的烤羊肉,都是达官贵人的饕餮;南来顺的清真小吃,都一处的烧卖,信远斋的蜜果,通三益的干果,天兴居的炒肝,小肠陈的卤煮火烧,馄饨侯的馄饨,瑞宾楼的褡裢火烧,皆为寻常人家的奢侈品;而两块王致和豆腐乳,几个窝头,冬天熬锅白菜,夏天一碗酸梅汤,胡同里的人就能吃得舒舒服服,熨熨帖帖。

吃不厌的是炸酱面,逛不厌的是西山,时光随着胡同口古槐的树荫慢慢移动,静静流淌,北京市民保守、平静、悠闲、安分守己的心态,却保持了上百年。

它们都已经作为了老舍生活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静静地影响、主导着他的文化生命的走向。

老舍也属于“五四”那一代作家群,虽然他真正出道是在20世纪30年代,距离五四运动爆发已经10多年,但他对中国文化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估量的。

这个运动一般被认作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一夜间知识界作为一个群体,似乎昏睡醒来,纷纷走上前台,提炼出明确的口号,凝聚成一股向前谋发展、求变革、思创新的势力,办报兴学,开启民智,锐不可当。其实内中有盲区,给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埋下了祸根,也造成了福音。此后,“革命者”走上前台,“革命”与“启蒙”成为两大主流,分流而下。时人总体上的精神氛围自然就是昂扬、积极的,同时也是偏激、暴烈的了。

至于外部的局势,中外“诸侯”在中国各地、各块割据,引致数十年社会的动荡不安,打破了王朝大一统时期的僵化格局,解体、重组(革命)成为时尚,带给文化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类于春秋战国年代的“百家争鸣”,即使条件、设施差,在当时精英们的意识里,也没有太多的影响。于是历史前台上星光璀璨、英姿飒爽在打碎一切旧秩序的世界里,他们获得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黄金年代”,来确立新规范,建立新文化……

老舍有幸,生于并主要成之于这样的年代。

后记

我初中时,喜欢老舍先生的作品,是读了他的《月牙儿》,感觉这是天底下最美的文字,最纯的感情,完全一个晶莹如水的冰凉世界,很对合我那时的心境。虽然我并不知道其中的女主人公,身上带有他初恋情人的影子,作者追思这个人物,倾注了不可测算的情意,才让我对她的命运结局,如此动容悲切,莫名所以。之后,我看了他的《正红旗下》,便无条件地把老舍排在和《红楼梦》作者同一位置上,他们成为我早年生命里,“红”色的“双子星座”,闪闪放光,滋润、培植着我自身的创作土壤。

这两位大家又都出身满族,故乡是北京,若干年后,我同样来到北京定居,自然有了进一步亲近的机会与条件。

十多年前,在西安念大学,我这个立志写小说的人,就专心研究过《红楼梦》和她的作者,写过一部小书,把它提炼成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1996年第7期《读书》杂志和2001年第7、8合期的《书屋》杂志。而2001年7月研究生毕业,我觉得对《红楼梦》的痴爱,是可以暂时作一个小结了。

独对另一个“星座”老舍先生,我感到自己从他的艺术世界里,汲取的养分尚不够,于是从2002年起,我投入许多时间,阅读、分析老舍及其相关作品,顺带着对他这个人进行了研究,写过不少文章,先后在《社会科学论坛》《闲话》《良友》等杂志发表,反响都还不错。算得边研究、边学习,提升自己小说创作能力的一个途径吧。

我认为,老舍先生这个人以及他的作品,都是值得一做再做的话题。他人生的几次重大转折期,冥冥之中如有神助,仿佛天生着他就应该脱颖而出。

老舍的父亲虽然早逝,却有了一位大叔刘寿绵,能够代替“父亲”的位置,适时救助他、培植他。后来刘大叔皈依佛门,想必认为“生本不乐”,他想着早日脱离这个苦世界。

而另一位对宗教,尤其对佛教、道教卓有建树的人物许地山,又在老舍一个人摸索创作时,和老舍住到一起。“他的故事多……他谈一整天并不倦容,大家听一天也不感疲倦。”他告诉老舍许许多多关于自家那个做了和尚的舅父的事,进而谈禅宗。还给老舍开出几十部“佛学入门必读书”。知道老舍写起小说后,他鼓励他接着写下去,又帮他找到发表的地方。老舍对他也时有请教,“他知道什么便告诉我什么,没有矜持,没有厌倦”,他是“我的最好的朋友”。

老舍之能出国,彻底改变命运,则起因于他受洗人教,成为一名基督徒。可见得“主”,一直是恩惠于他的。

老舍所属的满族,经过两百多年的熏陶,里里外外都已经“艺术化”、戏剧化,从而“宗教化”了。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教意识比较淡薄,比较世俗化,至多只是个陪衬性物事,远不如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的民族那么不可或缺,那么重要。因此,中国人的“宗教”都糅合在社会风习中。我们敬鬼神、拜祖宗、祭天地,相信因果报应,可以把关公和观音摆在一个案头上烧香磕头。

可以说: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活是艺术,“宗教”也是艺术。老舍恰就成为了描写故都北京和满族社会风情艺术的第一把好手!

他的好友许地山的作品,都是揭示这个苦难世界的,其小说集《缀网劳蛛》,一般都带有浓郁的宗教意味,多以女性为主人公;老舍的艺术世界,同样以“苦难”为中心,但他的“主人公”却是故都人情和风习。

老舍的结局是一个谜,或许永远会扑朔迷离,永远没有答案,然而它加强了后来者探究、挖掘的兴趣……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资料来源面比较多,文中都尽量标注出处;作者特别要感谢在这方面为此付出许多劳动和心力,给我写作带来极大帮助的舒乙、林斤澜、邓友梅、关纪新、程绍国、傅光明、徐国美、陈学建、杜士玮、陈徒手等先生。

由于国内传说老舍先生如果不去世,1960年代就很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是《猫城记》等等,我特地请到远在美国的北明女士,把她和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汉学家马悦然先生的文章发来,全文加以引用,大抵已很接近事实。

本书的写作,是应东方出版社王怡石女士之约而成。初稿写就后,她经过细致的阅读,提出许多意见,包括适当增加的内容,文中不恰当的说法,直至图片的选用等等,事无巨细,体现了她的认真和热情,也避免了不少的遗憾。在此我向她致以诚挚的谢意!

蒋泥

2008年8月8日激情奥运时,北京

内容摘要:

  他落生在满族这个艺术化了的民族,他是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幽默大师,他“跟北京这座城市有一种先天注定的、生死相托的不解情缘”,他在文革之初就自沉于太平湖,他的身后,又有着与诺贝尔奖有关的种种传说……本书献给老舍诞辰110周年,为您揭秘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之关系。  老舍先生这个人以及他的作品,都是值得一做再做的话题。他人生的几次重大转折期,冥冥之中如有神助,仿佛天生着他就应该脱颖而出。  老舍之能出国,彻底改变命运,则起因于他受洗人教,成为一名基督徒。可见得“主”,一直是恩惠于他的。老舍所属的满族,经过两百多年的熏陶,里里外外都已经“艺术化”、戏剧化,从而“宗教化”了。他的好友许地山的作品,都是揭示这个苦难世界的,其小说集《缀网劳蛛》,一般都带有浓郁的宗教意味,多以女性为主人公;老舍的艺术世界,同样以“苦难”为中心,但他的“主人公”却是故都人情和风习。  老舍的结局是一个谜,或许永远会扑朔迷离,永远没有答案,然而它加强了后来者探究、挖掘的兴趣……  由于国内传说老舍先生如果不去世,1960年代就很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是《猫城记》等等。本书献给老舍诞辰110周年,为您揭秘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之关系。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老舍的沉浮人生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飞扬与落寞
9787506033206
如需购买下载《老舍的沉浮人生》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东方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205 印数 6000

书籍信息归属:

老舍的沉浮人生是东方出版社于20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6 的主题关于 老舍(1899~1966)-传记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