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40.0
本书通过对一位自20世纪30年代起亲历我国数学发展的数学家徐利治的访谈,折射出20世纪中国数学发展的脉络。
序言
引言
第一章木匠之子,“书包翻身”
长江“改道”,家族迁徙
木匠父亲和裁缝母亲
从私塾到洋学堂
“算术大王”的小学生活
第二章求学路漫漫:从无锡洛社乡村师范到贵州铜仁三中
洛社乡村师范:自学的乐园
《大代数学》陪伴流亡:从无锡到武汉
在贵州铜仁国立第三中学高中师范部
第三章在西南联合大学
从唐山工程学院转入西南联大
联大杂忆:“生活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数学“三高”,人文课程和教学风格
华罗庚、许宝骤、陈省身、钟开莱的影响
华罗庚组织的小型数学讨论班
教与研,学与思,不同的价值观
第四章执教清华园,留学英伦岛
清华数学系:从“风雨飘零”中复苏
小助教两年升教员
秘密加入共产党
北平解放后的首批出国留学生
英国留学记:从阿伯丁到剑桥
与腊维茨、王铃及李约瑟的交往
重返清华
第五章支援东北人大,“开拓一个新天地”
报名到东北
初创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
创办计算数学专业
从“徐天真”到“反党集团”成员
第六章主持大连工学院数学研究所
花甲之年走大连
再次创业:只当研究所长,不当系主任
创办《数学研究与评论》,提倡哥本哈根精神
为计算组合数学开辟一个新阵地
国际交流与环球“学术之旅”
第七章在数学与哲学领域中探索
最得意的三项数学工作
从哲学到数学方法论
第八章追忆华罗庚也陈省身
两位杰出的数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抉择
与华罗庚和陈省身交往的片段
附录
徐利治所藏书信选编
华罗庚致徐利治信10则
华罗庚致唐敖庆信1则
陈省身致徐利治信4则
段学复致徐利治信3则
曾远荣致徐利治信1则
田方增致徐利治信2则
钟开莱致徐利治信3则
何东昌致徐利治信1则
袁同礼致徐利治信1则
爱尔迪希致徐利治信2则
荷尔登致徐利治信1则
布朗致徐利治信1则
徐利治年表
徐利治主要著述目录
记者眼中的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1956年)
人名索引
后记
前言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巨变的一个世纪,也是中国科学大发展的一个世纪。
中国的现代科学是在西方科学传入之后发展起来的。远在明末清初,西方科学就传到了中国。但从明末到清末,300年的“西学东渐”,其主要成果不过是翻译介绍了一些西方科学著作,传播了一些科学知识。到了20世纪,中国才出现了现代意义的科学事业和科学家。
20世纪之初,在以“新政”为标榜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风潮中,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近代新学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现代科学被纳入我国教育体制,从此科学知识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必修课程,科学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赛先生”与“德先生”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别是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国立和私立大学的科学教育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以中央研究院为代表的专门科研机构逐步建立,一系列专业学会成立起来并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奠定了我国现代科学各主要学科的基础。然而,日本侵华战争使我国刚刚起步的现代科学事业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内战又使科学事业在短期内无法恢复元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科学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建国后不久,国家就陆续成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综合性和专业性科研机构,调整和新建了一大批高等院校,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研计划。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到60年代,以“两弹”(原子弹和导弹)研制、大庆油田的开发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重大成就为标志,我国科学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不幸的是,不断升级的政治运动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科学事业。“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我国科学不进反退,拉大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科学的春天,知识分子终于彻底摘掉了“臭老九”的帽子,我国科技工作者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经过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在20世纪末,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近年来,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大幅增长,科研水平稳步提高,我国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
一个世纪之前,中国的现代科学事业几乎还是一张白纸。今天的中国科学已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等一系列成就,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空前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立。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国际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还存在相当差距,我们仍然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道路,建立完善的现代科研体制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顺利的坦途,也历经坎坷和曲折。艰苦的物质条件和严酷的政治运动没有动摇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报国之心和求索创新之志。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建立功勋的既有像“两弹元勋”一样的科学英雄,更有许多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事迹,是中国现代历史中的重要篇章。比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自述、自传一类的作品。因此,许多科学家的事迹,他们的奋斗与探索,还不大为社会所了解;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随着一些重要当事人的老去而永远消失,铸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口述历史的特点是真实生动、细节丰满、可读性强。这套丛书中,无论是口述自传、个人或专题访谈录,还是科学家自述,都出自科学家、科技管理者、科学普及工作者或科技战线的其他工作者的亲口或亲笔叙述,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参与者回忆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鲜活逼真的历史篇章,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缺失,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的珍贵资料。同时,书中也展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爱国敬业、艰苦探索、勇于创新、无怨无悔的精神境界,必将激励后来者为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而努力奋斗。
近年来,访谈类节目在电视、电台热播,大受欢迎。我相信,《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也一定能赢得读者的喜爱,在我国科学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故乐为之序。
2007年10月于北京
后记
三年前,我们开始和徐利治教授访谈;那时,他已是84岁高龄的老数学家了。访谈地点选定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大院内,那里原是清代孚王的府邸,院落古色古香,幽静宜人,正是一老、一中(60多岁)、一青(30多岁)三人促膝谈心,回忆往事的好去处:借悠古一席之地,忆当代学者求数学之路。中午休息,在院内走两步便到了“九爷府酒店”的后门,进去找个小桌,吃一顿清淡的午餐。餐厅喧闹,徐先生这时会提高嗓门,不时告诉我们一些“秘闻”。饭后如谈兴正浓,徐先生会跟我们返回王府续谈。徐先生精力之充沛,让我们两个中青年自叹不如。
徐先生处事极端认真。每次访谈前,我们都会给他一份采访提纲,他或是在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事先回忆的内容,或是另纸列出谈话要点。当然,访谈不可能像考试那样,干巴巴地一问一答。我们会随时追问新出现的线索,有时还会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大家为了一个目标:尽可能准确、具体、详细地复原历史。对我们有时是过分的要求,徐先生也有求必应。比如,我们希望他找些他早年生活的照片。经过多次政治运动和搬家,想找到这些“旧”东西谈何容易!徐先生目前住家北京,他不辞辛苦,在大连的老屋里“发现”了残存的老照片和他在西南联大毕业时的毕业证。他还把保存至今的一批珍贵资料:华罗庚、陈省身、段学复、钟开莱、田方增等先生给他的信件,送给我们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徐先生的坦诚让我们敬佩。他毫不回避走过的弯路,公开自己的“天真”行为。他对他的师长充满感激,但又不去掩饰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他的叙述像是未经特意裁减的原始记录,其价值不言而喻。所谓恢复历史的真实,应该是尽可能完整地重现发生过的事,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关心历史的人大概都不喜欢掐头去尾,舍去中段,拔毛剔骨,披红挂彩式的玩意儿。
需要说明,我们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杜瑞芝和姜文光合著的《上下求索徐利治》,隋永康和王青建合写的徐利治传,使我们一开始工作就有了好的参考系。在丛书编委会和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负责人召开的多次口述史研讨会上,发言者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则为我们提供了访谈的场地和咖啡。谢谢诸位了!
袁向东郭金海
2007年8月30日
徐利治,人称“徐天真”,一位自20世纪30年代起亲历我国数学发展的数学家,谈他80多年起伏跌宕的学术人生:“书包翻身”,逃亡跋涉,奋读联大,秘密入党,留学英伦,支援东北,“追加”右派,转战大连,环球之旅。 徐利治的数学研究领域广泛,最得意的三项工作是:高维渐近积分定理、GouldHsu反演公式和大范围收敛迭代法。1958年在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创建计算数学专业。1981年创办全国性数学期刊《数学研究与评论》。徐利治说:“数学使我快乐,数学使我健康,数学使我长寿。” 告诉你当年在学术重镇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的读书、教学与日常生活,亲聆华罗庚、陈省身、许宝鸷三位著名数学家的教诲,还有他人生旅途中相知、相识或相遇、相闻的钟开莱、段学复、杨武之、闵嗣鹤、王湘浩、关肇直、苏步青、陈建功、屈伯川、朱九思、吴有训、周培源、茅以升、何东昌、吴征镒、唐敖庆、邹承鲁、李约瑟、王铃、陆家羲…… 专章追忆华罗庚与陈省身,他们的治学风格和学术之外的故事。书末附有与华罗庚、陈省身、段学复、钟开莱等私人通信30封,多为首次公开发表。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徐利治访谈录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 ||
9787535558121 《徐利治访谈录》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长沙 | 出版单位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徐利治访谈录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于2008.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O1-12 的主题关于 数学-进展-中国-20世纪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