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5
定价:
本书旨在探讨中国古代诗学观念形成的深层意义结构。“上编”梳理了中国古代几种主要学术思想对诗学观念的影响作用,主要包括先秦子学(主要是儒道两家)之学术旨趣对诗学观念的决定性作用影响、两汉经学的基本精神在诗学观念中的表现、魏晋玄学的价值取向与诗学观念的紧密联系以及宋代道学对诗学的影响等。在这里这些学术思想虽然是被作为文化语境来看待的,但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它们的一些独到的体会。“中编”分析几对具有核心意义的诗学范畴,即文与道、自然与丽、情性与意。主要是揭示这些诗学范畴形成的文化逻辑以及其中隐含的文化意蕴。“下编”具体解读若干诗歌和小说文本,目的是揭示古代诗学观念以及与之伴随的文化意蕴是如何呈现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的。可以说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目录结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文化意义上编 观念分析 第一章 子学时代的诗学观念 一 文化话语权力的转移 二 处于主体与功能之间的士人阶层 三 子学时代文化意义的生成模式 四 诸子之学的几种基本价值取向 五 子学时代的诗学观念(上) 六 子学时代的诗学观念(下) 第二章 经学与汉代诗学 一 汉代士人社会境遇的改变 二 汉代统治者对士人阶层的态度 三 汉代士人两面性的文化策略 四 经学语境中的诗学观念
目录结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文化意义上编 观念分析 第一章 子学时代的诗学观念 一 文化话语权力的转移 二 处于主体与功能之间的士人阶层 三 子学时代文化意义的生成模式 四 诸子之学的几种基本价值取向 五 子学时代的诗学观念(上) 六 子学时代的诗学观念(下) 第二章 经学与汉代诗学 一 汉代士人社会境遇的改变 二 汉代统治者对士人阶层的态度 三 汉代士人两面性的文化策略 四 经学语境中的诗学观念 第三章 玄学话语向诗学话语的转换 一 魏晋六朝士族文人心态 二 魏晋玄学之基本旨趣 三 玄学语境中的诗学观念 第四章 道学与诗学 一 “体用”论的阐释模式 二 “体用”论模式在诗学上的运用 三 诗文审美特性的把握 四 两种意义生成模式之关系中编 范畴分析 第五章 “文”与“道” 一 “文”之内涵的历史演变及其所表征的文化意义 二 关于“文”与“道”之关系的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六章 “自然”与“丽” 一 “自然”作为一种诗的风格境界 二 “自然”作为一种人生理想 三 “自然”范畴的认识论内涵 四 “丽”范畴的含义及其演变 第七章 “情性”与“意” 一 “情性”内涵辨析 二 “吟咏情性”所负载的诗学本体论的观点 三 “以意为主”与宋代诗学本体论的基本倾向 四 “吟咏情性”与“以意为主”的比较“ 五 两大诗学本体论观点产生的原因下编 文本分析 第八章 诗人言愁,所愁何事 第九章 心中之景与眼中之最 第十章 宋诗与唐诗究竟何异 第十一章 宋词的兴起与宋代士人人格结构之关系 第十二章 《水浒传》的文本结构与文化意蕴 第十三章 在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间 第十四章 《西游记》的文本分析 第十五章 《红楼梦》文本意义及其生成模式后记
本书试图探讨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生成的深层文化逻辑。古代士人阶层的乌托邦理想与社会政治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决定着中国古代诗学、特别是儒家诗学之基本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中国古代士人那里,凡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精神追求都可以在诗学或审美的世界中得到实现。为了梳理这种诗学观念对社会政治理想的置换过程,本书在学理层面上扼要地探讨了诗学与子学、经学、玄学、道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还对“文”与“道”、“情性”与“意”、“自然”与“丽”等几对重要诗学范畴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进行辨析,力求从诗学观念、诗学范畴、文学实践三个层面对中国古代那种一贯之的诗学的意义生成模式予以揭示。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在文本与历史之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 ||
9787301094068 《在文本与历史之间》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语种 | 简体中文 |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3000 |
在文本与历史之间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5.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7.2 的主题关于 古典诗歌-文学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