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45.0
本书分三编十三章,介绍了从先秦道家至汉代道教的草成,经魏晋至隋唐兴盛,以及宋元明时期的进一步发展的道教中古期发展史。史法结合,史论兼重,对道教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和基本概念均有出色介绍。
导论上篇 从“神道设教”到“道教” 第一章 “神道设教”中的人文精神 第二章 礼俗之间的“统同”与“辨异” 第一节 “统同”与“辨异”是因果互动的整体 第二节 风俗民情之“辨异”是礼乐“统同”的基础 第三节 礼乐“统同”建立在百家融合的理论高度上 第四节 礼乐“统同”的两种表现形式 第三章 汉代礼俗、信仰与道教的形成 第一节 礼学规范与礼仪实际的分别 第二节 封禅的仪式及信仰问题 第三节 道教的形成及其文化涵蕴 第四章 斋醮科仪的古今之变 第一节 斋醮科仪之本旨 第二节 斋醮科仪的分类结构
导论上篇 从“神道设教”到“道教” 第一章 “神道设教”中的人文精神 第二章 礼俗之间的“统同”与“辨异” 第一节 “统同”与“辨异”是因果互动的整体 第二节 风俗民情之“辨异”是礼乐“统同”的基础 第三节 礼乐“统同”建立在百家融合的理论高度上 第四节 礼乐“统同”的两种表现形式 第三章 汉代礼俗、信仰与道教的形成 第一节 礼学规范与礼仪实际的分别 第二节 封禅的仪式及信仰问题 第三节 道教的形成及其文化涵蕴 第四章 斋醮科仪的古今之变 第一节 斋醮科仪之本旨 第二节 斋醮科仪的分类结构 第三节 科仪形式的增衍及其原因 第四节 清整科仪的常规性方式中篇 从“玄道”到“重玄之道” 第一章 汉魏晋“玄道”及其根旨 第一节 “玄道”——汉魏晋道教思想的主题性概括 第二节 “玄道”的根旨 第三节 本根论思想 第二章 “重玄”的产生及其思想背景 第一节 两个孙登 第二节 从孙盛的诘难看玄学《老子》之困境 第三节 支道林的回应 第四节 历史的疑问 第三章 南北朝道教义学与重玄学 第一节 南北朝教义学之开展 第二节 有无通贯的道体论 第三节 清虚自然的道性论 第四章 隋唐重玄的精神哲学 第一节 佛道论争中的理论问题 第二节 《本际经》和《海空经》的道体、道性思想 第三节 成玄英追求超越的精神哲学 第四节 李荣志在虚静的精神哲学 第五节 王玄览的道性论和心性论 第五章 重玄思潮下的道德性命之学 第一节 司马承祯的修性养命之学 第二节 吴筠的性情修养论 第三节 唐玄宗《道德经注疏》的“摄迹归本”论 第四节 《清静》诸经论的性命学说下编 从方仙道到内丹道 第一章 方仙道的精神旨趣与道家的贵生思想 第一节 方仙“道”及其精神旨趣 第二节 贵已重生的道家思想 第二章 《参同契》与唐五代道教的外丹理论 …… 第三章 《参同契》与唐宋道教的内丹理论 第四章 内丹道中的心性学跋
道教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传统哲学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人类一大文明体系的理论性凝结,有其独特的思想主题,而道教则是推阐这个思想主题的一种理论形态,同时也是致思于这个主题的一段探索历程。所以,谈道教哲学,必不能离开传统哲学之整体,更不能离开其思想主题,否则,我们的研述将会成为无根浮词,流荡而无归旨。这是本书的基本指导思想。 天与人或性与天道关系,具有一种相因而对待的性质。这种对待性质,决定了二者的哲学义涵将在相互诠释中得以发畅。推阐天道,离不开对于人性和人事的认主只,这使中国传统的本元论或本体论哲学,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作背景。反之,审视人性或人事,也必以天道作为依据和准则,这又使中国传统的心性学或精神哲学,具有其内在的宇宙意识。
道教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传统哲学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人类一大文明体系的理论性凝结,有其独特的思想主题,而道教则是推阐这个思想主题的一种理论形态,同时也是致思于这个主题的一段探索历程。所以,谈道教哲学,必不能离开传统哲学之整体,更不能离开其思想主题,否则,我们的研述将会成为无根浮词,流荡而无归旨。这是本书的基本指导思想。 天与人或性与天道关系,具有一种相因而对待的性质。这种对待性质,决定了二者的哲学义涵将在相互诠释中得以发畅。推阐天道,离不开对于人性和人事的认主只,这使中国传统的本元论或本体论哲学,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作背景。反之,审视人性或人事,也必以天道作为依据和准则,这又使中国传统的心性学或精神哲学,具有其内在的宇宙意识。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道教哲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8041223 《道教哲学》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华夏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道教哲学是华夏出版社于2007.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958 的主题关于 道教-宗教哲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