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6.0
本套书为先生百年学问人生的见证,从先生1929年发表的第一篇习作始,每一个年份选编一到两篇文章,配之以先生各个时期的生活情况照片,图文并茂。
1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
我的中学时代
报考大学
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
19301932年的简略回顾
寸草心
我的家
高中国文教员一年
2十年回顾
进入哥廷根大学
学习吐火罗文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十年回顾
黎明之前
遥远的怀念
3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我和北大
怀念西府海棠
梦萦水木清华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回忆陈寅恪先生
忆恩师董秋芳先生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4我和书
我和书
我的书斋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我最喜爱的书
推荐十种书
《留德十年》楔子
《牛棚杂忆》缘起
《清华园日记》引言
5在病中
大放光明
在病中
回家
三进宫
笑着走
6我的学术总结
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我和外国文学
我和外国语言
我的学术总结
7我的人生感悟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做人与处世
我们面对的现实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我的座右铭
老年谈老
长寿之道
我的人生感悟
九十述怀
九三述怀
九十五岁初度
封笔问题
在“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表彰大会上的书面发言
前言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这样性格的一个人,我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决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决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托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生了。
后记
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国学大师,但他的贡献和意义又远在其学问之上。我尝问先生:“你所治之学,如吐火罗文,如大印度佛教,于今天何用?”他肃然答道:“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严谨的治学态度发人深省。此其一令人尊敬。先生学问虽专、虽深,然文风晓畅朴实,散文尤美。就是有关佛学、中外文化交流,甚至如《糖史》这些很专的学术论著也深入浅出,条分缕析。虽学富五车,却水深愈静,绝无一丝卖弄。此其二令人尊敬。先生以教授身份居校园凡六十年,然放眼天下,心忧国事。常忆季荷池畔红砖小楼,拜访时,品评人事,说到动人处,竞眼含热泪。我曾问之,最佩服者何人。答曰“梁漱溟”。又问再有何人。答日:“彭德怀。”问其因,只为他们有骨气。联系“文革”中,先生身陷牛棚,宁折不屈,士身不可辱,公心忧天下。此其三令人尊敬。
先生学问之衣钵,自有专业人士接而传之。然治学之志、文章之风、人格之美则应为学术界、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所学、所重。而这一切又都体现在先生的文章著作中。于是遂建议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选易普及之篇,面对一般读者,编一季文普及读本。适有漆峻泓先生、华艺出版社领导多方促成,于是有此选本问世,庶可体现初衷。
梁衡
2008年3月25日
本书主要作为青少年普及版在广大青少年中推广,以使他们从季羡林的作品中丰富学识,启发心智,并在季羡林的百年著作中读懂中国的历史。本书由季羡林亲自作序、著名学者梁衡写跋,在序言和跋文中,他们首次向读者披露了一些新的信息,如季羡林先生一生最敬佩的人是梁漱溟和彭德怀等鲜为人知的信息。 本书由季羡林亲自作序、著名学者梁衡写跋,在序言和跋文中,他们首次向读者披露了一些新的信息,如季羡林先生一生最敬佩的人是梁漱溟和彭德怀等鲜为人知的信息。 季羡林在序言表示他要做“真实的自己”,虽然在写于不同时期的散文、杂文中,暴露出他思想感情有前后矛盾的现象,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等,但季羡林先生没有像有些文人那样加以粉饰和删改,而是“统统保留下来”,目的在于真实地表现他的百年人生中在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而梁衡在他为季羡林自选集写作的跋文中也透露,“文革”中曾身陷牛棚的季羡林,一生最佩服的人是梁漱溟和彭德怀,只为他们“有骨气”。【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风风雨雨一百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季羡林自选集 | ||
9787801429612 《风风雨雨一百年》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华艺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3000 |
风风雨雨一百年是华艺出版社于2007.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 的主题关于 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