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25.0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主题为“主体性中国”。本书收集了相关文章15篇,分为:专题研讨、学术专论、海外专论、书评思考等。
卷首语:重新发现中国
主题研讨:重新发现中国(六)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探讨
顺与逆、古与今:清理地基(一)
本刊特稿:中国深度研究(学术工作坊论文)
编者按语
后税费时代的县乡关系与乡村治理问题——对中部某县的实证研究
“争议政治”的行为逻辑:对中国城市业主
利益表达的实证分析
林权纠纷与林农抗争的底层政治研究
学术专论
论“好像”(alsob)在康德哲学中的用法
米塞斯和施特劳斯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批判
海外专论
世界的粮食供给:农业发展的挑战
一个乌托邦?——无地域垄断的治理
知识产权的元理论概述
书评思考
哲学理论的可能性——评陈嘉映《哲学科学常识》
近代中国商会史研究如何创新与突破——《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述评
古典政治的终结与现代政制的诞生——评戈登·伍德《美国革命时期的代表制》
学者纪念
潘光旦先生《土家族源研究》导读
学者诗思
从政治科学到政治哲学:“理想图景时代”政治学研究的转向——《复旦政治哲学评论》序言
《中国社会科学辑刊》稿约
在当下全球化的世界结构中,不仅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之认识对象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认识本身所赖以为凭的话语系统亦需要根据当下中国的立场进行重构——否则我们将没有基本的哲学根据去谈论所谓“中国”社会秩序的正当性问题。因此,“中国”既是中国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又是其思想根据;换言之,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判准只能是“根据中国”。这意味着西方思想家、甚或中国先哲的思考绝对不能代替当代中国人自己的思考,西方学者、甚或中国先哲的答案也绝不是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答案。因此,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加强对中国问题本身的深度研究和理论关注。为此,我们必须从那种因“西方化倾向”所导致的“中国之缺位”中解放出来,重新“找回”或“发现”中国。这里的“中国”绝不是1978年以前或更为久远的中国,而是与其有着历史性关联的世界结构中的当下中国;这里的“中国”也不只是地理或人口意义上的中国,不只是经济意义上的中国,而是体现并承载着中国人之文化身份和政治认同的中国。显而易见,这里所讲的“中国”绝不是意识形态视野中的中国,亦不是中国传统知识视野下的中国,更不是西方知识视野下的中国,而毋宁是有待我们运用各种理论资源予以认知并建构的一个伦理性的文明体。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主体性中国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9074253 《主体性中国》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9 × 21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主体性中国是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1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C55 的主题关于 社会科学-中国-丛刊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