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0.0
本书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过度劳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过度劳动”的内涵及其三个构成要件。以此为基点,构建了过度劳动的评定体系,其包含劳动者的疲劳状态和工作状态等两大维度。其中,疲劳状态的表现和测量划分为躯体症状、精神症状和神经感觉症状等三个方面;工作状态的评定划分为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等两大方面。
重视过度劳动问题,可持续地开发人力资源(代序)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路径
1.6 研究的创新性努力
2 国内外过度劳动的研究状况分析
2.1 研究的思路
2.2 过度劳动的内源性研究
2.3 过度劳动的外源性研究
2.4 过度劳动问题的研究概况图谱
2.5 过度劳动研究的主要缺陷
2.6 本章小结
3 过度劳动的评定体系构建
3.1 基于过度劳动内涵的研究思路
3.2 过度劳动评定体系的构建依据
3.3 评定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评定方法
3.4 信度和效度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原因与形成机制剖析
4.1 研究的思路
4.2 过度劳动的根源与实质
4.3 过度劳动的深层次原因
4.4 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直接原因
4.5 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形成机制
4.6 本章小结
5 实证研究:以北京地区知识工作者为例
5.1 研究的设计
5.2 北京地区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状况及其特征
5.3 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后果
5.4 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原因
5.5 国家、企业与知识工作者对过度劳动的应激性反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过度劳动的对策体系构建
6.1 应对过度劳动的体系化构想
6.2 第一层面:过度劳动的预防
6.3 第二层面:过度劳动的应对
6.4 第三层面:过度劳动后果的处理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展望
附录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状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近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中国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问题研究》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过度劳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过度劳动的内涵及其三个构成要件。以此为基点,构建了过度劳动的评定体系,包含劳,动者的疲劳状态和工作状态两大维度。其中,疲劳状态的表现和测量划分为躯体症状、精神症状和神经感觉症状三个方面;工作状态的评定划分为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两大方面。根据上述两大维度和五大方面构建过度劳动的评定指标体系,通过设计过度劳动测量量表,并参考日本劳动者疲劳积蓄度测评量表的设定标准建立了过度劳动的评定等级。
我国知识工作者在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文化导向和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以及成就动机、个人特质和群体特征等内在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自主或被动地提供了超时、超强度的劳动,使得原本适度的劳动行为转变为过度劳动行为,从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不仅给用人单位带来不利影响,也直接表现为劳动者出现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身心失谐的状况,极端情况下会出现“过劳死”;所以,国家应予以必要的关注和政策干预,以促进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和谐、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问题研究》从理论层面剖析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根源和实质,在此基础上,将知识工作者的群体特征、用人单位的管理理念和激励措施、知识工作者个体差异等归结为过度劳动的直接原因,并从社会文化、社会经济、社会制度等层面剖析过度劳动的深层次原因。以理论上的思辨探讨为基础,结合北京地区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原因的实证研究,构建了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形成机制模型,以此打开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问题发生、发展的“黑箱”。
由于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针对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预防与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的、政策性和组织性的战略与策略进行体系化应对。《中国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问题研究》结合我国的国情特点,建立了“三层过度劳动对策模型”,倡导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和知识工作者个人三者分别从过度劳动的预防、应对和后果处理等三个层面动态结合,分层次、分类别地共同应对过度劳动这一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我国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问题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3819485 如需购买下载《我国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问题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18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我国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问题研究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于2011.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R135 的主题关于 知识分子-疲劳(生理)-评定-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