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人文旅记

山河人文旅记

苏兴良,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2.0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是记录作者游山玩水的游记,内容丰富,又有着深刻的人文内涵,旅迹遍及国内江、浙、皖、闽、川、滇、琼等地,国外有韩、日、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书中或描山画水,再现逶迤的自然风光,或扣问人文历史,深掘细察,发人之未发。尤其能将文史知识,融入自然山水的描绘,使屐痕所至成为文化之旅,耐人寻味,可反复品读。

书籍目录:

序一他走出一路人文光华(吴欢章)

序二山水履痕阅世清音(陆士清)

游记

觅古览胜扬州行

游静思园

江南古镇视觉盛宴

夜游秦淮河

“振家声还是读书”

“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

大江东去:游浙江奉化溪口

不虚此行绍兴游

“浙中山色千万状”

“有仙则名”:游仙都

苏步青故里纪行

刘基庙里说“红尘”

心醉廊桥

黄山之旅

走进古老

九龙瀑

采石矶悼诗仙

都江堰礼赞

问道青城山

梦绕“三苏祠”

草堂寻诗圣

谒武侯祠话“静远”

七彩云南

椰风海韵总是情

参禅南普陀

“农家乐”畅想

“解冻”时节赴京华

故乡的大槐树

品味燕园

游走秦俑汉墓间

感受韩国

樱花烂漫走东瀛

黄袍佛国:泰国

花园之都:新加坡

伊斯兰国度:马来西亚

附录:纪游诗

后记

前言

兴良是我的老朋友,在复旦共事多年,往来从未间断。近日他送来一卷游记书稿,嘱我作序。捧读之际,惊喜异常。这位辛勤执教数十春秋的老教授,近年来不但足健而且笔健,随着他那国内外游踪所至,笔下涌现出大量流光溢彩的文字,留下众多绚烂多姿的艺术记录。我在赏心悦目、心驰神往之余,也不由提起笔来写上几句读后的感悟。

人文内涵深厚,人文氛围浓重,这是贯串兴良游记创作的一条主线,也是他的游记最可贵的特色。我注意到,留下他的游踪屐痕最多的地方,大都是人文气息浓厚的所在。不论是安徽采石矶悼李白,还是成都草堂寻杜甫;不论是梦绕三苏祠,还是心仪武侯祠;不论是常熟访问翁同龢旧居,还是平阳瞻仰苏步青故里;不论是问道青城山,还是参禅南普陀;不论是烟花三月下扬州,还是桨声灯影游秦淮,他都是在叩问中华大地的人文宝藏,追寻中华历史的文化源流。他这些游记,可说是人文朝圣之旅的生动记录。他凝视中华文化版图上的一个个亮点,走进中华文化旅程上的一个个驿站,采撷古圣先贤的高风亮节,摄纳历史天空的雷电风雨,借以揭示我国人文精神的源远流长和永立天地的不灭光辉。兴良在访山问水、觅古览胜中,常能敏锐地透视细节的思想底蕴,从而抒发某种富有现实感和历史感的人文情怀。他访问成都武侯祠时来到“静远堂”,由“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名言而引发这样的感慨:“不看淡名利、心神恬适,就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不静心思索、宁心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这不仅是诸葛亮对子孙的告诫,也是留给后来人的一份千古流芳的箴言。在当今物欲横流、浮躁奢华的现实生活中,诸葛亮的这句名言显得尤为珍贵。”他在马来西亚旅游时,来到马六甲城东的圣约翰山。他发现与当地美景不谐调的是山林中有一座“破败的古炮垒”,原来这是过去几百年问葡、荷、英、日等殖民主义者镇压马来西亚人民的铁证。他在这古炮垒前不禁想起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的话语:“中国和马来西亚有五六百年的交往历史,但中国从来没有威胁过我们,没有占领过我们的土地!”作者由此引出的结论如掷地金石:“这话对‘中国威胁论’制造者们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历史就是最好的明证。”兴良在他的游记中,十分关注名胜古迹的沧桑变迁,留心历经风雨的文物保存、修缮的现实状况。他常常细致地录下名胜古迹的现场实景。譬如他这样写眉山三苏祠:“三苏父子虽然已逝近千年,但三苏祠的古井至今仍蓄着甘泉,井边的老黄荆也是枝叶繁茂,洗砚池犹飘着墨香,三苏的诗文缤纷耀彩,与日月争辉。”又如他这样写皖南黟县的南屏古村落:“南屏是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大村落,至今仍保存着明清建筑布局,有古民居300幢,古巷72条,古井36眼,古祠堂8座,整个村落古色古香,到处写着历史的久远。”在这些“无言”的细节背后,我们却分明听到数千年来中国人民重视和珍惜人文精神传统的不衰音响,也见证着这种可贵的人文历史传统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总而言之,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总是伴随着兴良游览四方的步履,也照耀着他游记中所营造的艺术境界。我以为,有没有充沛的人文精神和饱满的人文情怀,正是游记创作的神髓所在。

兴良在觅古览胜的同时,也登山临水,访城入乡,享受亲近自然的乐趣。干峰竞妍,山各有神,万汇争流,水各有性。此山不同于彼山,彼水也有异于此水。游记作者只有抓住山水城乡的独特之处,方能给读者提供新奇的美感,这是游记创作的难题,也足以显示作者的功力。兴良写作游记,对此颇为注意。他面临胜景,总能抓住特异之点做文章,力避千景一面之弊。请看他是怎样描写丽江古城的:“发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泉河,南流到古城的玉龙桥下时,河水一分为西、中、东三条支流,又三分为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蜿蜒曲折,穿街入巷,使得全城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户户流水,使古城变成一座流动的城市。”他抓住“水情”,细加渲染,就把这座古城不容混淆的鲜活风貌富于立体感地呈现于读者眼前。观山赏水是一种主体和客体双向交流的心理活动,即便面对同一山水,不同的作者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在表现自然美时,只有注入作者与众不同的颖悟真知,游记才能臻于形神兼备之境。兴良的游记在这方面也显示出一些优胜之处。他在观赏某一自然美时,常能作出整体性的把握,在再现中融入某些创造的元素。他这样描写黄山九龙瀑:“在这里,飞瀑与碧潭争妍,灵动与静谧谐和,阳刚与阴柔相济,高山与流水合鸣,是那么的清纯、幽深、飘逸,直把我的情思也融化进去。”由形入神,神形合一,这里面显然寓有对九龙瀑之美的独特发现。有时他对自然美的把握和表现,更是同现实感受、人文情怀和历史联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深邃而悠远的艺术境界。让我们来看一看他笔下的秦淮河:“我们现在所游的秦淮河,已将新时代的光华与绵远的历史融合在一起,繁华而雅致,深厚而悠久,煽情而铭心。它像一条文化长廊和时光隧道,集楼台、彩船、灯饰、园林、街市、古迹、传说于一体,朝代的更替兴衰,世境的昌盛衰败,风流才子与青楼佳丽,荣华富贵与穷愁潦倒,两千年来的历史故事,都在这条河上演绎、流淌。”这是大家看到的秦淮河吗?是,又不全是。这是流过作者心上并经作者感情溶解的“这一条”秦淮河。怎样克服游记“千人一面”的弊端,如何避免游记中自然描写“似曾相识”的迹象,兴良的创作经验值得注意。

知识性强,信息丰富,也是兴良游记的一大优点。他写名胜古迹,总是详记历史沿革、文化渊源和名人事迹,缕述楼台布局、园林结构,乃至一雕梁,一画础,一楹联,也从不轻轻放过。他写国内风光和异域见闻,也介绍社会生活、文化教育、民情习俗以至美食服饰等。他的游记中还引述和穿插了大量古往今来的诗文,以加深我们对山水人物的了解。兴良游记中所呈现的丰富而翔实的历史文化信息,正显示了一个学者的严谨作风。读他的游记,正如他所说的,可以获得“知识的探求、精神的陶冶、美的感受”的多重功效。

兴良近年来在游记创作上的累累硕果,使我不禁想到“庾信文章老更成”这句古诗。时至晚年,他走出大学的课堂,却走进一座更为广阔的课堂。他本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精神,行走大地,就游踪中的所学、所感、所思,向广大读者传播真的探索、善的向往和美的追求。我感到,他的年龄虽然日益老大,心灵却更加年轻。他正踏着明媚的夕阳,走向人生更高的境界。“春潮带雨晚来急”,愿兴良继续贡献更多更好的心灵成果。

2008年8月于上海

后记

我出生在辽宁著名风景区干山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村前里许是连绵的山冈,村后有条蜿蜒的小河,我小时候常上山采野果,下河捉鱼蟹,令我从小就养成了与大自然亲近的野性。等到了当今社会旅游事业迅速发展,旅游日益成为时尚,我身上潜伏着的野性,便很快得到复苏,使我成为了一名好山乐水的“驴友”。现在旅游已成为人们热衷的休闲方式,用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游览了一处胜景,过后再抒写一篇情思旅记,别说心里感到多么快活了。

旅游一般分为都市游和山水游两种,这两种我都喜欢。除了观赏都市风光和自然山水,我更注重对其间人文景观的审视。因此我在旅游时,除了带相机拍照外,还备有纸笔,用来随时记录名人的题词、楹联、碑刻和古迹等,并注意搜集景点介绍、门票、图片等有关资料,以备写游记时作参考和引用。

现今旅游往往是跟随旅游团集体行动,留给个人观赏景物的时间有限,个人往往不能凭自己的兴致,仔细看、认真记,有时甚至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犹如牛踏进芳草地,埋头掠食青草,也来不及细嚼慢咽,品尝滋味,只好事后进行反刍,再来慢慢消化吸收。我把写游记比作牛吃完草后的反刍,写作时把旅途见闻、风景照、导游讲解和当时的观感,糅合在一起进行酝酿构思,然后才动笔,将游程经过、见闻和审美体验记述下来。

我觉得一篇耐读的游记,不仅要写出都市或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还应融入人文历史的内容。我们伟大的祖国,既有辽阔的土地,锦绣的山河,又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许多景区的名胜古迹,流传着动人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掌故,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人生。因此,游记不仅要写出自然景观之美,还应凸现人文景观之美,将历史文化、社会风情的内容融会进去,再加上作者的审美情趣,使叙事、写景与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营造出富有诗味的意境,这样才算得上一篇成熟的作品,这也是我写游记所努力追求的目标。

本集选入的30余篇游记和20余首纪游诗,都是近三四年间写的。编排时按所记的地域来排序,先苏、浙、皖,然后是其他省市和国度。因为上海临近江苏、浙江,去旅游的机会较多,纪游的诗文自然就多些。虽然国内一些著名的风景区过去也游过,比如广西桂林、广东肇庆、山东蓬莱、辽宁干山、杭州西湖和首都北京等,但那时还没有养成写游记的习惯,至今印象都已淡漠,调动不起写作情趣,只好作罢。我也不是每到一地都写,有些景区给我的印象平平,或者多为近年来的人造景观,也就不去硬写,顶多作一两首纪游诗罢了。

本集中有的作品,如《“解冻”时节赴京华》一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记的“游”,而是有所“务”,所以不能算它是游记。只是因为贾植芳先生于今年4月24日以92岁高龄谢世,令我不胜悲痛,感到失去了一位可敬的恩师。我还作了一首悼诗《泣别贾植芳先生》:“一生忧国遭磨难,四陷囹圄铸丹心。著作等身弟子众,高风亮节‘人’写正。干校相识四十载,沐浴师恩常相从。喜听谈笑皆学问,忽闻仙逝泪沾襟。”我将《“解冻”时节赴京华》(此文先生生前审阅过)收入此集,就是为了借以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之情。记得我的诗文集《枫林集》编好后,本想请先生作序,又恐太劳累了业已90高龄的先生,于是只请先生题写了书名。先生欣然命笔,连写了几幅书名,还盖上了他的印玺,供我选择,令我十分感动。这本游记的出版,虽然先生生前就知道了,但未曾想到他会走得那么匆促,否则一定还会给我题写书名的。

上海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诗人、散文家吴欢章教授,是我写游记的领路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吴先生为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主编《现代作家游记辞典》时曾邀我为之撰稿,使我有机会阅读了一些中外现代作家的游记名篇,了解了一些游记写作的技法,并对纪游散文产生了兴趣,我的拙作也因此得以在他主编的杂志上刊载。因而本游记集的面世,首先得感谢吴欢章先生。吴先生在百忙中又为本书作序,对我是个很大的鼓励,更使我感念在心。

陆士清教授是我的老同事。我们曾一度共同在干校劳动、在现代文学教研室执教,退休后又一起为老龄事业工作。我的每一篇游记,他差不多都读过。作为文学评论家、台港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资深专家,他一直忙于研究和写作,这次又冒着酷暑为本书作序,付出了额外的辛劳,饱含了他的深情厚谊。还有复旦大学的中文系主任、文学评论家陈思和教授,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都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在这里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还要谢谢老伴刘桂英。她终日操劳,统揽家务,使我有空闲四处游山玩水,回家后又忙于写作。所以,本书得以出版,也是与她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分不开的。

2008年7月8日

内容摘要:

  本书中的这些游记,可说是作者人文朝圣之旅的生动记录。他凝视中华文化版图上的一个个亮点,走进中华文化旅程上的一个个驿站,采撷古圣先贤的高风亮节,摄纳历史天空的雷电风雨,借以揭示我国人文精神的源远流长和永立天地的不灭光辉。  以一个学者的胸襟,以一份长者的睿智,以一种人文的情怀书写在路上的风景。在描山画水,再现逶迤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叩问人文历史,深掘细察,发人之未发;在登山访城,享受纯粹旅行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又细味家国兴衰,人生百味,感人之未感。  在这本小书中,苏先生的旅迹遍及国内江、浙、皖、闽、川、滇、琼等地,同时还有韩、日、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屐痕所至融汇进了历史人文的感慨,使之成为文化之旅;对每一处景观的描述,都是精雕细磨,细腻平淡中再现了一个学者的山河情怀。【作者简介】  苏兴良,1939年生于辽宁省鞍山市: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诗文集《枫林集》、《鲁迅作品分析》(合著),与人合编《鲁迅杂文选集》、《文学研究会资料》、《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并为《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等7部辞书撰稿,发表论文50余篇。为中华史料学会、中国老年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鲁迅研究会等会会员。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山河人文旅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3382668
如需购买下载《山河人文旅记》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桂林出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 200 印数 3000

书籍信息归属:

山河人文旅记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4 的主题关于 游记-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