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论

蒋经国论

曹聚仁,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2.0

书籍简介:

本书初写于1948年,是中国第一部论述蒋经国的著作。作者五十年又把此书几乎重新写了一遍。作者曾与蒋经国有过非同一般的关系(在赣南受蒋经国委托办《正气日报》)。全书力求撇出政治上的成见,知人论世,放在时代环境中去理解一个历史人物,关于主人公的人生观、社会观、政治理想和抱负,以及独特的经历,在曹聚仁这位著名的文化人的笔下栩栩如生,贴切妥适。本书附有曹聚仁的后人曹雷和曹景行的序言。

书籍目录:

序言:《蒋经国论》

上海版前记

香港版前记

客座谈政

一、几件史实及论辩

二、论所操之术多异

三、论人言不足恤

四、论用人及为政

谈蒋经国

一如是我闻

二鲜红的血

三苏联怎样教育了他

四如此赣南

五新赣南如此

六新中国的梦

七王阳明第二

八三年计划五年计划

九晓庄与赣南

十两个蒋经国

十一一个时代一群人

十二蒋经国何处去?

附录一一个政治新人

附录二蒋经国传奇

如是我闻

A归来

B熊式辉伸出手来了!

C顶石臼做戏

D泰和的看法

E父子之间

F阿契理司的脚跟

G从旧赣南到新赣南

H第一个三年计划

I“哈姆莱脱在中国”

J重庆向他在招手

K蒋氏父子与史太林

L胜利之梦

M在那黯淡的日子里

N一个热闹的夏天

0副总统之争

P一木难支大厦

Q武松碰上了西门庆

R杜那克傻子及魔鬼

S溪口的春天

T杭州会议

U从乌江到垓下

N一夕话

W再添上一笔吧!

X余话

附录一评新赣南政治

附录二谈新赣南建设

附录三新赣南家训

附录四蒋经国政论举隅

一革命工作与革命干部

二我们的人生观

三永远不要挂起白旗来

四夜宿虎岗有感

附录五蒋经国致生母的信

编后记

前言

父亲的《蒋经国论》先有上海版(1948年),那可能是中国第一部论述经国先生的著作。五十年代后父亲移居香港,不几年又把《蒋经国论》几乎重写了一遍,才有台北政要争着去“太子道”而避开“皇后道”的譬喻。父亲写沪版和港版时,处境有很大的不同,心情和用意或也有异,但已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论者和被论者都早已作古。

这不是一部传记。只是作者将他不同时期对蒋经国的评述集成的一个集子。l997年我们将两版合为一册,首次在台湾出版,这样,反而可更清楚地让读者知道曹聚仁心中的蒋经国是什么样子的。这次,又是首次以简体字版与内地读者见面。

六十年前抗日战争烽火初起,父亲从书斋走上战场,当起中央社的战地特派员,主要游走在长江以南的第三战区,才有机会到赣南与蒋经国先生相识、相知。后来更在赣州安下了家,为经国先生主办《正气日报》。在经国先生那里,父亲是客卿身份。经国先生可能视他为友为师,却从来未把他当作自己的下属。母亲邓珂云七十多岁去世前,还记得那年春节,经国先生让勤务兵挑着一担年货,随他大年初一清早踏雪上门拜年,一进门他就抱起才牙牙学语的曹雷。

但父亲毕竟只是书生,虽然是一个对政治有兴趣的书生。经国先生周围一旦有人玩起政治派系的游戏,也就到了书生出局的时候。即使如此,父亲在辞去《正气日报》的工作后,仍然有不少机会同经国先生挑灯夜谈,直到1949年后,一个去了台北,一个去了香港。父亲两个不同版本的《蒋经国论》,正是那个时期的产物。在他的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及《采访外记》中,对他们两人那段时间的交往也有不少的记录。

五十年代以后父亲与经国先生的关系,或许是许多人最感兴趣的,但也是最难弄清楚的。从已经公开的史料中可以知道,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父亲确实成为台北与北京的沟通管道,台北那头应该就是经国先生。父亲晚年常自喻为波兰小说家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笔下的“灯台守”,他无非就是守在香港这块地方,等待国共两党“床头打,床尾和”。等到贫病交加的暮年,父亲终于留下“经国不愿当李后主”这样的话。

父亲是在失望中去世的,比经国先生早走了15年半。不久前,一位熟知经国先生脾性的人士告诉我们,经国先生做事从来不留下片纸只字。那么,父亲与经国先生最后二十年的交往中究竟还有哪些事情,很可能会成为永久的秘密。

大陆上一两位以“曹聚仁研究”出了名的人,只不过凭着少许已经公开的史实,加上许多自己的想象或以讹传讹的奇闻,不断编写长篇文章,当不得真的。海外也有人声称自己曾参与国共之间的事情,但以他们当年的资历和工作,最多只能知道一些皮毛,也当不得真。

历史中的因缘往往是奇特的。没有与经国先生的那层关系,父亲下半生的日子可能会不相同,甚至我们做子女的也会有另一种处境。父亲又是最早使刘宜良(笔名江南)先生产生写《蒋经国传》的念头的人。我们后来整理父亲遗物时,就找出几十封两人当年的通信。刘宜良的这本书(指《蒋经国传》)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而他的死又完全打乱了经国先生的接班安排,李登辉才有由副“总统”扶正的机会。有时不禁会问,如果父亲与经国先生无缘在赣南相识,蒋家今天会不会又是另一种遭遇,台湾会不会也是另一种局面。父亲曾说:“历史真是说不得一个‘假使’的。”这正是所谓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吊诡。但如果真那样,当然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蒋经国论》了。

父亲与经国先生的因缘似乎还在延续。景行这些年经常到台湾采访报道,一次在蒋孝严先生(当时还叫章孝严)的办公室里,他对当地媒体记者介绍景行时说“我们是两代世交”,那些小记者听了有些发呆。后来,他带着景行去新竹看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又去祭拜抚养他成长的外祖母。没过多久,蒋孝严就到奉化溪口“认祖归宗”了。

(2008年8月)

后记

曹聚仁与蒋经国的相识始于1938年8月16日的南昌见面,两人一见如故,从而也有了本书中所收录的《一个政治新人》专访稿的诞生。1941年曹聚仁因避战乱迁居赣州,蒋经国更是盛情相邀主持笔政,二人的相知因为《新赣南报》及《正气日报》创刊更进一步。二人合作有数年之久,曹氏对蒋经国的生活、思想及认识均有相当了解。蒋经国亦有感叹:“知我者,曹公也!”

移居香港后的曹聚仁以记者和学者身份曾一度扮演着国共两党的“和谈使者”,为国共两党的“床头打架床尾和”而努力,然他终究只是“一个看革命的旁观者”,无法左右政治的步伐。可他却用文字真实记录了他所认识的蒋经国。

1948年曹聚仁的《蒋经国论》在上海出版,1953年,移居香港的曹聚仁又把《蒋经国论》几乎重写一遍,此次出版是将两阶段写就的《蒋经国论》合为一册刊行。

在编校中,编者参照了1948年沪版《蒋经国论》、1953年香港创垦出版社的《蒋经国论》和1997年台湾一桥出版社的《蒋经国论》三个不同版本,校正文字错讹,并对曹文引文处,参照原文献作了校勘。对曹聚仁先生因笔误造成的明显错漏,编者亦径改,未另作说明。

本书正编中,尤《如是我闻》部分,书中人称指代恐让读者有疑惑或混淆处,编者特作了部分注释,用括号标注。而括号内楷体字部分为作者原注。同时较长注释我们亦以脚注形式加以标注,特作说明。

最后真挚感谢曹雷、曹景行两位老师和上海鲁迅纪念馆曹聚仁文库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姚恋

内容摘要:

  上海版(1948年)的《蒋经国论》,是中国第一部论述经国先生的著作。五十年代后作者曹聚仁移居香港,不几年又把《蒋经国论》几乎重写了一遍。这不是一部传记,只是作者将他不同时期对蒋经国的评述集成的一个集子。1997年我们将两版合为一册,首次在台湾出版,这样,反而可更清楚地让读者知道曹聚仁心中的蒋经国是什么样子的。这次,又是首次以简体字版与内地读者见面。  “知我者,曹公也!”  曹聚仁是蒋经国的知己,所以蒋有“知我者,曹公也”的感慨。曹聚仁是国共和谈的密使,毛泽东曾三次专门接见并作长谈。这是中国第一部论述蒋经国的著作。  这是一部毛泽东曾一度寻求的《蒋经国论》。【作者简介】  曹聚仁(1900-1972),字挺岫,浙江浦江人(出生地蒋畈村现划属兰溪)。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21年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以散文创作立足文坛。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等刊物。1937年抗战开始,从书斋走向战场,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曾采访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及东南战场,并主持《正气日报》编务。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大学任教,并从事新闻工作。1950年到香港,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并参与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1956年后,曾数次回大陆采访,并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1972年7月病逝于澳门。一生著述逾四千万言,生前出版成书约七十多种。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蒋经国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010077703
如需购买下载《蒋经国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240 印数 10000

书籍信息归属:

蒋经国论是人民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7=7 的主题关于 蒋经国(1910~1988)-评传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