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农场

动物农场

(英) 奥威尔, 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5

书籍简介:

本书是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小说以写动物之名,深刻揭出极权政治之实。

作者介绍: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英国人,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于印度,当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家属于“中产阶级的下层,或没有钱财的中产家庭”。   1904年,由母亲带他先回到了英国。他自幼天资聪颖,11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诗作《醒来吧,英格兰的小伙子们》。14岁又考入著名的伊顿(Eton)公学,并获取了奖学金。但早在小学时期,他就饱尝了被富家子弟歧视的苦涩,从他后来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凭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灵,这时已经对不平等有了初步的体验。   1921年,布莱尔从伊顿毕业后考取了公职,到缅甸当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无时不在刺激着他的良知。看着他们在饥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挣扎,他深深感到“帝国主义是一种暴虐”。身为一名帝国警察,他为此在良心上备受煎熬,遂于1927年辞了职,并在后来写下了《绞刑》(A Hanging,1931年,此为正式出版年代,下同),《缅甸岁月》(Burmese Days,1934年)和《猎象记》(Shooting an Elephant,1936年),这些纪实性作品,对帝国主义的罪恶作了无情的揭露。   但是,这一段生活经历仍使布莱尔内疚不已。为了用行动来表示忏悔,也为了自我教育,他从1928年1月回国时起,就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四处漂泊流落。尽管他自幼就体弱多病,但在巴黎、伦敦两地,他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并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次年,布莱尔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1933年),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苦难。正是在为这部作品署名时,布莱尔用了“乔治·奥威尔”这一笔名。某种程度上说,“奥威尔”的出现,开始了布莱尔的新生活。   这时的奥威尔已经把自己深切的情感系于无产阶级的命运上,在思想上也开始倾向社会主义。他不能容忍劳苦大众在英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他曾这样深情地写道:“他们才是真正的英国人。”赶巧,在1936年,有一位进步出版商聘请一位属于“不是受害者自己,而是见证人”的作家,去北部工业区(兰开郡,约克郡)对工人的穷困状况作实地调查。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的奥威尔欣然应聘,历时数月,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并参考了包括恩格斯《通往威根码头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1937年)--其中记述了大量的事实,深切地反映出工业区人民生活的悲惨和世道的黑暗。奥威尔不但据此愤怒地谴责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的摧残,还主张用社会主义来拯治社会的弊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与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喉部曾经受过重伤。他为记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向卡特洛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1938年)一书,后来成为关于这场内战的一个权威性文献。   但是,这场正义的战争,由于左翼共和政府内部分裂,最后竟失败了。没有死于法西斯枪弹下的奥威尔,竟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这个惨痛的经验对奥威尔影响巨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个思想出发点,一直影响到他后期的两部名作《动物庄园》和《1984》(Nineteen Eighty-Four,1949)创作。   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仅以《动物庄园》和《1984》而言,他的影响已经不可估量。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Orwellian)”。如果说,贯穿奥威尔一生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贫困”和“政治”这两个主题,那么激发他这样写作的主要动力就是良知和真诚。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享年46岁。

书籍目录:

前言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19031950)于1944年初完成《动物农场》。

这本有着童话的外表,却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的薄薄小书出版以后,令奥威尔声誉鹊起,它和作者另一部反乌托邦名作《一九八四》一起,奠定了奥威尔成为20世纪最杰出作家之一的基石。

因为《动物农场》,让不少评论者把奥威尔跟英国讽刺文学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相提并论,后者的《格列佛游记》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著,同样是貌似童话,同样对当时的政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我们可以看到,奥威尔的一生及写作都与政治紧密相联,在后来总结自己的写作时,他坦然承认“过去的全部十年中,我最想做的,就是把政治性写作变成一种艺术”(《我为何写作》)。奥威尔时常流露出一种政治上的幼稚特点,经常凭冲动行事,他的一生在政治上也有过曲折的发展道路,会根据自己的认识修正自己政治观,所依据的是自己的良知。出生在殖民地小官员家庭的他从小可以说是个帝国主义者,小学时,他写过充满帝国主义色彩的诗歌,从著名的伊顿中学毕业后,更是当上了维护大英帝国利益的殖民地警察,但是短暂的警察生涯把他变成了一个帝国主义的反对者,让他毅然辞去这份薪水不薄的工作。在社会底层和接近底层的状况下生活了几年后,最终他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者,却仍对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运动保留自己的看法,并不惮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良知出发,对社会公正有着执著追求的人,用他的传记作者杰弗里.迈耶斯的话来总结就是:“奥威尔在一个人心浮动、信仰不再的时代写作,为社会正义斗争过,并且相信最根本的,是要拥有个人及政治上的正直品质。”奥威尔写作《动物农场》以及后来的《一九八四》并非偶然,1937年,他从西班牙内战战场归来,让他的写作有了新目标。(“西班牙内战和1936年至1937年间所发生的事改变了态势,此后我就知道我的立场如何。

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奥威尔1936年底去西班牙参战,本来是为了保卫共和政府所代表的民主政体,却目睹了左派内部的生死斗争。奥威尔死里逃生从西班牙回来,对苏联所控制的西班牙共和派表面上代表进步、民主,却进行政治及人身迫害、思想控制的种种做法感到愤慨,后来也写了不少文章来揭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西方许多左翼知识分子对苏联抱以希望时,奥威尔通过自身经历以及对苏联的大清洗等一系列事件的了解,对斯大林治下的苏联之本质有了自己的判断。以童话形式写成的《动物农场》便是这种思想推动下的产物。

谈完了《动物农场》的政治意义,也应该肯定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完成《动物农场》之前,奥威尔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即弃用花哨的词藻,文风平实有力,时时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观及真诚。《动物农场》也是如此,它篇幅虽然不长,却作为童话、作为讽刺作品都堪称完美,并且经常被认为是英语的典范文本,成为学习的对象。

奥威尔在完成写作时正处于二战中的英国与苏联尚是盟国,《动物农场》的讽刺主题让它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出版也颇费周折,最终面世前,被5家出版社拒过稿。而到1945年8月出版后,在冷战初露端倪的背景下,《动物农场》很快成为畅销书。后来随着全面冷战的开始,这本书更是和《一九八四》等书一起,被用作冷战的宣传工具,结果在不少人眼里,让无论是奥威尔,还是他的作品,都和“宣传”牢牢挂上了钩。但是冷战已结束久矣,就连《动物农场》直接讽刺的对象苏联也早已灰飞烟灭,而奥威尔的这两本书至今流行不衰。上世纪末即将结束时,在蓝登书屋的《当代文库》评选的20世纪百大英语小说中,奥威尔的这两本书全都入选,而且排名非常靠前。《动物农场》已被译成60多种文字,在中国也知音不少,在内地首次出版后的近二十年来,至今已经有了七八个译本,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这本书的出版之初,奥威尔在伦敦忙着去了一间又一间书店,将其从儿童读物搬到成年人读物那边,如今我们知道,奥威尔是多虑了,我们读这本书,应该不会忽略奥威尔在讲述一个动物童话的同时,向我们发出的郑重警告或者预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动物农场》具有永恒的价值。

孙仲旭

内容摘要:

《动物农场》中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分自由的保障,”有论家如是说。

  乔治·奥威尔是英国人道主义、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作家。《动物农场》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一些新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了一个形容词“奥威尔式”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动物农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译文名著文库
9787532741854
如需购买下载《动物农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译文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 128 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动物农场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07.0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61.45 的主题关于 中篇小说-英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