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集聚与经济增长

论集聚与经济增长

李建平, 邓翔, 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22.0

书籍简介:

本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从经济集聚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尤其是对地区差距的形成所产生的作用。因此,本书将重点探寻我国经济集聚现象产生的原因、机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书的研究和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3078),“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动因及其对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的资助。

作者介绍:

李建平,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增长理论方面,包括经济增长动因及收入差距、经济活动空间分析、区域经济增长及其与产业结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一体化的测算与分析等。近年来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家》等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我国劳动力迁移空问动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3078)“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动因及其对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日(71173149)“中国物价调整和变动的微观证据与特征分析”等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五项。参编并出版论著《现代国际石油经济论》。      邓翔,1963年8月生,四川省营山县人。先后在慕尼黑大学经济系、哈佛大学经济系和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和访问研究,并在阿伯丁大学、波恩大学、根特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做短期访问。现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学。著有((经济趋同理论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宏观与开放视角下的金融风险》等。在《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中国农村经济》、Intemational Joumal Of Agile Systems and Management、 Annales Universitatis Apulensis Series Oeconomica、Joum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Statistical Decision等杂志上发表学术沦文60余篇。学术成果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l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个人传记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1999年)》(Who's Who in the World in 1999)。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核心概念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第2章 理论综述

第3章 集聚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第4章 集聚效应的成因

4.1 空间距离导致要素集聚

4.1.1 空间距离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4.1.2 空间距离对资本配置的影响

4.1.3 空间距离对技术传播的影响

4.1.4 空间距离对集聚效应影响的新认识

4.2 规模报酬递增产生集聚效应

4.3 市场的非完全竞争结构产生集聚效应

4.4 政府的非均衡经济增长政策导致经济集聚

第5章 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5.1 集聚效应与增长的研究假定

5.2 垄断竞争下的家庭动态决策

5.2.1 家庭的迁移决策模型

5.2.2 限制迁移政策的作用

5.2.3 关于迁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测算

5.2.4 关于家庭迁移决策的一些结论

5.3 异质性厂商的决策

5.4 存在剩余劳动力时的集聚与经济增长

第6章 厂商空间集聚水平的测量

6.1 生产活动的空间分布类型:均匀、随机与集聚

6.2 空间分布的Ripley'sK/L函数

6.3 产业集中度的Ellison-Glaeser指数

第7章 我国区域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测量

7.1 数据的来源与调整

7.2 所使用的计量方法的简介:非参数估计与空间统计

7.3 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分析

7.3.1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7.3.2 对我国经济地区趋异的解释

7.3.3 我国地区经济趋异的模式分析

7.3.4 我国省际趋同现象的多元估计和动态迁移

7.4 对我国区域经济生产活动的空间分布关联性检验:Moran's I指数

7.5 对我国厂商生产外部性和规模报酬的测算

7.5.1 生产成本与外部性和规模报酬模型

7.5.2 外部性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测算

7.5.3 结论及启示

7.6 考虑厂商分布密度的生产函数的测量

7.6.1 测量集聚经济的模型

7.6.2 对我国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的计量

7.6.3 对我国地区产出与集聚效应的关联的计量

7.7 我国集聚效应及其对全要素生产影响测算结果的解释

第8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1 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及意义

8.2 未来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集聚现象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认识正逐步深化,主要的观点认为,经济集聚现象发生的基础是市场结构的非完全竞争和要素流动的空间限制,是市场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完美的反映;其发生的机制则来源于生产活动的规模报酬递增和生产与消费活动的外部性。上述两个机制即可解释经济集聚的出现和发展。具体而言,集聚带来了生产过程上下游的整合、共享劳动池增加了劳动力供给的弹性、节约了厂商的生产成本,从而使生产活动能够获得递增的规模报酬;集聚经济活动的主体能够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共享公共资源,从知识外溢中获得好处,从而在消费和生产过程中获得正的外部性。从理论上讲,集聚活动的研究将我们的视野从一个“没有维度的经济学”拓展到了空间分析的层次,经济学中关于城市、贸易和产业分析也因此而受益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是目前经济学中最为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论集聚与经济增长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4138689
如需购买下载《论集聚与经济增长》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经济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

书籍信息归属:

论集聚与经济增长是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13.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127 的主题关于 区域经济-经济增长-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