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大地震真相

通海大地震真相

杨杨, 著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9.8

书籍简介:

本作品第一次揭开了“通海大地震”的真相,全景式地展示了这次大地震发生前后的社会背景、地质变化、巨大震灾和救援情况,以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地震及震灾的种种怪异心理和荒唐行为。作品还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社会学、灾害学、历史学、新闻学等方面的深层思考。

书籍目录:

序言马文龙

一场不为人知的罕见大地震

开篇刘心武偶然发现从通海寄至北京的“密信”

口述童年的记忆被震灾塞满了

口述震后景象永生难忘,遍地遇难者

发现一场被彻底保密的大地震

笔记三十年后才公开的秘密

震前曾出现许多不可思议的宏观异象

口述老鼠一个咬着一个的尾巴,塘子翻底,井水漫过井栏

笔记大自然不断向人们发出善意的“警告”

调查大地震前兆现象及地震谚语

口述地震科学工作者曾目睹震前异象

发现震魔来临之前,李四光盯住了曲江断裂带

山崩地裂的瞬间一惨状实录

口述地震强烈,震级至今仍众说纷纭

调查震魔为我们制造了一个何等恐怖的世界

笔记悲惨世界里的生灵

发现周恩来总理肯定地说:比邢台地震厉害啊

紧急大救援

口述救援非常及时,也非常有效

口述感谢解放军,难忘医疗队

调查抗震救灾中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

资料通海县第1期《抗灾战报》

笔记人民解放军十四军抗震救灾八十天

笔记第一个进入通海地震灾区的医疗队

笔记北京医疗队在通海的动人事迹

笔记上海医疗队与灾区人民心连心

笔记四川医疗队二三事

笔记勇挑重担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医疗队

发现战胜“挤压综合征”的经过

资料年通海地震灾区的标语口号

在“文革”那样的非常年代

口述地震后曾以为是核战争爆发

调查“要准备打仗”

调查保护和抢救毛主席像章、“红宝书”及生产队的牛马

口述千支援,万支援,送来毛泽东思想是最大的支援

发现“灾区人民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

调查天天晚上忙着抓阶级敌人

口述一个抗震救灾英雄的号哭

资料慰问电及慰问信

通海大地震中国地震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口述迟到的新闻与社会的进步

调查立碑记事

笔记四十年前的大地震逐渐成为“热点”

发现地震科学研究中的“显学”

资料实践者最聪明,土办法搞预报

尾声我们永远的祝福

前言

1970年1月5日凌晨,7.8级大地震突然降临云南大地,通海、峨山、曲江一带,山摇地动,房倒屋塌,15621人震亡,两座县城、多个乡镇和数十个村寨几乎被夷为平地,极震区内,满目疮痍,死尸遍地,惨不忍睹。

这本是一次举世罕见之大劫难,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死亡万人以上的大地震,但由于发生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党中央、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救援工作也毫无疑问地表现出了那个时代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决策果断,行动及时,措施得当,灾民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安抚,伤员获得了有效救治,灾区社会秩序良好。军民团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灾区迅速出现了令人感动的新气象和新面貌。但是,此次地震的震级被人为降低,灾情被严密封锁,“精神援助”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被无限夸大。国家拒绝了一切外援,灾区人民也向国家提出了“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以致通海灾区仅得到来自祖国各地九千余元的捐赠和国家有限的物款救助,灾后重建工作困难重重,灾民生活极其贫困。此后近三十年,灾区干部群众凭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了一代人的努力奋斗,才在废墟上坚强而自豪地站立起来,重建了美丽的家园,治愈了受伤的心灵,修复了大地的疤痕,让当年的地震灾区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且一跃成为云南省极具奋斗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地域之一。但是今天人们来到这个闻名省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时,却不知晓这是一座经历地震大劫难的“涅槃之城”,更不要说了解当年大地震的真相了。就连我们这些经历过那次大地震的本地人,对当时地震的前因后果、灾情及救援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

如今,通海大地震已发生四十周年,在这个值得我们纪念的日子里,本土作家杨杨向我们奉献出这本《通海大地震真相》,这是他最新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他十几年的心血之作。全书既讲述了他在通海大地震前后的所见所闻,也真实地记录了他在徒步走访灾区、收集地震文献、查阅档案资料过程中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成果。当然,本书不是历史著作,不是回忆录,更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是一位对家乡满怀炽热之情和高度责任感的作家,对这次灾难的寻幽探秘,对一段特殊历史的打捞发掘。在书中,作者让史实得以还原,让真相得以澄清。每一页每一句,都试图为我们抹去历史尘埃,揭秘解惑,让我们真切地获得了一次对灾难的深度体验,也让我们沉浸在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凝神沉思之中。一种强烈的历史感扑面而来,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画面,历历定格,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四十年前的这段“灾难史”、“抗争史”、“奋斗史”和“心灵史”,记录了通海人民的勇敢、无私、坚忍、仁慈、大爱。当然,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反思和追问。这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一段历史,是我们记忆中弥足珍贵的思想和精神“遗产”,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当我们今天回眸那场灾难,重新打量我们脚下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时,我满含热泪,为四十年前的大地震带给人们太多的伤害而悲痛,更为发生在其中的许多感人故事而激动。此时,我想起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古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加,他曾在《自然界问题》第四卷中谈到公元62年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地震。当时的塞内加可谓足智多谋,悲天悯人。他为了安慰灾民,曾向天发问:“如果连最牢靠的大地也在震动,那么,眼前还能有什么靠得住的东西呢?”他给出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正确面对灾难。他说:“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时刻都要想到未可预料的事情。平静,不过是历次混乱之间的间歇。没有什么是可靠的,即便是我们双脚依凭的大地。我们应该对什么都不感到意外。我们的思想应该事先准备迎接所有的问题,我们应该考虑的不是惯常发生的事,而是有可能发生的事。”

对于塞内加的发问,我们通海人民在四十年前已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交出了一份更准确、更完善的答案,那就是在山摇地动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意志和大爱之心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过去的灾难磨砺了我们的精神,昔日的艰苦铸就了我们的韧性,今天的通海人更加坚强,更富有智慧和爱心,更加懂得感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对多难兴邦的含义领会得更加深切。是啊,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补偿。我们看到,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新时代的中国大地上继续光大绵延。这一精神对于我们经受过同样灾难的通海人民来说,令人倍加感动,倍加珍惜;对于我们今后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挑战,都是不可缺少的法宝。

读罢此书,我真是百感交集,难以平静。我更加懂得作为一名通海人的责任和使命,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立场。在我看来,《通海大地震真相》是一束亮光,明前照后,我们通过阅读它,认识过去,了解灾难,可以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更加热爱通海,建设通海,发展通海,以无比的勇气和自信把通海推向更美好的明天。

2009年11月8日

(本文作者现任中共通海县委书记)

内容摘要:

  1970年1月5日凌晨,7.8级大地震突然降临云南大地,通海、峨山、曲江一带,山摇地动,房倒屋塌,15621人震亡,两座县城、多个乡镇和数十个村寨几乎被夷为平地,极震区内,满目疮痍,死尸遍地,惨不忍睹……  《通海大地震真相(一个人的回忆与调查)》不是历史著作,不是回忆录,更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是一位对家乡满怀炽热之情和高度责任感的作家,对这次灾难的寻幽探秘,对一段特殊历史的打捞发掘。  本书全景式地展示了这次大地震发生前后的社会背景、地质变化、巨大震灾和救援情况,以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地震及震灾的种种怪异心理和荒唐行为。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县发生7.8级大地震,受灾面积达8800平方公里,地震造成15621人死亡,是建国以来死亡人数仅次于“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三次大地震之一。  一场导致上万人丧生的大地震的详情,在“文革”的特殊背景下,被严密封锁了几十个春秋后,终于重见天日。作家杨杨以亲历者和调查者的双重身份,十余年深入当年的地震灾区,调查、采访,翻阅各种地震资料、档案,第一次客观、详实地记录了这次大地震的真相。凤凰卫视《口述历史》特为此专访作者。许多故事,撼动心灵,全景式地展示了这次大地震发生前后的社会背景、地质变化、巨大震灾和救援情况,以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地震及震灾的种种怪异心理和荒唐行为。作品还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社会学、灾害学、历史学、新闻学等方面的深层思考。【作者简介】  杨杨,云南省通海县人,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在《大家》、《花城》、《作家》、《北京文学》、《南方周末》、《美文》、《边疆文学》等报刊发表过作品。出版有小说集《混沌的夏天》、长篇散文《小脚舞蹈》、《摇晃的灵魂》等,有作品获云南省政府第五届文学艺术创作奖,现为云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通海大地震真相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9633138
《通海大地震真相》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合肥出版单位安徽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9.8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通海大地震真相是安徽文艺出版社于201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P316.274.4 的主题关于 大地震-概况-通海县-1970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