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25.0
本书是年轻记者对近一两年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所写的评论文章,本册主要是写权力批判、腐败批判、伪正义批判等方面内容。
第一篇权力批判
权力通吃下,我们都是陪舞者
拿出治民一半的严苛与智慧去治官
我们当丑恶痛批,他们当经验交流
特权,不要误解人们看你的眼神
地方官员可怕的“推土机政治”
王家岭的“八天八夜”不能拍成颂歌
疯狂的招商与“不择手段”的政治
“领导不可冒犯”的时代已经过去
不明真相的群众与眼睛雪亮的群众
我让你批评,你才能批评
官场潜规则不过是“一把手”的规则
第二篇腐败批判
贪官如厕逃逸,啼笑皆非的官场现形
“落马高官健康转好”,能给为官者多少暗示
民问人人都是“反腐硕士”
如今贪官还会“深夜排队等候投案”吗
不能怪媒体娱乐化消遣贪官
先反反这个反腐网络游戏的腐败
反不了腐败就严惩瞌睡
第三篇舆论批判
不节制自身魔性,网民无异于暴民
利用网民愤怒已成为一种产业
审慎与节制: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品质
“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
别把“坏消息综合征”都推到社会不完美上
拔高的东西复原时总那么难堪
先真假、后是非、再利害
抵制对“手捧炒票炫富”的讨伐诱惑
那道带血的有奖竞猜让我颤栗
网络的道德极端主义
第四篇伪正义批判
谣言就是谣言,别加入过多的阐释
从造谣到黑客:批判的价值次序
正当防卫:类比的陷阱和反问的诱惑
为什么被告席上的胡斌像替身
拒绝“何不去杀贪官”的仇恨
与范美忠一起反思我们的劣根性
网络批判的矛为什么就不能指向自己
不要过度阐释拒签致死这个特例ll1
“骗子爱国主义”不过自欺欺人
受害者心态弥漫的社会必然缺乏宽容
“报复正义”逻辑要为犯罪传染负责
第五篇社会批判
不搭院士身份,抄袭已很难成为新闻
民工随身揣钱回家的身体政治
提示语拖死:最具中国特色的死法
什么割裂了民众对公物的价值敬畏
北大历史系会不会以王益为耻
掌百姓衣食的人啊,请给百姓留点自尊吧
“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戏言真实上演
北京排外主义发作的周期率
“耽误工期谁负责”与“高温死人谁负责”
凭什么将讨薪者当成反恐演练对象
“炫富广告激发仇富”,低估了公众情商
“我能”只剩下了商品的想象
“被”字一语风行后的权利焦虑
第六篇制度批判
两会越多政治,街头越少暴力
两会应成为政治家的摇篮
几个提案议案对得起那体贴的“小黄瓜”
两会不盯刘翔时是中国政治成熟日
两会政治少明星,遂使刘翔成焦点
政协委员唇枪舌剑与民主监督无关
人民的代表为何也亢奋地喊增税
吃的是纳税人的钱,挤出的是垃圾建议
能有工人委员反驳首富委员张茵吗
为何不能给作报告的总理一把椅子
第七篇偏见批判
仇和与崔博在制度上其实是同构的
市长自罚千元道歉,谁有这种特权
平民也是可以“贪生怕死”的
挖煤助学:被过度开发的民间道德
对有些恶放弃干预,也是一种法治
为不道德者辩护是更高的法治境界
扭来扭去的公正找不到归路
在民众间制造对立的民主是坏东西
自主招生:想象的公平与可控的公平
“谁还敢再做好人”是道德撒娇
以劝代罚:越人性的法规越让人敬畏
不守规矩怎么就成了中国人的共性
第八篇文明批判
哀悼罗京,珍惜变迁中那些恒定的面孔
高房价造就最驯服的一代人
恢复的不仅是广播操,更是一种生活
质疑29岁市长:一个没有佳话的时代
惹了一身时代潜规则的臊
以“荣誉首富”向袁隆平式创富致敬
我们不能自由得一无所有
“要不要买版面发论文”的中国式焦虑
别管别人行不行贿,学习王石的“不行贿”
《挟尸要价》全票获奖传递的道德态度
曹操墓真假交锋后的政治丑学
后记
前言
欣闻中国发展出版社要为时评出一套丛书。在这个不少出版社和书商争相炒作名人隐私,拿明星的花边和口水作卖点,追逐那些肤浅的热点和“各领风骚没几天”的潮流之时,还有出版社愿意为看起来不太有“卖点”的时评出丛书,本就让人尊重。作为一个写评论写了30多年的老报人,很乐意为这套丛书写点儿什么,并借此谈谈对评论的一些理解。
认为时评不太有卖点,其实是个误解。先说说《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本报有两套评价系统,一套是“月度评估报告”,另一套是每周的网上点击率和转载率统计两套评价体系,每一次评论版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阅读率最高,读者最满意,读者印象深刻的文章最多,点击率和转载数也名列前茅。据我所知,不光是本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影响力较大的市场化媒体也是如此。
最高的阅读率,最受读者欢迎,这不就是最好的“卖点”吗?
有学者认为,当下中国的舆论生态处于一个“时评兴盛”的热言时代,我认同这种评价。我同时感到很骄傲的是,学界和实务界基本达成共识,或者这一波的时评热是从1999年《中国青年报》开创“青年话题”版开始的。中青报领风气之先后,时评这种文体越来越发展成一种民众表达、公民言说的实用文体,如今有报纸必有时评,不开评论版老总们都感觉对不起读者了。没有评论版的赶紧增设评论版,有一个版的扩为两个、三个,不少都市报在日常评论版之外还增设了“评论周刊”。
因为时评有“卖点”,读者有需求,产品有市场,媒体才会竞相开辟时评版。所以,中国发展出版社为时评出丛书,起码是不会吃亏的。
写了这么多年评论,有人问我为什么写评论,我答日:抡不开丈八蛇矛,只会使匕首。写小说,等刊物七审八审半年有余,性急等不起。有话想说如鲠在喉,哪等得了半年。我写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还写过诗、写过歌词,都发表过,但无一成功。酿不出茅台、五粮液,给拥挤的市场平添了一些劣质酒,虽害不了命也醉不了人。不干了,转产杂文和评论,表达强烈度较高的爱憎。一试便放不下了,以至于思维都变成杂文和评论式的。
从写杂文到分管评论,这30多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高歌猛进的大时代。在这个大时代中写评论、编评论、分管评论,积累了一些对评论的理解,借此写出来与评论同仁交流。
后记
近几年的时事评论写作,我一直在重复着这样一个常识:不放过对每一种恶的批判不仅批判强者的恶,也不放过弱者的恶;不仅批判体制的恶,也不放过人性的恶;不仅批判别人的恶,也不放过自己骨子里隐藏的恶。
我们的舆论,向来不缺乏对强者的激烈批判,一事当前,会先入为主地将矛头指向政府、官员和富人,而刻意回避对弱者之恶的批判,甚至根本不愿意面对“穷人也会作恶”这个现实。
也从来不缺乏对体制的尖锐抨击,面对某个悲剧和丑闻,会习惯性将所有罪恶都推给抽象的体制,笼统归咎于制度,而忽略了作为个体、具体的人在罪恶中所扮演的直接角色。
更不缺乏对他人之恶毫不留情的批评,发生矛盾和冲突,会首先将矛头指向他人,认为罪恶都是别人做的,错误和责任都在他人,将自己想象和扮演成一个十足的受害者,而缺乏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从不反思自身的罪责。
正因为此,我一直在评论中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些常识:是非高于身份和立场,我们这些以批评为业的人,一定要有恒定的是非观: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能因为作恶者身份的不同而混淆是非与善恶。反抗并不代表正义,苦难并不代表道德,穷人并不代表正确,受害并不代表没有责任,是非判断只能基于事实,而不是拉帮站队的立场和先入为主的偏见。
我深深地明白,权贵勾结和权力专制的恶当然要激烈批判,但对那些底层、弱者、群体、多数、网络之恶也不能闭上眼睛,这些恶的严重和危害程度,其实一点不亚于前者。原则比立场更重要,自由优先于善,理性高于那种虚幻的道德优势。
对一个有志于在公共事务上运用自己理性的批评者来说,没有什么比理性更重要了。一篇时事评论的价值,正在于其理性。评论要说服对手,需要的是理性;要让公众接受,需要的是理性;要推动社会进步,需要的是理性;要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不至于像快餐那样只有短暂的生命,一天后就被人扔进废纸堆,也需要理性的力量。
毕竟,在时事热点的变换节奏中,评论文本很容易随着热点和时效的过去而过时,而理性却有一种超越时效和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使一篇文章虽过去多年了,但读来仍能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理性的感召。
我常与评论员朋友交流说,舆论领袖是对一个评论者最高的褒奖。如何能成为舆论领袖,不是迎合网络情绪写几篇受到网络点击追捧的炮轰文章就可以造就,不是事件一出就立马站出来表几句态就可以成就,也不是靠出位炒作和故作先锋反叛姿态就可以成为的。而是要靠理性,不是跟着舆论情绪走,被舆论所“领袖”,而用自己的理性去引领舆论和大众。让舆论从你理性的判断中汲取思想的营养,那才是真正的舆论领袖。
本书作者首次将八年来所写时评梳理成册,文集不追逐肤浅的热点和潮流,努力观察中国社会的现实国情,叙述时事发展的轨迹、改革的历程、民众的权利诉求。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以及关心国家时事热点的读者阅读。 许多时事热点虽然过去了,可由于发展的惰性和体制的迟滞,问题依然存在,常识需要不断重复,所以文章的价值仍然存在;所依附的新闻由头虽然远去了,但评论的核心在于思想,那些蕴含在评论中的思想仍有着丰富的价值。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同样,评论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载功能,从这些评论文章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发展的轨迹,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历程。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以及关心国家时事热点的读者阅读。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拒绝伪正义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青年评论文丛 | ||
9787802345973 《拒绝伪正义》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20 | 印数 | 5000 |
拒绝伪正义是中国发展出版社于2010.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09.9-53 的主题关于 时事评论-中国-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