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5.0
《庄子》、道教文化、武文化三者,在天人互证思维模式和“身体”层面及“民间”层面的认知途径作为共同的思维工具、认知路径的基础上,在共同具有的具象性、在场性、主体实践操作性、身心运动与体验性的基础上,呈现出复杂的互动关系。本书的研究采用了文本细读与跨学科及跨文化研究的方法。立足于《庄子》文本、道教文化典籍、武文化文本,以及武文化与道教文化中非文本的各种身心实炼内容,以身体运动转向、民间演绎和天人互证之思维模式、认知途径及阐释方式为统摄,采取平行结构,通过两两之间的互动比较和三者的综合考察,最终形成三者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会通。这种互动与会通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庄子》分别对道教文化和武文化之理论与实践体系所产生的影响;早期武文化对《庄子》的影响;道教文化和武文化分别对《庄子》的演绎改造和创造性阐释;道教文化和武文化在早期华夏文化思维的统摄及《庄子》的重要影响下的彼此互渗互动;《庄子》的文本与思想在道教文化和武文化的演绎下、在身体动作和民间传播层面的呈现、印证与实践转化。在会通中着力揭示三者的同源性,即早期华夏文化中天人互证下的“身体”与“民间”两种原始的核心元素;在比较论述中呈现三者如何沿承与改化这两种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自身体系及其体系在本质上的相通性与内容的交叉重合,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相互的影响与转化,最终又是如何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将这两种元素秉持与传续下去。并试图分别以《庄子》、道教文化、武文化三者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互为透视视域,在会通中使三者的内涵与外延均得到更为丰富完整的挖掘与阐释,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溯源与转化,由此探究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存在形态与衍生方式。进而以天人互证下的“身体转向”与“民间演绎”为切入角度建构一条全新的阐释、研究中国传统与当代文化思维及内容的路径,挖掘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体系进行对话交流的新的模式与平台。此外,本书还在各章的相关段落进行了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之比较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武”进行跨文化比较,以从一个侧面呈现蕴藏于武文化之下的不同的民族性格与文化思维方式。
绪论《庄子》跨学科研究之路径新探——兼谈华夏文化的生成与传播模式第一节 本书写作的背景、缘起与意义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第一章 芒芴生实有一气化万物——《庄子》的宇宙生化模式与“气”论思想第一节 “芒芴生物”的思想理论来源一、先秦时期“气”观念的溯源及演变二、“道-气-物”模式的形成第二节 《庄子》中的“无”与“气”一、泰初有无二、通天下一气耳第三节 道教文化对《庄子》宇宙生化模式和“气”论思想的演绎改造一、道教文化对“虚无生有”思想的承继与演变二、道教文化对“气化万物”思想的承继与演变第四节 修持炼养与武术内功——《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互动一、《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中的气功修炼二、武文化对《庄子》的吸收与演绎三、武文化与道教文化视域内的《庄子》四、“尚气”与“尚虚”——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第五节 《庄子》、道教文化、武文化三者之互动一、早期武文化对《庄子》的影响二、会通视野中的《庄子》、道教文化与武文化第六节 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虚无生有”、“气化万物”为中心一、《庄子》的民间演绎途径概述二、武文化对《庄子》宇宙生化模式和“气”论思想的演绎第二章 阴阳永流变一志守环中——《庄子》从“阴阳”到“齐物”、从“守一”到“环中”的思想演变第一节 “阴阳常变”与“守一”的思想理论来源一、先秦时期“阴阳”观念的溯源及演变二、先秦时期“守一”观念的溯源及演变第二节 《庄子》文本中的“二”与“一”一、此彼之“二”二、环中之“一”第三节 道教文化对《庄子》“阴阳”和“守一”思想的演绎改造一、道教文化对“阴阳”思想的承继与演变二、道教文化对“守一”思想的承继与演变第四节 阴阳之“变”、守一之“整”、环中之“化”——《庄子》与武文化的互动一、武文化与《庄子》中的“阴阳”思想二、武文化视域内的<齐物论》思想三、“圆化”——“枢始得其环中”的实践转向四、“尚一”与“尚圆”——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第五节 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阴阳守一”、“环中圆化”为中心一、从“阴阳”到“守一”二、“环中”与“圆化”第三章 炼体证天道修性返太初——《庄子》在“天人互证”下的身心实炼与返初归根思想第一节 《庄子》中的“人”与“天”一、身体与宇宙——《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外在现象二、造化与独化——《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内在基础三、修炼与归根——《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操作轨迹第二节 道教文化对《庄子》“天人关系”和身心实炼思想的演绎改造一、丹鼎仙炉二、性命双修三、逆炼修仙第三节 身心实炼与返初归根——《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互动一、“玄珠”、“内丹”与“丹田”理念二、“吾丧我”与身心关系三、“踵息”与“整劲”四、“缘督”与经脉五、“精”、“气”、“神”与修炼功法六、“坐驰”与“入魔”七、“尚炼”与“尚生”——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第四节 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天人互证”为中心一、《庄子》中的“天人关系”之论二、武文化视域内的“天人互证”第四章 逍遥期仙隐妙道进乎技——《庄子》的“仙隐”思想与“道技论”第一节 《庄子》与武侠文学一、《逍遥游》解义二、武侠文学中的“隐士”群体三、武侠文学中的“异人”群体四、神仙描绘与武侠神话”五、武侠文学中的“世界”建构第二节 《庄子》中的“道”与“技”一、道家思想中的“道”与“技”二、《庄子》中的“道进乎技”第三节 “道进乎技”——《庄子》与武文化的互动一、武文化视域内的“道”与“技”二、武文化视域内的“道技论”寓言第四节 “道法”与“道术”——《庄子》与道教文化的互动一、“道法”、“道术”与“道技”二、修道实践与法术修炼第五节 从“技胜于道”到“无技无道”——对“道进乎技”的破解与反拨一、对“道进乎技”的继续探究二、“道技”二元关系的超越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庄子不官不僚,也不运动社会,他只躲在陋巷著书,批评显贵的儒家,攻击污浊的社会,向往神秘的自然。布衣草鞋,糁汤野菜,物质贫困,精神自由,他是寂寞一生的大文豪。他的书安慰了历代的失意文人。文学、哲学、宗教、武学的比较研究,彻底打通文、武体系的尝试。揭示中国文化的终极秘密。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5619960 如需购买下载《《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1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450 | 印数 |
《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4.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852 ,B958 ,B223.55 的主题关于 道家 ,武术-文化-研究-中国 ,《庄子》-研究 ,道教-宗教文化-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