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书与他的村庄
支书与他的村庄封面图

支书与他的村庄

铁流, 著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以生动朴实的语言,感人至深,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通过对一个城中村的解剖,生动地反映了村支书高新敏带领全村村民在失去土地的情况下,面对种种矛盾困惑和纠葛,成功完成自救,并最终从乡村融入城市的艰难心路历程。在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中,作家笔下的村庄,其实就是整个中国农村变迁兴衰的缩影。

书籍目录:

和谐社会的创造者(代序)

引子我们不是城市的痼疾

第一章传统与进步

1.土地崇拜和它的守望者

2.新与旧的碰撞

第二章地阔群生

1.一个小村的贫穷史

2.22岁的生产小队长

3.倾斜的村庄

第三章民降大任

1.富了不能忘了父老乡亲

2.上任伊始

3.好日子胜似过好年

第四章工商精神

1.“先手”理论

2.鸡合孵出大经济

3.诚信为本

4.财发外乡人

第五章心底无私

1.打铁还得自身硬

2.我没有枕边风

3.感谢不同意见的人

4.只要为老百姓全神贯注

第六章和谐之律

1.为什么怕见群众

2.每年都来磕头的人

3.12天的速度

4.别样的村庄

5.达翁村的启示

附录:小人物写大历史

长篇报告文学《支书与他的村庄》研讨会发言

我的农民情结(代后记)

前言

铁流的长篇报告文学《支书与他的村庄》(载于《中国作家》杂志),不像大家熟知的许多报告文学作品那样,报告的对象是一些人们瞩目的大事件,大人物,而是描写了一个村支书和他的村庄几十年来深刻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作品绝不是一篇思维细小内容浮泛的平常之作,而是一篇在小处看世事,在小处见精神的优秀作品,读来十分引人深思和感动。

地处青岛郊区达翁村的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这块土地上耕耘生活着,虽然期间也曾经历困苦,但因为有赖以生存的土地,还是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在这里。但是,到了上个世纪末的时候,这样的稳定的局面被打破了。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和许多原本多年以农耕生活为主的村庄一样,也被迅速地卷入城市。时代和现实逼迫这些农民必须要告别自己心爱的土地,开始适应进入城市之后的新生活。这样的情形,在全国的每一个城市都在发生着。所以,就在中国的所有城市都造成了一种“城中村”现象。城中村的存在,对城市是一种严重的不协调现象,而对于村中的人们来说,也因为观念和劳动方式改变,生计的艰难而带来很多新的困惑。如何平稳、合理、科学、迅速地摆脱这种不协调和困惑的现状,如今是很多城市领导和村民非常关心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地方,达翁村的成功转变具有了很好的范例作用和积极的意义,从而成为了作家铁流倾心关注和深入报告的对象。在认真仔细地走进了达翁村之后,铁流突然发现,在青岛许多有相同命运的村庄(有的几乎就是近邻),唯有达翁村实现了健康、顺利和发展式的转变,正是因为这个村子有一个叫高新敏的村支书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所以,这个叫高新敏的村支书几十年的曲折经历,就深入地融进了这个村子的历史,也同时变成了其他“城中村”历史和现实的一面镜子,足可以镜鉴出自己的成功和教训。所以,《支书与他的村庄》对于如今依然备受“城中村”困扰的各地领导和同样正处在“城中村”叹息的人们来说,都会是有不少启发借鉴作用的对象,对于人们了解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一部分人及人的生存方式、生活观念习惯和命运的转变情形,都是会有许多帮助的。

高新敏也是个农民子弟,在他的幼年也曾经遭受贫穷的压迫。这情形,只要看看作品第二章中高新敏因为家庭穷困得连一碟咸菜、一根扁担都没有,以至和姐姐跟随妈妈出门讨饭的令人辛酸的文字描写就有很真实具体的了解。但是,高新敏是一个不安于现状,不断有创造激情和智慧的人。当他早年感到自己在村子里无法施展,就出门去开拓,结果收获成效显著,不但自己家里摆脱贫困,还盖起了将军楼。也许正是这种成绩的显示,当村子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因为历史和现实、观念和习惯、惰性和无能等因素严重拖累,无法前行的时候,上级领导认定和看中了他。在不能够眼看着乡亲们被现实困扰,继续贫困的心理指导下,高新敏顶着压力和风险担起了村支书的担子,开始了自己艰难、曲折、开拓、成功的人生,深刻和有力地改变了达翁村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命运,稳妥成功地实现了从农村向城市的转换,创造了达翁村新的历史和现实的新神话。

也许所有的成功都伴随着艰难,高新敏也自然是如此。作品用非常真实生动的人物故事,在细节和形象性格的描写中充分地表现了高新敏的坚毅、无私、智慧和善良等内容,在许多地方使人感动和难以忘怀。在准备接手村支书时,他不惧村中某些无理强人的抵制;在村务活动中的廉洁奉献行为;在村子发展过程中不简单地向短视行为妥协和智慧的运转作风;在奇迹般的12天稳妥顺利拆掉旧村庄过程中的能力显示;在对待村民时总是表现出的那种真挚充分的关爱感情等很多方面,高新敏都显示出独特的精神情感和性格,给人一种超乎常态的出色表现。试想,在高新敏为达翁村人用心地办着农转非农的手续时,面对村子的1000多万元钱,若不是高新敏坚持为村民投保,而顺从不少人要求的那样将钱分了,那么村民哪有今天这样的基本生活保障;在一块土地有了80万元的收入时,又是高新敏坚持不为了过一个好年节将钱分掉,而是投入到村子经济发展中去,哪有今天不断的经济收获;是高新敏在农业生活时期带领村民种植大棚蔬菜,在不能够种庄稼的时候主动“种商业”,办起了全青岛最大的建材大卖场,这些远大的眼光和审时度势的持续发展行为,最后都使达翁村的村民收益多多。如今,又成功地完成政企分离,企业改制,村民的生活富足而稳定。是高新敏引领达翁村的人们摆脱了烦恼,过上康乐的生活。高新敏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后台就是父老兄弟!为了群众,宁愿当一头牛,就是拉着犁死也不能躺着死!为老百姓做事累死了也幸福!”达翁村的人们应当为自己有高新敏这样的支书感到庆幸和自豪。

可喜的是,铁流笔下高新敏的表现和达翁村的现实,不是那种被作者的激情和理想打造之后的对象。作品在大量平实事件和故事描绘中将对象表现得自然真实,活脱形象,就如同在你的身边,在你的眼前。在没有虚构创作之便的报告文学写作中,铁流将更多的工夫用在了对人物和事件本身状态的收集与着力表现方面。所以,他的作品总能在许多的点上给人触动,让你感受到高新敏的力量。作品在写到高新敏亲自去给60岁的张乐强母亲过生日的时候,老人立时哽咽住了,擦着眼泪说:“俺爹俺娘都记不住我是啥时候生的了,俺这一辈子头一遭过生日,没想到是你们是你们给俺过的呀。”还有那个每年都来给高新敏磕头的智障人朱景玉一家对高新敏长久关爱的真挚感谢情形,就是这样在某一个点上给人刺激和打动的地方。正是在这种不断动人的细节描写中,作品不事张扬地为人们很好地报告了一个先进模范的村支书的事迹。

高新敏是中国最小的官,可是他在多年的工作中为自己乡亲的富裕安稳生活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感情和劳动,他在社会最为基础的地方为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和谐生活努力奋斗着。如今,达翁村已经没有了先前的贫穷和凌乱苍老景象,代之以园林式小区,楼房公园,由农民转为城市居民过程中的困惑和长远的生计问题基本解决。这种以自己的才能很好地解决了社会各地依然普遍存在难题的事迹和经验,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总结。小人物办大事,一滴水见精神。达翁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典范,高新敏是促进这和谐现实的基层精英。

热情地守望社会的现实生活,用报告文学的方式时时瞩目社会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对象,在敏锐的发现和思考中表现真实文学的事件人物,矛盾思考,成败经验教训,这是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特长力量所在。铁流这一次的报告文学实践,是一次很好的文学旅行。在这样的文学旅行中,他用自己的细腻感知,敏锐发现和动情书写,将达翁村和高新敏推向社会,推向全国,确有明珠初露,奇功救世之力,必将为读者欢迎和文学记忆。当然,作品在更加艺术的结构和条理生动的叙述表达方面还有不足。但铁流的报告文学写作的进步和再一次的新收获,使我为他感到十分高兴!

后记

当我为这部作品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的时候,我并没有像以往创作结束时轻松地嘘一口气,相反,我的心情却愈发沉重起来。虽然采访、创作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可我好像又经历了一次漫长的农村生活,我的内心深处,涌动着一股对农民兄弟的深情,甚至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愧疚,这时候,我就不禁想起唐朝诗人李绅那首著名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今天这个色彩斑斓的社会里,作为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都应该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底层,关注小人物,关注我们的农民兄弟。可很多人,包括我,不是离农民兄弟越来越远了吗?我们好像少了一份对他们的关爱,更少了一份责任。

我是一个农民子弟,虽然在城市里生活了20多年,可至今还有着深深的农民情绪,对农村、对土地、对农民总有一种割不断的情愫。我们有10亿农民,农民兄弟还很累很苦,这一点我有着深刻的体会。从我上小学的时候起,在黄土地里劳作了一辈子的父亲,就盼望着我一朝一夕能走出这片黄土地,过城里人的生活。他常鼓励我说,好好学习,学好了不仅能吃上白面馒头,还能找一个城里媳妇。耕种一生的父亲,不希望儿子重复父辈的一生。从父亲对我的殷殷企盼里,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在学习上,我没能实现父亲的愿望,最终因为饥饿,我当兵来到了军营。虽然离开了贫困的农村,可我的心依然还牵挂着家乡的父老兄弟。虽然现在农民的生活比以往好多了,可比起城镇居民的生活还差得很远,农民兄弟对我说,城里人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冬天住在温暖的房子里,达不到规定的温度,还可以投诉,还可以维权。在山区很多农村,农民兄弟就住在四面透风的土房里,根本没钱买内衣,睡觉的时候脱了破烂的棉衣就是裸体,下来方便都冻得瑟瑟发抖。每次回老家,面对着还不富裕的农民兄弟,我心里都很沉重,这些年,我走了很多乡村,让我感到更沉重的,是越来越多的城中村问题,这些农民名义上有了居民的身份,可真正意义上还难以和城里人平等,他们的日子过得还很艰难,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为以后如何生存而担忧,有些人不得不以拾垃圾为生。城中村为城市的扩展提供了空间,农民兄弟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应该忽视和忘记他们,在拆迁改造中,更不应该盘剥他们,因为这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在一年多的调查采访中,我发现了达翁,也走进了本书主人公高新敏的内心世界,高新敏担任村支书近20年,呕心沥血,带领乡亲们最终走上了致富之路,为后来的城中村向城市转变做了充分的准备,也为失地后自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完善过硬的基层农村组织,也离不开像高新敏这样众多一心为了父老兄弗的农村支部书记。他们都生活在最基层,他们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作为文学工作者,有责任去发现他们,去挖掘他们身上的可贵精神。

这种精神,恰恰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也就是这部作品付梓出版之前的2008年5月12日,父亲永远离开了我,我为没能在父亲弥留之际陪伴左右而遗憾和心痛。谨以此书献给在黄土地里劳作了一辈子的父亲,父亲,你一路走好,虽然你的肉体已经融入土地,但我深深觉得你的灵魂已经升上天堂,在那里,你好好歇息吧,因为你太累太辛苦了!

(文中部分插图由何乃磊提供)

作者

2008.6

内容摘要:

  本书通过对达翁村的解剖,详细地报告了村支部书记高新敏带领全村村民,在失去土地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了自救,并最终从乡村融入城市的艰难心路历程。作家笔下的村庄,其实就是整个中国农村变迁兴衰的缩影。作品通过对一个村庄的求解,提炼出很多开人心智的宝贵经验和深度思考,为解决农村问题和城中村改造,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模式。  这是一部关注时代变革,关注社会历史进程的长篇力作。由《中国作家》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关注。  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成为城中村,当城市空间得到了扩张的同时,我们却忽视了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该如何生存?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喧嚣的城市中能否寻到一片栖息之地?  本书在探讨中国城中村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感人至深、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通过对一个城中村的解剖,生动地反映了村支书高新敏带领全村村民,在失去土地的情况下,面对着种种矛盾困惑和纠葛,成功完成自救,并最终从乡村融入城市的艰难心路历程。  作家笔下的村庄,其实就是整个中国农村变迁兴衰的缩影。作品通过对一个村庄的剖析,提炼出了许多启人心智的宝贵经验和深度思考,为解决农村和城中村问题,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模式。【作者简介】  铁流,1967年12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理事。1998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十月》、《解放军文艺》、《报告文学》等多家刊物,并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年度作品选本。电影文学剧本《沂蒙小调》已拍摄公映。著有《铁流中短篇小说选》、《铁流报告文学选》。长篇报告文学《一个民办教师的故事》、《中国驱逐舰备忘录》、《槌下硝烟》、《中国本色》、《支书与他的村庄》出版发表后,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其中多部作品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畅销书摘》、《作家文摘》等报刊连载、选载和评介。曾荣获2006年度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大奖、2007年度首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优秀作品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支书与他的村庄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3321580
如需购买下载《支书与他的村庄》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支书与他的村庄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于20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5 的主题关于 纪实文学-中国-当代 的书籍。